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语块的性质看,学术语块可以分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介词性短语、从句等类型(李丽丽,2014)。我们将提取的汉语通用学术语块与李丽丽(2014)统计的英语学术论文常用语块相比较,发现汉语通用学术语块中名词性短语占 1.3%,动词性短语占 27%,介词性短语占 71.7%,而英语相应类型的比例分别为 11%、14%、38%,除此之外还有高达 32%的从句和 5%的数量短语,这两种类型在我们提取的汉语通用学术语块中不存在。
相比较而言,英语学术语块名词性短语(如“ the use of a,the quality of life”)比例高,而相应类型在汉语通用学术语块中只有“该+名词”一个。动词性短语在英语学术语块中的比例明显低于汉语,且英语动词性学术语块中有2%是被动形式,例如“is based on the,been shown to be”,但是汉语中没有。介词性短语,在两种语言中所占比例都很高,在汉语学术语篇中更是高达 71.7%,说明介词性短语在使用上更加频繁。
英语学术语块多为三词、四词语块,而汉语学术语块则为两词至十几词不等,许多较长的语块都是在较短的相对固定的语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其中,动词性短语的扩展形式一般是在动词前加状语,例如“第……章揭示了”可以扩展为“第……章通过……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揭示了”。名词性短语语块的拓展形式是后加,例如“有关……问题”可以扩展为“有关……问题,我们认为”。介词性短语语块的扩展方式比较多,可以前加主语,后加宾语,还可以加多重介词短语,例如“在……的基础上”可以前加主语为“某某在……的基础上”,再加介词短语为“某某在……的基础上对……进行了”,也可以加上常见的宾语为“某某在……的基础上对……进行了研究分析”。由此可见,介词性短语的语块数量最多,扩展性最强。
由于介词性短语的语块所占比重较大,其扩展性又强,应该成为语块教学的重点。而且在一般议论文教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常用的介词短语,所以在论文写作阶段可以适当加大关于介词短语的扩展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组合加工,大量习得常用学术语块,增加积累。
龙海英(2012)将语块划分为“凝固结构”“半凝固结构”和“自由结构”三类,其中“半凝固结构”又包括“框架构造型语块”“句子构造型语块”。邵敬敏(2008)将框架语块归为五种:①双框双项式,最基本,也最能产,如:千……万……(千言万语、千军万马)、……言……语(风言风语、流言蜚语)等。②双框单项式,也叫“插入式”,如:除了……以外(除了我以外、除了星期六以外)。③单框双项式,如:……而不……(肥而不腻、明艳而不妖艳)。④单框单项式,包括前框后项式(如:百般……)、前项后框式(如:……的话)。⑤组合式,如:……不……,……不……(男不男,女不女); ……的……,……的……(病的病,死的死)等。湛欣(2012)把框架语块分为词级、句级以及兼属于词句之间三个层级,汉语通用学术语块中的语块多属于句级框架,借助前述分类方法,可将汉语通用学术语块分为句级框架语块和非框架语块两大类,如表2-11 所示。
表2-11 汉语通用学术语块的形式类型
汉语通用学术语块基本都是句级框架语块,而且双框双项式的较多,多框多项式的较少。双框双项式语块是由两个短语形式组成的,例如“本文在……的基础上就……进行分析”就是“本文在……的基础上”和“就……进行分析”两个语言形式构成的,这种组合形式容易记忆,重新组合也简单。多框多项式占比较低,其由多个语言形式组成,会加重理解和记忆负担。由于该形式整体出现次数较多,所以我们将其当作一个大语块,但是最多也不会超过四个短语形式,例如“本文以……的方法对……进行分析/梳理……,进而对……做出细致的剖析”。
框架语块指的是有“空槽”的语言序列,框架部分是不变的,而“空槽”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填入其他语言成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框架语块在汉语通用学术语块中的比例高达 90%以上,这样固定的替换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流利度。此外,框架语块的学习符合组块理论,可以有效减少需要记忆的语言项目,同时也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可以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特定内容。框架语块以一定的框架形式为模板,通过采用近义、反义、同义等可以类推、替换出一系列新的语言材料,虽然框架语块的类推机制也会受一定规则的限制,但是可以通过类推快速掌握语言表达形式,增加词汇量。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框架语块的学习来掌握常用汉语学术语块,继而掌握论文写作常用的学术语言是一个有效、快速的方法。
Hyland (2008)根据功能把英语学术语块分为三大类:研究导向、文本导向和参与者导向。其中,研究导向语块表达研究内容和结果;文本导向语块是文本的组织手段,构筑了文本的衔接和连贯;参与者导向语块指向文本的作者和读者,包括立场语块和参与语块。根据Hyland (2008)对英语学术语块的分类,我们将汉语学术语块也按功能分为研究导向、文本导向和参与者导向三类。
研究导向语块表达研究内容和结果,着眼于描述真实世界中发生的活动与经历,帮助作者建构他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活动和经历。Hyland (2008)将研究导向语块分为了表时间和地点的定位语块、程序语块、量化语块、描写语块和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主题语块等。
