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地理教帅职业中“不美”现象分析

古人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别林斯基曾说:外表的纯洁优雅应当是内心纯洁和美丽的反映。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使者,也是美的传播者。大部分地理教师能从职业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但也有一些地理教师感受到的却是职业倦怠与身心疲惫。笔者通过观察、访谈等发现,感到闷闷不乐的地理教师在诸多方面都不够“美”,如仪表服饰、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方面处于随意而为的状态,而感到快乐的地理教师能够特别注意演绎教师职业的“美”。因此,广大地理教师要想从教师职业中获得美好快乐的情感体验,必须查找自身不“美”之处,避免不美现象发生,努力去塑造“美”,保持并不断增强职业热情,提升职业成就感,远离职业倦怠。下面就对地理教师职业中出现的“不美”现象进行分析。

一、不重视“脸美”

有些地理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板起脸孔,不苟言笑,甚至眼露凶光,总以为这样自己才会更有威严,才能镇住学生,学生才不敢扰乱课堂纪律。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一种对立关系:课堂的统治者——教师,课堂的被统治者——学生。地理教师把学生看成需严管的对象,一脸不信任;学生则把地理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主宰,敬而远之。如此互存隔阂的双方怎能创造快乐和谐的课堂?学生怎么会在教师面前敞开心扉?教师又怎么能全面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有些教师虽然五官俊美,但不加修饰,蓬头乱发,眉毛散乱,未能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无法给课堂注入充满生机的“精气神”,影响了课堂整体美感。

二、不重视“衣着美”

教师的服饰是教学活动的第二语言。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甚至不尊重某位教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衣着不得体,缺乏应有的仪态风度。

有的地理教师着装随意,不分场合,服饰搭配不得体,衣服扣子进错门;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配饰、包、伞等不太讲究。

有的地理教师衣着不合时宜,过于前卫,短露、薄透、窄紧集于一身;或过于寒酸,穿着打扮过时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缺乏本应有的庄重得体形象。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使地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甚至会令学生敬而远之。

三、不重视“整洁美”

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人们常说人的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其实,相貌是一个人长期的心理与行为修炼在脸上的映射。一个人的“美”是自律、修养等内在综合素养所映衬出来的。每一位地理教师均应认识到,讲台就是舞台。如果学生第一次见到的地理教师是邋里邋遢的,如衣服有味道或汗垢、衣着不整洁或过度暴露;头发或衣服上有头皮屑;烟酒味或体味如口臭、狐臭、汗臭味等过浓;指甲过长或染得大红大紫;脸部卫生诸如牙齿缝、眼角、鼻孔等部位没有清洁等,学生也许会因此而看不起老师,甚至怀疑老师对待教学工作是否也像对待个人形象一样粗糙,这就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先入为主”带来的影响效果。第一印象虽然并非总是正确的,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首次见面时就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首次见面就令人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在心理上或实际行为中对之持冷淡甚至抵触的态度。

我们不但要反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架子,也要反对不讲究形象的邋里邋遢的外表。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外表都不整洁干净的话,何来对自己的心灵洗礼?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脏乱、不修边幅的外表,去发现你所谓优秀的内在。如果一个教师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无精打采,甚至精神沮丧,就会给学生一种懒散之感,是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更不能让学生从其仪容仪表中学到正确的修饰打扮方法和对美的追求。

因此,地理教师要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建议地理教师晚上睡觉前,提前为自己搭配好第二天需穿戴的得体的服饰。早上出门前,记得照照镜子,从头到脚审视自己的形象,检查整理好的头发、穿戴好的服饰等有无不妥,肩上有无头皮屑和落发,眼角、鼻孔、牙齿是否清洁了等。这方面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为师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每次去学校给师生讲话或授课,必定要换上浆洗得十分清爽的衣服,系好纽扣后,还要对着穿衣镜整理一下仪容;进入讲演厅或教室前,也要习惯性地整一整衣冠后才从容地走上讲台。这种讲究整洁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

四、不重视“语言美”

(一)喜欢用尖酸刻薄的语言

有些地理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就是受训对象,总是喜欢用尖酸刻薄的言语去批评、挖苦学生,讥讽轻视,恶语伤人,让学生听得心里发怵,从而造成师生间的隔阂,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有些地理教师不重视语言技巧的把握,不懂得教师语言的艺术,甚至存在着二“不”二“无”现象:

1.语言表达存在二“不”现象

(1)不规范。语音不规范,南腔北调,方言土语充斥课堂;语法不规范,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词不达意,讲话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得要领,欲盖弥彰。

