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部十分重要的修辞学理论著作。学界宗廷虎、袁晖、高万云等对《汉语修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此书可谓好评如潮。在讨论相应具体问题时,《汉语修辞学》已阐明了自己对术语及其特定用法的某些认识,颇具学术价值。在实践层面,《汉语修辞学》有其典型术语修辞和非典型术语修辞。
关键词: 《汉语修辞学》;术语修辞观;典型术语修辞;非典型术语修辞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部十分重要的修辞学理论著作。《汉语修辞学》初版问世以后,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不断修订,迄今已出第三版。这里所说的《汉语修辞学》包括《汉语修辞学》1983年版(以下简称“1983年版”)
、《汉语修辞学》(修订本)2004年版(以下简称“修订本”)
、《汉语修辞学》(第三版)2014年版(以下简称“第三版”)
。
学界对《汉语修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谓好评如潮,我们以宗廷虎、高万云、袁晖的评价为例。“王希杰不但成果丰硕,而且在中国修辞学理论的建设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王希杰在 1983年出版的《汉语修辞学》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的时候,我们应当分清三个不同的概念:修辞活动、修辞和修辞学。’”
这已显示出王希杰对术语的关注。“更重要的是,王希杰还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对王希杰修辞学研究的方法,我们曾做过多次评论,关于《汉语修辞学》,我们认为其方法是‘以归纳法为基底,以辩证法为总纲’……”
“此书体系新颖,有理论深度,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正如吕叔湘在《序》中所说的‘翻开这本书就有一个好印象’。”
本文主要着眼于《汉语修辞学》三个历时版本,着意于《汉语修辞学》的术语修辞观、典型术语修辞、非典型术语修辞,以期进一步探究王希杰的修辞学理论和实践。
虽然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未及系统地提出其术语修辞观,但是在讨论相应具体问题时,《汉语修辞学》已阐明了自己对术语及其特定用法的某些认识,颇具学术价值。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较为科学地界定了术语,并谈到了术语的某些重要性质。《汉语修辞学》指出:“术语,是专门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科学技术方面的行话。这是因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的分工,也是一种行业。单义性和体系性是术语的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王希杰先生看来,“一切术语也都是行话。行话不仅能为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特殊需要服务,也能够为共同语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材料”
。这一看法是十分辩证的。类似地,王希杰先生还认为:“定义帮助人们最方便地把握对象。定义非常重要,但是也不必、不可过分拘泥于定义。定义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来认识对象。为了特定的研究目标,可以强调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
王希杰还谈到科学术语的单义性,并把这一性质特点运用到了修辞学核心术语辨析。“单义性是术语最重要的特征。如果一个术语有两种意义、两种解释,那么对于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将是不利的。因此,人们力求保持术语的单义性。术语的词义总是和概念最为一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特别是本质特征。它没有感情色彩,不必借助于上下文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科学术语要求单义性,所以应当区分‘修辞’和‘修辞学’”
。王希杰先生的这一看法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汉语修辞学》1983年版中,王希杰先生写道:“同‘语法’‘词汇’等术语一样,‘修辞’也有两种用法:一是指客观存在着的那个东西;一是指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学说。前者是客观存在物;后者总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同‘语法’‘词汇’等术语不同的是,汉语中的‘修辞’一词还可以作为动词用。如明人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顾炎武《日知录》十九——原注)鲁迅也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鲁迅《致李华》,《鲁迅书信集》下册 746页——原注)‘语法’‘词汇’等术语却不能这样用。”
第三版作为后出版本,相关论述更抽象。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还谈到了术语的体系性。“术语的体系性是说每一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体系,每一个术语只有隶属于它所从属的体系,才能获得精确的含义。因此,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如‘形态’‘功能’等词在生物学、语言学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王希杰先生结合具体学科实例,讨论术语的体系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汉语修辞学》还结合语体谈术语,细致而缜密。“术语化:专业性的表现是术语的密集使用上。术语是学科的成果的结晶。准确把握一个学科的术语,这是一门学科专业人员的标志。正确熟练地运用术语,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每一门现代科学都有自己的特殊术语,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术语词典(辞典)。大量运用术语,而且又在严格的单义上来使用,这是学术语体的一大特点。同一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中往往含义大不相同,如‘形态’‘功能’‘结构’等,在语言学和生物学中就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日常用语自然、亲切,科技术语则严密、庄重。如日常用语是‘根儿’‘秆子’‘叶子’,生物学术语则是‘根’‘茎’‘叶’。前者活泼,后者庄重。大量运用科技术语是构成学术语体庄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所谈有观点、有例证,有理论、有应用,有对术语的界定和语义精确性的关注,也有对术语功能的描述,实际上已涉及术语修辞问题。
