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心灵的泉水

四十年的散文都是随心而动,随兴所致,随性而作!曾经的小村、小丘、小河,曾经的大山、大河、大江,曾经的风雨、蹉跌、孤独,等等,因缘再现于笔端,如今有幸结集成册付梓,与朋友们分享四十年经历的风景、风气和心历的梦想、理想!

我的散文忠实于生活。四十年厚实的生活是我散文创作的沃土。1984年9月1日星期六,父亲陪伴我,乘坐长途汽车,来到了我即将就读的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学校位于大别山南麓麻城县城郊的牛坡山,毗邻烈士陵园,远离喧嚣,适宜读书。9月2日清晨,送父亲到麻城汽车站,返回校园,去图书馆,与馆长姜春俊先生寒暄数语,自由参观馆藏图书。不经意抽出一本发黄的书,扉页上赫然写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那本书我没有读,但是这句话却植入灵魂!那时那刻,居然发呆了。我问自己:我将如何审视自己的人生呢?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呢?可以避免十年后的沮丧和懊悔?可以避免三十年后的不堪回首?可以做到此生不留遗憾?我选择了写日记,以日记审视学习,反思工作,记录生活,留下足迹……

第一篇日记时间是1984年9月2日星期日:“天晴,微风,枯叶,秋意浓……走下牛坡山,父亲坚持让我返回,他转身的瞬间,我与父亲四目相对,他的双眼依然布满血丝,我顺从地止步,独立山脚,目送父亲独自走向长途汽车站。看着父亲瘦弱的身躯和佝偻的背影,回忆父亲几年来日益热切的殷殷目光,心中无限酸楚;父亲极度卑微地在极度狭窄的社会和心理空间里委屈、煎熬了数十年,他对第一个走出农村的长子的期待,是何等灼热啊!我懂他的心!”——这一天的日记,就是我后来撰写《远去的背影》的燃点!1984年至今,写日记四十个年头,人生最灿烂的四十年,与中华民族的凤凰涅?同步。我对春的迷恋,对夏的热恋,对秋的怀恋,对冬的苦恋,对青春的涩恋,对生命、对人民、对大地的眷恋,都留在日记里。如坛老酒,时光流逝,没有淡了散了,相反浓了香了!今天散文集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的散文忠实于灵魂。儿时,离开故土,跟随外公外婆在小村生活,与父亲聚少离多,少时又离开小村上学。小村本来就小,人口本来就少,成就了我沉默寡言的性格。三年初中,完全是寄宿,有幸含英咀华,品读父亲特意为我购买的《唐宋绝句一百首》《唐宋词一百首》,沉淀了我一颗向往远方的诗心!少年时期开始,时常吟咏苏轼被贬至我的故乡黄冈时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夜深人静的毕铺中学,一个人独守寂寥的校园,挑灯夜读,我居然读懂了苏轼这首词的意境和心境!为我此生所遇各种挫折做了一种精神准备!我也时常吟咏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借着秦观的词,排遣如影随形的孤独和落寞,也让我的灵魂敏感而丰富!安于孤独、甘于孤独是治学者必备的品质!而我居然在初中时代就适应了孤独!

我的散文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源于灵魂深处的心泉。我可以不说,但是开口只讲真话,这是为人的风格;我可以不写,但是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情,这是我为文的特色。我的写作教学,常常把“秘诀”浓缩为一句话传授给受众: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讲真理,求真知。其实,写作除了“真”字,还有秘诀吗?有了“真”字,还需要秘诀吗?缺了“真”能感动自己吗?不能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吗?

我读中师,父亲送了我两样东西:一样是《古文观止》。在中师最后一年,终于派上用场,我用从同桌那里学来的艺术朗读法,朗读背诵《古文观止》七十七篇,这是我优于普通毕业生的基本功。另一样是一枚很普通的纸镇,上面有父亲手书请木匠雕刻上色的曹雪芹的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纸镇伴我数十年,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因为是真的,所以不是空的。某一时,某一刻,某一物,某一景,某一人,某一事,是真留意了,是真在意了,是真有感触了,是真感动了,然后才见诸笔端。《眷恋》中每一章,每一篇,每一节,每一字,都是真的,蕴含了四十年的心酸,四十年的心历,有四十年的心语!

我的散文忠实于责任。我十分推崇孔孟儒学,也就是原始儒学。为什么?因为研究《论语》让我实现了“仁”的自觉,持守一颗仁心,这是我为人和为文的底色和温度。研究《孟子》,让我实现了“义”的自觉,也就是责任的自觉。这种自觉,成就了我散文的特色和深度!