(2)不生动。声音嘶哑或尖细,幽默感不强,照本宣科,自言自语,语言表达干瘪枯燥、艰涩难解。

2.语言表达存在二“无”现象

(1)无条理。东一句,西一句,语意跳跃,语义杂糅,逻辑性不强,拖泥带水,主次不分,废话连篇,啰里啰唆。

(2)无感情。板着面孔讲说教式语言,不真诚,没热情,干巴巴,冷冰冰;平铺直叙,单调乏味,语调平直无趣,没有强弱、快慢、高低之分,抑扬顿挫不明显。

五、不重视“沟通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里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可见,师生间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一)忽视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缺乏以人为本的沟通意识

地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或常规管理的关注,并没有从学生内心深处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实质。碰到实际问题时,地理教师往往面部表情严肃、语言犀利,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加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沟通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生因而不买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忽视时代变化,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不少地理教师牺牲了很多工作甚至业余时间去找学生沟通交流,可发现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时代变化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多了。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尽管作用依然很大,但有时地理教师尝试借助微信、QQ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沟通,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师生间因年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观念,以及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所发生的与以往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师生间的沟通方式和效果,最终影响教育效果。

六、不重视“心境美”

何谓心境?心理学认为,心境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人的一切体验与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心境愉悦,瞧什么都顺眼,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凄凉,看什么都伤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为明证。心境甚至会暂时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心境平和时,泰山压顶不变色;心境惊惧时,见草木而皆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和心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何等之大!可有些地理教师还会带着惆怅失落、烦躁郁闷、哀怨愤懑等不良心境授课,即使备课充分,课堂上也会出现思路堵塞、思维迟缓等现象,甚至讲课时面部表情呆板麻木、心不在焉、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让学生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和接受。同时,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免会流露出厌烦、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甚至会迁怒于学生,将自己的不快转嫁到学生的头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的心境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也会出现压抑、烦闷、憋屈等情绪,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七、不重视“举止美”

有些地理教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过于随意,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身体直立不动,或懒散地倚靠在桌边,或两只胳膊一直撑在讲桌上,或站得东倒西歪,或过度叉腿,或手插口袋,或口叼香烟,或双腿跪到椅子上,或趴伏在讲桌上,或坐在学生课桌上,或做出抠鼻孔、弄眼屎、掏耳朵、剔牙、咬指甲、提裤子、随地吐痰等习惯动作,甚至是不堪入目的举动。以上种种行为举止,根本传递不出一丝丝的美好、风趣、关爱、冷静与睿智,不但难以发挥地理教师形象育人功能和榜样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使学生觉得地理教师丑陋不堪,导致负向迁移,由厌恶地理教师发展到厌恶其所教的地理课程。

八、不重视“学识美”

有些地理教师不注意与时俱进,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知识储量少、更新慢,课堂讲授内容枯燥无味,既不新颖又无广度和深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听了让人乏味,甚至反感,浪费学生时间。地理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上课时不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没有开阔的视野,如此怎么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追随和效仿之心呢?

九、不重视“幸福美”

职业幸福是指人在完成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过程中,所感受和体味到的那种幸福。感受职业幸福,是教师工作的最大动力。诚然,教师的幸福,离不开教育大环境的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公平感、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完全是外在赋予的,而主要是靠教师自己的努力来定义和争取的。萨特说:“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依靠实现自我获得证明的存在或成功,是幸福的本质和源泉。职业倦怠、职业失落之所以存在,皆因自我实现不够所致。当然,也包括职业压力、职业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对自身的职业幸福感产生消解等问题。比如一个不愿付出,满足于照本宣科,对教书育人的事业不想也不愿有所建树的教师,就根本没有职业幸福可言。因为他停留在厌教、混教、消极应付的层面,从未实现和证明自己,那又怎么可能会有职业幸福的感受和体悟呢?

有些地理教师正是因为存在以上“不美”现象而不受学生欢迎,甚至导致地理课堂也不受学生欢迎。这样的地理教师不但无法从教书育人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反而容易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与倦怠之中。地理教师要想改变这种不理想的工作状态,就得迅速行动,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美”起来,用“美的自己”去打造精彩美丽、快乐和谐的地理课堂,从而拥有幸福的职业生涯,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 ybflMV7QS5KKU0ZOAtmXr/AGdaTTz4Kc/j+yRFnhuGCFLkddL+Rg4jxSyw+k3F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