《汉语修辞学》强调科学地使用术语。“作者所提出的社会现象,当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事实,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大问题……但是把这种现象叫做‘修辞学转向’,就未必妥当了,这一提法不科学,将导致学术术语的混乱。”
术语的使用有其社会语境,并与社会语境有一定的互动。“社会变体中的一些成分,也是可以被共同语所吸收的。例如‘将一军’来自象棋术语,‘亮相’来自戏剧用语,‘串联’来自物理学术语,‘开夜车’本是学生的习惯语(指‘深夜读书’),现在都已经被吸收到共同语中去了。”
以上材料说明王希杰先生是非常重视术语的使用的(即我们所说的“术语修辞”)。
《汉语修辞学》还指出要得体地使用术语。“同一个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在陈述时对准确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对一个普通旅游者讲述古迹时,大量运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术语,列举一连串精确的数字,效果是不会好的,因为对方并不要求这种历史学、考古学上的准确。”
得体与否,需要靠效果来检验。
事实上,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也曾明确指出:“术语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的发展促使了相应术语的产生,而术语则把科学认识的成果用词的形式巩固下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术语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当重视术语的规范化工作。”
除了科学技术领域,术语还可以有意识地跨领域使用,“在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行话和术语,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
。
典型术语修辞,是适用(适当使用)语辞(这里尤指“术语”)。这里所说的典型术语修辞,或者也可以称为“积极术语修辞”,其更强调术语使用的美学价值、审美效果。例如:
(1)修辞学是有效交际的学问,是准确表达的学问,准确表达是社会化的人的生活和事业的保证。不懂修辞,将产生 交际短路 现象。不重视修辞,表达失误,是日常生活中的误会和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三版,第 30页)
上例将“交际”与“短路”直接组合,赋予“短路”以修辞意义。类似的还有:
(2) 交际短路 就出在:中国女子的“哪里”是 模糊词语 ,是婉曲语,而老外当作是一个 疑问代词 了。(修订本,第 150页)
上例用“交际短路”和“模糊词语”“疑问代词”具体说明问题,清晰明了。
(3)学术语体,全称是“学术科技语体”,以前叫作“科学技术语体”,简称“科技语体”。《现代汉语词典》(第 6版)对“科技”的释义为:“科学技术:高科技‘科技信息’科技工作者。”“科学”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科技”一词经常被理解为: 自然科学+技术 。 科技工作者不包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美学家、历史学家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会员的 。因此,我们使用“学术科技语体”,简称“学术语体”,为的是要涵盖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再加上科学技术。(第三版,第 158页)
上例中的“+”使用得自然贴切,通过“自然科学+技术”这一直观的表述,便于读者理解,这一用法比当今较为流行的“互联网+”等“……+”可能更早、更便于理解。此外,用“美学家、历史学家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会员的”解释“科技工作者不包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风趣幽默,有助于读者在审美中认知“学术语体”这个术语。
(4)在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的今天,别说 自然科学 和 哲学社会科学 之间有一座 大山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内部的不同学科之间还是大山,甚至在同一学科内,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隔阂,彼此较难沟通。(第三版,第 159页)
上例以“大山”喻“隔阂”,表征“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差别。
(5)修辞学同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本身的结构规律,前者研究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交际功能问题。打个比方说,研究语言本身规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好比 汽车构造学 ,保证制造出合格的汽车。修辞学是有效运用语言的学问,好比是 汽车驾驶学 ,目的是提高驾驶水平,研究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评价各种形式的表达效果,研究何种形式在此时此地能够取得最佳效果。(第三版,第 11页)