第一,定位语块。在英语学术语块中,定位语块有“ at the beginning of,at the same time,in the present study,(in)this paper(we)”;在汉语学术语块中,只有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语块,例如“本文以……为考察范围、本文/本课题以……为研究对象、本文的调查形式是”等。定位语块明确了时间和地点,使论文更加清楚明白。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语块,也可以使论文清晰明了,方便读者把握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程序语块。在英语学术语块中,程序语块有“ the use of the,the role of the,the purpose of the,the operation of the”,这些都是名词性的短语;在汉语学术语块中,表程序的语块有“参考……本文”“通过……来”,主要是动词和介词性质的。
第三,量化语块。英语学术语块中量化语块有“the magnitude of the,a wide range of,one of the most”,表示大小、多少。汉语学术语块主要出现在数据分析上,例如“……数量最多,占比最大,达到百分之……; ……次之,占百分之……; ……排第三,占百分之……”,可以细分为“……数量最多,占比最大,达到百分之……”“……次之,占百分之……”“……排第三,占百分之……”。
第四,描写语块。英语学术语块中描写语块有“ the structure of the,the size of the,the surface of the”,都是名词性词语;汉语学术语块中有“第……部分/章总结概括了/归纳了/界定了/分析了”“第……章通过……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揭示”等,通过动词来描写。
第五,主题语块。英语学术语块中表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主题语块有“ any questions about,in relation to”等。汉语学术语块有“本文主要对……进行研究;从……的角度对……进行研究/分析/描写/解读;本文对……进行……结合……理论来阐释;本文参考……对……进行分析与归纳;从……我们可以看出/发现;关于……和……问题,没有从……角度”等语块,与之相对应的关键词有“从……方面、关于……、对……进行……”等。
综上所述,通过将英语学术语块与汉语学术语块相对比,可以发现汉语学术语块中关于研究导向的语块更倾向于描述研究过程和对象。
文本导向语块是文本的组织手段,构筑了文本的衔接和连贯,侧重于构筑语篇的框架并组织逻辑与层次。在文本导向语块中,Hyland (2008)将其分为四个子类,包括“过渡标志”(transition signals)、“结果标志”(resultative signals)、“结构标志”和“架构标志”(framing signals)。
第一,过渡标志,表示在要素间建立附加或对比关系。其一,表附加的语块,一般是“除了……还有”这样的关联词,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表附加的语块在英语学术语块中也存在,如“as well as,in addition to,addition to the,in addition the”,但比重较低,仅占 4%。我们并没有将类似的语块放在汉语通用学术语块表中。其二,表比较或对比的语块常常用于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来寻找异同点,以此说明他们自己的研究或印证、反证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英语学术语块中,以“ same、 consistent、 different”为核心词的语块,占到了 14%,而汉语学术语块中没有此类。
第二,结果标志,标志要素间的“推断”(inferential)和“因果”(causative)关系。其一,表推断关系的语块在英语学位论文中大量使用,用于表达他们对相关数据的解读或者用于强调作者及读者都能够从研究中推断的结论。英语学术语块中常用包含动词“indicate、 suggest、 show、 seem、 appear”的语块表示推断。汉语学术语块中只有“鉴于目前的研究/某种情况,我们认为”有推测意味。其二,表因果关系的语块是语块表达中出现较多的一类,具体有“通过分析/对……进行分析/上面的分析/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得出以下结论;从……我们可以看出/发现;根据/按照……的观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从侧面证明了;运用……理论对……进行分析,归纳出;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基于对……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语块用关键短语“发现、证明了、得出以下结论”表明结果,体现了学术论文以探究现象本质为主旨的科学研究性质。不过在表因果逻辑关系的英语学术语块中,常见的关键词汇为“result、 effect、 impact”等,汉语学术语块中没有此类。
第三,结构标志,主要是组织语篇或在文本中引导读者的回指标志。王景丽(2017)指出文本指示类语块经常用于:①提及作者上文已述内容或下文将要陈述的内容; ②指示表格、图表、例证等; ③直接指示读者参看相关的参考文献。英语学术语块中,文本指示类语块的结构特点有:①介词短语多,典型的有“in this chapter、 in this section”等; ②动词被动语态+介词短语片段,如“ shown in table、 seen in figure”等。汉语学术语块中,表文本指示的语块主要为“上文/前文/前面/下文、第……部分/章、在本文/本节中、以上、上述、上/下一章、这里、如图/下表/下图所示、如上所述、试看下面几句/下面几个例子、试举一例、具体情况见下表、过程/分析如下”等。总之,文本指示是一种显著的语篇行为,在两类学术语篇中都大量存在。
