



学术语篇(academic discourse)指的是在学术活动中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方式(Hyland,2011:188),又称为科学语篇(scientific discourse),本书特指以论文为代表的学术类书面文章。
“语篇”并不是一个既有的、被收录于词典中的汉语词汇。胡壮麟创造性地使用“语篇”来指称“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1)。这个系统功能语言学术语包含“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廖秋忠(1987b)使用“篇章”来翻译“discourse”和“text”,因为“它们基本是大于句子的语言结构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篇章”指的是“篇和章,泛指文章”。汉语传统的文章学、写作学有词、句、段、篇大小单位的区分,所以“篇章”更容易被理解为书面语篇。廖秋忠(1987b)也指出,“ discourse”翻译成“语言运用”“言语”“话语”可能更准确。Hyland(2009、2011)同时使用“academic discourse”和“academic text”两个术语,不过倾向于使用前者作为研究领域的称谓,而后者作为行为结果(文本)的称谓,例如认为“ Academic texts are structured forpersuasive effect.”(学术语篇是为说服而建构起来的)。
“语篇”也常常和“体裁”“语体”“风格”“修辞”等相重叠交叉。Hyland(2009、2011)多次替换使用“ academic genre”与“ academic discourse”。胡壮麟(1994)把“genre”翻译为“语体”,后来更广泛使用的翻译是“体裁”,“学术语篇”也常常对应“ academic genre”,该术语也有“科技语体”的说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语体】语言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内容、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等)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表达形式。通常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可见,“学术语篇”或“科技语体”侧重于语篇结构特征。我国修辞学、文体学历史悠久,被称为“篇章语言学的先驱”(钱敏汝,2001:5)。 20 世纪80年代曾经展开过篇章结构是否应该作为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争论(周虹,1992),“文体”“风格”“体裁”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替换使用。
本研究对“学术语篇”的使用限于狭义的理解,即等同于学术文本、学术篇章或科技论文,只着眼于文本的分析。
不论名称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学术语篇”是语篇的体裁分析研究阶段的结果。在此之前,学术语篇研究主要存在于语言学领域以外的学科中,被称为“科学修辞学”(rhetoric of science)、“研究修辞学”(rhetoric of inquiry)、“学科写作研究”(writing in the disciplines)(姜亚军、赵刚,2006)。学术语篇在语言研究中受到关注,是科研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和语言教学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Hyland,2009)。
根据廖秋忠(1987b)的研究可知,“ discours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Z. Harris于 1952年发表的 Discourse Analysis 一文,指的是大于句子的语言连续体。从20世纪 7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大致经历了语域(register)分析、语法修辞(grammatical rhetorical)分析、交际(inter-actional)分析和体裁分析四个阶段(李永宁,2006),形成系统功能语法、体裁分析法、多维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流派(姜亚军、赵刚,2006)。
语域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最早研究的是学术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Hutchins, 1977),以发现科学语篇在“微观结构”上的共性,不过 20世纪 90年代对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转为对不同领域科学语篇“微观结构”差异的研究(如Nwogu,1990)及跨语言对比(如Ventola & Mauranen,1991)。系统功能语法对科学语篇的微观语言特征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对报道动词(reporting verbs)的研究,Thomas和Hawes(1994)将医学语篇中的报道动词分为真实世界动作动词、认知动词、语篇动词等。语域和体裁关系很密切,在人们心目中,语域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般说的语体,以及某特定职业或兴趣群体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变体(王宗炎,1988:321)。
体裁分析是学术语篇研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由Swales开创。体裁(genre)是文学和修辞学中常用的术语,是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的(Swales, 1990:34),以观察某社团是如何对其成员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如何最好地理解和运用从中推导出的用来分析言语事件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秦秀白,1997)。 Swales区分语域和体裁,认为语域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具有约束力,体裁则在语篇结构层面有约束力。Swales (1981)将体裁界定为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通过对48篇多领域英文论文引言的分析,提出了包括多个步骤(step)的“四语步模式”(4-move),其后Swales(1990、2004)将其修改完善,称为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创建研究空间)模式。该模式对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体裁分析,对L2 学生和L1 学生的学术写作教学,以及希望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职业写作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Dudley-Evans,2000:6),在学界也影响巨大,形成了一个学派——“ Swalesian School”,主要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
学术语篇作为一种特定的体裁,由各种宏观组织模式(如问题—解答、一般—具体)构建,并通过各种修辞策略(如举例、阐释、比较)实现其交际目的(叶云屏、柳君丽,2013)。在学术语篇构建过程中,作者需要对观点进行整合、分析,并对这些观点做出反应(熊淑慧、邹为诚,2012)。目前相关研究领域有:学术语块(lexical chunks)(如Biber,2006; Hyland,2008 等)、模糊限制语(hedges)(Hu & Cao,2011)、立场标记和介入标记(如Hyland,2005等)、性别差异(如Tse & Hyland,2008 等),以及对引言(如Bunton,2002等)、摘要(如Lores, 2004 等)等论文部分的研究及不同作者群体的对比研究(如Martin,2003)。
近年来,学术语篇研究更注重以语料库为基础对语言微观特点和修辞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学术语篇研究一直以语料库为基本方法。Biber (1988)使用语料库和复杂的计算软件研究语篇,提出了多维分析法,认为一种语域是多种语言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此区分了口语和书面语语篇的普遍性特征。运用语料库进行学术语篇研究是试图通过大样本语料发现学术语篇语言使用上的共同特征,以频率和分布为特征,在编制学术词汇、解释学术语篇的深层特征和帮助构建教学模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语料库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大量文本中发现潜在的语言模式,缺点是常常脱离语境看待语言现象以及缺乏理论深度(陈庆斌,2020)。
学术语篇教学属于二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教学,是基于L2 学生专业需求,旨在培养L2 学生阅读专业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及课程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及学术素养的第二语言教学。
学术语篇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学术语篇研究起源于英语教学,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教学也是发展最成熟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在进入21世纪后开展了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和学术英语教学转变的重大改革,并最终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和《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2014)中,并催生了大量关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还多集中于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方面,有待进一步向与专业相结合的专门学术英语教学方向发展。(蔡基刚,2021)
Newton等(2018)指出,学术英语教学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技能、策略、元认知意识,进而帮助他们获得学业的成功。因此,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仍然是学术英语教学的核心,不能代替专业学习。
在学术英语的教学法方面,被认为非常有效、“十分推崇”的是体裁教学法。(秦秀白,2000)体裁教学法,即建立在体裁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其目的是:①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语篇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②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③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语篇(Kay & Dudley-Evans,1998)。可见,体裁教学法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篇进行体裁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语篇谋篇布局的机制及其文体特征。
体裁教学法多应用在写作和阅读教学上,也有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口语和听力教学。体裁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步骤是:体裁分析、模仿分析、小组讨论、独立分析、深入分析、模仿写作(Hyon, 1996),或者:范文分析、模仿写作、独立写作。体裁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体裁的结构和理据,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缺点是比较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