上例以“汽车构造学”喻“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汽车构造学”是喻体,“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是本体;用“汽车驾驶学”喻“修辞学”,“修辞学”是本体,“汽车驾驶学”是喻体。作者用比喻等积极修辞说明这些重要术语之间的差别,作为对“修辞学尤其需要建立整体观。语法学的最大单位是句子,而修辞学总是以一段完整的言语表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习和研究修辞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整体观念”(第三版,第 34页)等命题的生动解释和说明。
(6)语言是人的 软件 。没有 软件 的电脑叫作“ 裸机 ”,没有 语言 的人可以叫作“ 裸人 ”。(第三版,第 44页)
上例用“软件”喻“语言”,同时带有一定的拟人性质,随机拈连出“裸机”和“裸人”,意趣盎然。
(7) 语言 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是平凡的,也是神奇的;是非常规则的,也是很荒谬的,有时是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的;是价值连城的,也是一文小钱也不值的;是人际关系的 润滑油 ,也是矛盾冲突的 导火线 ;是人间最美好最宝贵的,也是一把杀人的刀子!(第三版,第 465页)
上例先从整体上用排比说明“语言”的某些属性,同时排比的每一个小层又用对照,将作者的辩证法不露斧凿之痕地展现出来;随后又用“润滑油”“导火线”等作了一个博喻,耐人寻味。
(8) 对偶 可以说是汉语中的 围棋 ,规则很简单,但是变化无穷。(第三版,第 273页)
上例用“围棋”喻“对偶”这个修辞学术语,跨领域对比,有一定的文化意蕴。
《汉语修辞学》的非典型术语修辞主要表现为作者的改笔,改笔是调整语辞(这里尤指术语)。同一作者不同版本的著作之间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显示的是作者的著述历程,之所以修改,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认知语境,同时也生成了新的认知语境。或者可以说,著作修订是作者历时调整语辞的体现,是“由想而移为辞”的具体表征。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语体,改笔可以有不同语体的言语作品(话语)的改笔,比如学术科技语体言语作品的改笔、文艺审美语体言语作品的改笔等。在我们看来,不管是哪一种语体的改笔都是修辞,都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调整适用语辞以适应题旨情境的一种努力,只是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别。相对而言,学术科技语体言语作品的改笔往往表现为非典型修辞。前文已述及,我们这里所说的典型修辞(话语)大致对应于陈望道等学者的“积极修辞”,非典型修辞则大致对应于“消极修辞”。作为非典型修辞的语辞调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变换,有语辞的增加、删减、替换、分合、易位等具体运作方式。
增加是指关于术语使用的语符形式的增加。例如:
(9)第六章“语音”中的二级标题“二 韵母与韵脚”(第三版)
上例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六 韵脚”。第三版增加了“韵母”这个术语。类似地,第三版第二章新增“四 文化的世界和心理的世界”一节。
(10)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中的二级标题“八 前提和话题”(第三版)
上例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七 前提”。
(11)第四章“同义手段和语言变体”中的二级标题“三 显性的同义手段和潜性的同义手段”(第三版)
上例在修订本中为“九 显性同义手段和潜性同义手段”。后出的版本(第三版)中,术语“显性的同义手段”“潜性的同义手段”均增加了结构助词“的”。1983年版无对应内容。
(12)第六章“语音”中的二级标题“三 声调与平仄”(第三版)
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七 平仄”,第三版增加了“声调”这个术语。类似的还有第十一章“联系”的二级标题“十 引用和集句”(第三版),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九 引用”。
(13)第六章“语音”中的二级标题“七 衬词和叠音词”(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五 衬词和重叠”,在 1983年版中为“五 衬词”。从修订本始,增加了一个术语与“衬词”直接组合。
(14)第七章“结构”中的二级标题“二 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二 纵横”,在 1983年版中为“一 纵横”,第三版的相应术语表述形式作了扩充增加。这一章里的二级标题,对应的变换调整形式还有:“三 整句和散句”由修订本的“三 整散”和 1983年版的“二 整散”增加而成,“四 长句和短句”由修订本的“四 长短”和1983年版的“三 长短”增加而成。
(15)第九章“侧重”中的二级标题“七 类聚语”(第三版)
其中的“类聚语”在修订本为“类聚”,无“语”,1983年版无相应的标题。
(16)第十二章“风格”中的二级标题“五 藻丽风格和平实风格”(第三版)
其中的“藻丽风格”“平实风格”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藻丽”“平实”,无“风格”。类似的还有该章的二级标题“六 明快风格和含蓄风格”“七 繁丰风格和简洁风格”,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无“风格”这一语词形式;“八 典雅风格和通俗风格”在修订本中均无“风格”,在 1983年版中无相应标题。
以上材料均来源于《汉语修辞学》的标题。
删减即后出的版本关于术语的运用在前面版本的基础上减少了其语符形式。例如:
(17)第五章“语体”(第三版)
章目“语体”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语体风格”(第十一章),第三版删减了“风格”。
(18)第三版:《语法修辞讲话》开创了语法修辞融为一体的新风,重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目标不是建立修辞学的理论系统,或讲授修辞学知识,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读者感兴趣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这是它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第三版,第 3-4页)