第四,架构标志,主要是通过明确限制条件将论证情景化,包括引用文献或支撑性数据的语块,展现观点、事实、结果的报道语块,说明目的和介绍作者意图的语块等,在这里主要指引用和呈现观点的语块。其一,在英语学术语块中,表引用的有“ as shown in,is consistent with,consistent with the,as discussed in,show that the,suggests that the,argue that the,found that the,as described in”,占9.7%。我们提取汉语学术语块时,并没有收录“正如许多人解读的、正如……一样”这些语块,因为其在一般议论文学习阶段已经被基本掌握。其二,在英语学术语块中,表呈现观点的语块有“ the fact that,fact that the,the fact that the,the findings of,show that the,the hypothesis that,showed that the,have shown that,argue that the,suggest that the,this suggests that,found that the,results showed that”,一共13个,占 14%。在汉语学术语块中,表呈现观点的语块有“某某(年份)论述了/讨论了/分析了/探讨了/总结了/归纳了/界定了/梳理了/提出了/借鉴了、某某指出/提出/认为/借鉴/考察、某某在某书中对……进行了、某某运用……理论提出了、某某从……出发指出、对于……某某指出/认为”。
综上,表过渡标志的语块,在英语学术语块中占很少一部分,而汉语学术语块中则没有收录,因为在一般议论文写作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表过渡的关联词和表比较、对比的语块,如“和……一样”“和……不同”等,不需要再教学;表结果标志的语块,在汉语学术论文中出现较多;表结构标志的语块,在汉语学术语块中,是比较有特点而且比较简单的语块,不必作为教学重难点;表架构标志的语块,在汉语学术语块中,主要以呈现观点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也是论述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参与者导向语块指向文本的作者和读者,还包括表达作者态度与评价的立场语块以及与读者形成直接互动的参与语块。Biber (2006)将学术立场语块分为认知立场语块、态度/情态语块两个范畴。Simpson-Vlach和Ellis(2010)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模糊语、评价等子范畴,并将类似范畴合并,拓展至6个范畴,分别是模糊语语块、认知立场语块、强制与命令语块、能力与可能语块、评价语块及意图语块等学术立场语块。我们据此对英语学术语块和汉语学术语块中的立场语块进行了分类分析。
第一,模糊语语块。模糊语语块用来表达某种程度的限定条件、缓和语气及试探性立场。英语学术语块中,这样的语块有“ to some extent,appear to be,be likely that,likely to be,more likely to,it may be,appear to have,be more likely,it be likely,it appear that,it can be”,我们看到,在英语中会出现大量以“appear、likely、 may、 can、 some”为关键词的表不确定的语块。汉语学术语块中,这样的语块有“本文针对……进行……,以期对……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鉴于……文章的分析论证还比较浅显,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研究;对于……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关于……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一定的参考意见”“比较浅显”“进一步”等模糊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语言的严谨性。但是在学术语篇中其使用率并不高,正如王敏、刘丁(2013)指出的那样,模糊限制语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这些功能范畴在学术语篇中的作用缺乏了解,认为学术语篇中的信息应该客观、准确,所以权威、确凿的语气更适宜。另外,为了维护所谓面子,也尽力减少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第二,认知立场语块。认知立场语块用来表述观点或展示立场,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信念、想法和观点。英语学术语块中,该类语块有“ have shown that,be(not)the case,according to the,the fact that,suggest that the,show that the,indicate that the,be shown to,point out that,result shows that,have been shown,result indicates that,study suggests that,as illustrated in,which suggest that,have shown that,this means that,be shown in”。在汉语学术语块中,该类语块有“某某论述了/讨论了/分析了/探讨了/总结了/归纳了/界定了/梳理了/提出了/借鉴了;某某指出/提出/认为/借鉴/考察;某某在某书中对……进行了;某某运用……理论提出了;某某从……出发指出;对于……某某指出/认为;鉴于目前的研究/某种情况,我们认为”。认知立场语块的出现频率较高,是因为认知立场语块主要用于表达作者对信息的态度、信念,是说出自己见解的部分,十分重要。因此即使语块掌握数量较少,学习者也会通过高频使用个别熟悉的语块来实现语言表达的目的。通过检索我们发现,认知立场语块在论文中出现的总数为143次,其中“某某指出/认为”出现81次,占使用总频次的 56.64%。