人生一世,各有责任。有什么责任呢?第一是对亲人的责任。少时家贫,我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黄冈中学,体谅父亲的苦衷和家庭的难处,顺从父亲的旨意,被改派到麻城师范学校。这个选择就是我作为长子对亲人的责任使然。早熟的责任自觉,留在了《远去的背影》中。

第二是对自己的责任。中师即将毕业,语文一塌糊涂,普通话不能达标,这将如何面对父老?如何面对母校?又如何面对学生?得益于播音员同桌吕泽文的指导,我学会了朗读。用一年时间,背诵了《文选与写作》将近两百名家名篇,背诵了《成语词典》,背诵了《古文观止》部分,于是,从一个语文后进生蜕变为语文的强者,并因此悟出了语文学习之道,开创了“以读为主线”的语文教学模式。对自己的责任自觉,就留在《映山红》中。

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人作为社会动物,不可能独立存在,只能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结构中去实现自己“诗意栖居”的价值。我逆势而撰写长达数十万字的一组散文,回顾自己因为只争朝夕地读书,才能走出小村,走上牛坡山,走进古镇,走上中学讲台,走上大学讲堂,走上社会大舞台;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治学不辍,我传承了中国士人读书治学的优秀传统,做出了很多专业学者也不容易做出的成果!——我以散文的方式,告诉国人,AI时代依然需要读书,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需要读书人只争朝夕地追求真理!这种社会责任自觉,就留在“书之恋”的一组散文中。

第四是对教育的责任。十七岁加入教师行列,从教四十年,教育的流变,教育的流俗,教育的流弊,我洞若观火。《映山红》是教育散文第一篇,以亲身实践,证明中国传统的“诵读”是最简捷、最有活力、最富成效的语文教学法;《文章的味道是读出来的》蕴藏着语文是实践学科而不是鉴赏学科,一个民族语文能力全面退化,语文素养全面降低,源于抛弃了朗读、朗诵、吟诵这些最基本的教育传统。而《哲学散文·诗意童话·情怀小说》这篇为宗璞的专辑所写的序言,旨在为短信时代必须阅读品质文学作品发出自己的呐喊。《用美浸润语文课堂》以自己的实践,倡导用传统文艺美学浸润以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旨在给中国当代那些天花乱坠的乌七八糟的“语文教学”以当头棒喝。《语文改变命运》旨在呼唤一种值得期待的教育价值观:语言是思想的家园,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为中国语文教育乱象而哭,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而呼,为一种能够担当伦理、态度、价值、审美功能的“大语文”教育而歌。“教之恋”的散文专辑中,有悲愤,有长歌,有哭泣,有呐喊,这都源于作为教育人的责任自觉!

为什么散文集叫作《眷恋》?这要从20世纪80年代我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雪城》说起。《雪城》是一部描写返城后的知识青年在逆境中奋斗、抗争的电视剧,该剧到底想表达什么,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看懂,我却看懂了,常常为剧中人物和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不是我聪明,而是因为我目睹父亲这一代知识分子,无论遭受多少委屈,无论社会如何亏待他们,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始终那么深沉,那么真诚,那么执着,他们就像我在小村生活时所接触的“家鸡”一样,主人不开心,用鸡毛掸子,用树枝,用竹条,打得它们满村飞,满天飞,但是,依然不会离开这个家。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到这个也许并不富裕,也许并不美好,也许并没有给予自己多少温暖和爱的家来。这是什么?这是眷恋,对家的眷恋!父辈同龄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委屈何其憋闷?他们的苦难何其深重?他们的命运何其坎坷?但是他们从未埋怨过深深眷恋的祖国!这深深的眷恋,就是中国士人的优秀传统!

时至今日,《雪城》的主题曲《心中的太阳》已经没有多少人懂了,几乎无一例外误认为是恋歌,其实这首主题曲唱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彷徨,他们深深眷恋着祖国,而那时的祖国似乎并不待见他们。《雪城》的片尾曲《离不开你》,在今天的各种歌唱比赛节目中,大家也无一例外把它当作情歌来演唱,其实又错了。《离不开你》真诚热切地表达了具有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于苦难深重的祖国的深深眷恋:“你敞开怀抱融化了我,你轻捻指尖揉碎了我,你鼓动风云卷走了我,你掀起波澜抛弃了我。我俩,太不公平,爱和恨全由你操纵。可今天,我已离不开你,不管你,爱不爱我。”它唱出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刻骨眷恋与执着,即使被揉碎,即使被卷走,即使被抛弃,依然真爱,依然深爱。这首歌我一直非常喜欢。为什么?因为唱出了我的心声!因为深爱,所以忧虑;因为真爱,所以关切;因为挚爱,所以执着!我深深眷恋着祖国,所以,我真切忧虑现在,我也热切期待未来!

时间的流矢又飞过了将近四十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价值在变!也许很多人的批评被忽视和漠视,也许很多人的真诚遭遇冷漠和傲慢,也许越来越多的人被迫选择躺平或内卷,但是,我心依旧!依然坚守士人风骨!依然批评现实和期待未来!依然热切盼望心中的太阳——深深眷恋着祖国早日走向复兴!

心有戚戚,聊以自序!

柳恩铭
2024年1月19日于天河弘仁书屋 6r2rgDNdkhtcbH1Bb7cC1FUUVyjqXb+CAJ6dLUo93MdkEF/EAPwoV+rgSlM/fE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