修订本:《语法修辞讲话》开创了语法修辞融为一体的新风,重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的目标不是建立修辞学的理论系统,或讲授修辞学知识,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读者感兴趣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这是它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修订本,第 4页)
1983年版:其中,吕、朱所著《语法修辞讲话》开创了语法修辞融为一体的新风,重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对解放初期的语文学界和报刊编辑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不在系统的讲授修辞知识上面花力气,而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读者感兴趣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这是它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1983年版,第 3页)
上例,修订本在 1983年版的基础上删减了“对解放初期的语文学界和报刊编辑”等语符形式,第三版在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微调,将时态助词“过”改为“了”。删除“对解放初期的语文学界和报刊编辑”后的语符所表达的“影响”范围比删除之前的语符所表达的“影响”范围要大:删除之后或者可以理解为逻辑上的“全称量项”,表示所有的领域;删除之前的语符在逻辑上可以表达“特称量项”,一般仅表示存在,只存在于“语文学界”和“报刊编辑”这两个术语所表征的领域。简言之,包含术语的语符形式删减了,修辞话语所表达的所指范围扩大了。
(19)第三版: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则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被认为是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第三版,第 3页)
修订本:《修辞学发凡》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被认为是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修订本,第 4页)
1983年版: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这一狭窄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放置在一个比较科学的基础上。几十年过去了,《修辞学发凡》依然是学习和研究汉语修辞的人不可不读的重要著作。(1983年版,第 3页)
上例,从 1983年版到修订本,再到第三版,有一定幅度的修改。应该说,修订本和第三版突出了“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20)第三版:从理论上看,修辞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类的语言之谜,阐明人类的认识活动,而且具有美学价值。从实用方面看,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于说和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即运用于听和读。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是上述两者的综合。(第三版,第 18页)
修订本:修辞学的功用,可以从理论和实用两个方面来看。从理论上看,修辞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类的语言之谜,阐明人类的认识活动,而且具有美学价值。从实用方面看,一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于说和写;一是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即运用于听和读。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是这两者的综合。(修订本,第 15页)
1983年版同修订本。第三版把前一个“一是”改成了“一方面”,后一个“一是”改成了“另一方面”。第三版无“修辞学的功用,可以从理论和实用两个方面来看”。
(21)第三版:优秀作家的草稿和定稿、初刊稿和修订稿是修辞学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第三版,第 24页)
修订本:对优秀的作家的草稿和定稿、初刊稿和修订稿进行比较,这也是修辞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鲁迅很重视这种方法。(修订本,第 20页)
1983年版同修订本。第三版删减了“鲁迅很重视这种方法”,还删减了“对”“进行比较”“这也”等。删减后,句式也随之变换了,变换后的表述更简明清晰,“方法”也更具普适性。
替换即用新的包含术语的语符形式置换旧有的形式。例如:
(22)第五章“语体”中的二级标题“五 学术语体”(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六 科技语体”,在 1983年版中为“二 科技语体”,替换的动因前文已述及。
(23)第六章“语音”(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声音”。用“语音”替换“声音”,相应的概念的外延减小了,表述更精确了。
(24)第十二章“风格”中的二级标题里的“言语风格”(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语言风格”,将“语言”替换为“言语”,应该说更确切了,其与“风格”的直接组合更有理据了。
(25)第六章“语音”中的二级标题“六 象声词和联绵词”(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二 摹声和联绵”,在 1983年版中为“二 摹声”,第三版用“象声词”替换了“摹声”,用更明确的术语“象声词”替代“摹声”,也似乎更规范一些。
分合即通过含有术语的语符形式的调整变换,使得分说和合述恰如其分。例如:
(26)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中的二级标题“二 语言和言语与思维和思想”(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对应的是“二 语言与言语、思维、思想”,在 1983年版中是“二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
(27)第九章“侧重”中的二级标题“六 问语”(第三版)
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均为“五 设问”和“六 反问”。
(28)第十二章“风格”(第三版)、第五章“语体”(第三版)
在修订本和 1983年版中也是两章,即第十一章“语体风格”和第十二章“表现风格”,第三版把它们拆分整合为新的两章。
(29)第四章“同义手段和语言变体”中的二级标题“四 同义手段的选择”(第三版)
在修订本中为“三 修辞活动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活动”,在 1983年版中为“一 语言变体的选择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分合”,是语言单位的变换,由含有术语的句子变换为含有术语的短语,1983年版二级标题是语句,修改本和第三版修改为含有术语的短语。一般而言,与句子相比,短语在逻辑上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因而作为标题其可表达的外延更丰富,在以理论阐述为主的话语(著作)中,这符合“标题”应能涵括篇章内容的题中应有之要义。类似的情形另如 1983年版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中的“二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在修订本中改为“二 语言与言语、思维、思想”,1983年版中“三 语言是事物的假定记号”,修订本改为“三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
易位即变换术语的位置,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辞调整变换手段。例如:
(30)第四章“同义手段和语言变体”(第三版)
修订本对应的是第三章“语言变体和同义手段”,1983年版是第三章“语言的变体和同义手段的选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先生还有多部修辞学理论著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比如稍后于《汉语修辞学》出版的《修辞学新论》,陈光磊教授对其给予了十分中肯的高度评价:“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进入 90年代以来很重视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在这方面,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的出版,可以说是最为引人注目。”
在同篇文章中,陈光磊先生还说道:“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王希杰在《修辞学新论》中提出的 0度修辞说,或许可以说是对陈望道以 0点修辞作为划分修辞两大分野的基点这一理论的肯定和发展。从这样的角度去作理论思考,会有助于修辞两大分野问题讨论的深入。”
陈光磊进一步指出:“书中关于‘修辞学学’的观点,关于修辞与哲学的阐释,关于修辞学的走向等问题的论述,也都具思辨色彩,显示出一种理论上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这是一本‘观点新、方法新、语料新’(胡裕树本书序言中的评价语)的修辞学理论著作。”
王希杰先生关于“修辞学学”等术语的提出的确十分有新意,且本色当行。相应地,王希杰先生对相关学者的修辞学史研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修辞学史家宗廷虎对修辞学的贡献》中指出“修辞学史”和“修辞学学”之间的关系:“修辞学史我以为是属于修辞学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修辞学学不但有其共时和历时之分,也可以有理论、评论和鉴赏之分。修辞学学既然是对修辞学说的一种理论研究,那么,也只有当修辞学说繁荣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有可能诞生修辞学学。”
王希杰先生建构的修辞学新术语、术语修辞及整体学术思想,已进入了修辞学史,彪炳学术史册。
1. 陈光磊.1993年中国修辞学研究综述[M] //陈光磊.修辞论稿.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 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M].修订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
6. 宗廷虎.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Abstract: Wang Xijie's Chinese Rhetoric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about rhetorical theory since the 1980s. Many scholars speak highly of Chinese Rhetoric ,such as Zong Tinghu,Yuan Hui and Gao Wanyun. Chinese Rhetoric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for it illumin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erms and their specific uses when it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 In practice, Chinese Rhetoric has its typical terminology rhetoric and atypical terminology rhetoric.
Key words: Chinese Rhetoric ,the view of terminology rhetoric,typical terminology rhetoric,atypical terminology rheto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