第三,强制与命令语块。强制与命令语块表示对读者行为加以引导,引起对某种现象或结果的注意。英语学术语块中,该类语块有“ take into account,(it should) be noted”等。汉语学术语块中,该类语块有“本文在此不作详细解释、此不赘言”等。学术论文中较少使用强制与命令语块,主要是因为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强势的指令语,有悖于礼貌原则,也会影响作者和读者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能力与可能语块。能力与可能语块表示组织或引介某种可能或真实的行为、命题。英语学术语块中,该类语块有“ can be used(to),it is possible(that / to),be able to,the ability to,the ability of”;汉语学术语块中有“通过分析/对……进行分析/上面的分析/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我们可以看出/发现;根据/按照……的观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等。
第五,评价语块。评价语块表示对重要性、难易度、价值等的评价。英语学术语块中,有“it is important(to),(it)is clear(that),be important to,be not significant,the importance of”等表达研究重要性的语块;汉语学术语块中,有“本文主要以……为主,辅以……,但……不够充分;对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而关于……的研究相当薄弱;关于……和……问题,没有从……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发展现状;对于……的问题,本文没有做更深的研究;本文以……为主,没有对……进行细致描写;本文没有涉及;限于……本文;对……的认识也仅限于;由于……有限,对……关注程度不高;缺乏对……详尽而系统的描写;本文缺乏对……的比较;对于……缺乏关注;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等表达本文写作不足之处的语块。Ädel和Erman (2012)指出学术英语中评价语块使用过多,如“it is clear / difficult that / to”建构明确的立场,并且关键词“clear,difficult”口语化程度较高,与学术写作体裁不符。Ackermann和Chen(2013)指出评价语块主要由评价性形容词充当关键词,如“important,necessary,clear”等。这些词大多属于强化形容词(intensifying adjectives),能够凸显作者的态度立场。汉语学术论文中,评价语块多用“没有、缺乏、限于、由于、不足”等关键词,以论述写作的优缺点。
第六,意图语块。意图语块表示作者的意图或对读者意图作询问。英语学术语块中,有“to do so,we do not”;汉语学术语块中,有“本文旨在;本文的调查主要采取……方式,目的在于;本文拟从……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以期;本文试图……以期对……有些帮助;本文针对……进行……以期对……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等,用“旨在、目的在于、拟、以期”来表达写作意图,但是未见对读者意图的询问。
此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英语学术语块表(AFL)中出现了40个立场语块,约占语块总数的 14%;在汉语学位论文通用学术语块表中有30个立场语块,约占总数的 21.9%。立场在论文中非常重要,杰拉尔德·格拉夫等(2012)认为成功的论文写作即概括“他们认为”的内容,从而提出“我认为”的内容。而“他们认为、我认为”不仅实现了与他人观点的有效交流,而且运用这种模型可以开拓思路,找到需要表述的内容。“我”和“我们”在学术论文中不仅仅是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区别,更代表着作者立场、说话态度的区别。而“认为”和“觉得”虽然都可用来阐释观点,但“认为”比“觉得”更加正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例如“迹象表明”等。
根据汉语学术认知立场语块,我们检索了立场语块在语料库30篇论文中出现的次数,主要统计摘要、引言和结语三部分(如表2-12 所示)。
表2-12 立场语块在论文各部分中的分布差异
从表2-12 可见,引言部分与摘要部分中认知立场语块使用频率最高。不同部分中认知立场语块使用差异与其写作目的密切相关。如论文摘要部分主要是概括所研究的内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不会对论文内容做详细的诠释或者是评论,对认知立场语块的使用有一定限制。引言部分的写作目的是回顾前人研究、确定空白等,需要对文献进行评价与综述,因此会频繁使用认知立场语块。结语部分主要呈现研究发现,并对研究发现进行评估和评价等。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作者会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类型的认知立场语块,但结语部分也阐述研究成果、不足及意义,这使得该部分的写作风格较客观,导致认知立场语块出现频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