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以下简称地理师范生)教育技能类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地理教育专家所编写的相关教材已有多种版本,它们从不同角度对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了研究,结构编排上各有特色。地理师范生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生力军,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对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观摩可见,新入职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普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教态、“三板”(板书板图板画)不够“美”;不能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驾驭课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适应难度;教学反思和教研能力不够强,等等。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与教材进行改革,寻找突破口,已迫在眉睫。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于1750 年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1795年,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其出版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近年来,由于将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注重开展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得以在轻松愉快、和谐美丽的课堂教学中,身心愉悦地尽情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地理教育是美的教育。美的地理教育必然是符合规律、讲求和谐、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教育。何为美?这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美的特性。战国中期的庄子提出“技兼于道”的技能美学思想,认为道的贯彻有“广大”与“微妙”两个方面,技能展示主要体现道的“微妙”之趣。“微妙”使技能得到诗性提升,达到美化为“游”的境界。技能诗化的条件包括静定、忘适、兆变、自然、融通等五个方面,其总的美学旨趣是技入化境、神与物游。“和谐”及“技兼于道”等思想将对地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产生较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实践性很强,其学科归属、课程定位、体系建构、根本目标以及方法改进等方面,决定了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应成为其主要借鉴之源。从宏观视野审视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建构,可以看出其对美学学科借鉴不够。这不仅造成课程内容上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理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使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水平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美学的融合正是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一大突破口。

“美育”的实施,也迫切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现开设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需要借鉴审美理论和方法,从诸多美学理论中获取丰富资源,着力探索如何促使地理教育按照美学的规律构建与实施,以提高当代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迫切需要建设一门以审美理论来统辖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模式的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成功经验,以及教学实践改革的成功案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理教学技能美学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构建恢宏严谨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理论大厦”,而且还要吸取古今中外一切能促使地理教育变得更和谐、更合乎规律、更富有智慧、更美好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成果。

高等师范院校要想培养胜任中学地理教学教研工作的高质量师资,需要改革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优化地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科学专业水平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重视地理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加强与中学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培养,提高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反思能力和教研能力;促进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从而使地理师范生的潜能在“地理美味”课堂中得到开发。这才有利于真正体现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地理教师教育培养理念。

有关地理教学论和美学关系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就有所显现,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已列入了美育的维度,提出了审美的要求。到目前为止,不少地理教育专家和地理教师也积极投入地理教育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中,但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地理教育美学方法的功能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及对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总体把握。专门研究地理美育的著作仅有黄京鸿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选用教材之一:《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总的来说,我国地理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审美教育仍较为薄弱,以审美来统辖地理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研究更是很少有人问津。就目前而言,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与美学相互融合的地理教学技能美学相关课程与教材仍未出现。

为此,笔者编著了地理教学技能美学课程的配套教材《地理教学技能美学》,此教材也可以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配套教材。本教材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运用美学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以现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信息科学、系统论及地理教学论等理论为指导,以中学地理美育实践成果为素材,全面而系统地阐释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的美学现象,揭示其美学规律,构建其美学主体结构,拓展地理教育的理论视野,力求成为地理师范生学习地理教学论、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后,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审美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达到教学技能美的境界,形成个性化教学艺术风格的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教材。总体来说,本教材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科学性。本教材是在教师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阔视野中,在深入分析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及美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教育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为指导,以高师地理教育、中学地理美育实践成果为素材,以“真善美融合”为核心教育理念,对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模式作全方位的审美透视。除了保证教材内容必须正确、严谨之外,还特别注意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教材力图使所设计的地理教学技能美学案例既来源于地理教学技能美学实践又高于这种实践,超越单纯的地理教学技能美学实践经验,是对同一类别的实践个案归纳总结后的呈现,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有迁移价值的地理教学技能美学实践案例。

第二,创新性。在现代社会中,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对地理师范生的全面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地理教学技能美学是在审美观照下以人为本位开展教育,在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的同时,着眼于提升其境界,着力将其铸造成为“求真”“向善”“崇美”的、具备完整和谐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经“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审美理论教育的地理师范生,在走上讲台时,便有着较强的审美素养,具有一定的教学审美能力,能够运用美学法则,体现对中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探寻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因此,本教材的出版将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研究的新视角,提高地理师范生及在职地理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形成自觉的爱美、护美行动。本教材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真善美统一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真善美同一的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来观照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将指导地理师范生如何立足地理学科本位,创设地理美育教学情境,开展真善美相融合的美的地理教育活动,演绎一种热烈的师生共同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追求。

第三,应用性。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本教材的编写能鲜明地体现应用性,注重对地理教学技能美学实践与成果的研究,这有助于全面提升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地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养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对整个高等师范院校师范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书共11章,30余万字,对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定位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美学课程或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用书,同时,也可作为地理教师、地理教研人员的继续教育用书或参考资料。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地理教学技能美学方面的教材。由于作者水平和条件的限制,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李红
2022年6月 Tuv5iY4sP2JtGMUSz/TFD91Dv35bIUa6JBfrq+HrKwKc5ofPWPkcEFKOvtDUZx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