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韶关市曲江县(今曲江区)狮子岩狮头山北面第二层溶洞中的一条裂隙内(图1-1)发现了古人类头骨,其化石程度极高,外观灰黄色,仅存三块头顶骨,分别是一块眼眶至前额骨、一块鼻骨、一块右碟骨连右颞骨部分,左眉及上额有动物咬齿痕。头骨表面粗涩,容积较大,骨缝已合,顶卵圆形,无顶骨孔,高度超过北京人而明显小于山顶洞人,骨厚约为现代人的1 /2,薄于北京人,与现代常人相当;眉嵴粗壮,向前和两侧突出,上渐与额骨鳞相接,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该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容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经有关专家鉴定,该头骨化石是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中年男子头骨化石,属于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早期类型人类化石,与德国尼安德特人相当的早期智人同期,是亚洲早期智人的代表,代表着人类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959 年梁钊韬、李见贤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马坝人”的命名。
图1-1 马坝人头骨出土地点
马坝人头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最重要的人类化石之一,代表着亚洲地区一种原始类型早期智人的祖先,它为我们了解人类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变的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20 世纪80年代,该化石是早期智人中年男性个体的结论再次得到确认,其代表了直立人演化为晚期智人的中间环节。马坝人化石是华南地区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其保存的完整性超过许家窑人、长阳人、丁村人化石,仅次于金牛山人和大荔人化石。
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考古情况,学术界只能说明马坝人遗址尚未发现文化遗物。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一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改变。1984 年8 月23 日,在马坝人化石淤泥处发现了砾石打制器(图1-2),填补了马坝人遗址石器的空白。1986 年,经铀系不平衡法测出马坝人化石年代为12.9万年前。此外,在马坝人遗址还发现了东方剑齿象等近20种第四纪古生物群骨和牙齿化石。
图1-2 马坝人时期使用的砾石打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