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主观高量级程度副词与客观高量级程度副词的界定

一、程度副词的界定

根据王力(1985),杨荣祥(1999),杨伯峻、何乐士(2001),唐贤清(2004a)所提,程度副词在语法意义上表程度。大多数学者认为程度副词主要用作状语。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沈家煊(1995)、张国宪(2000)等都认为,程度副词可以修饰性质形容词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

据此,程度副词可限定为:在语法意义上表程度、用作状语,可修饰性质形容词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学者们对这一限定没有分歧。

而程度副词的界定,其分歧主要体现在具有文言色彩或方言色彩的程度副词的归类、词类划分出现的交叉现象、使用频率的高低、语法化和语法化程度的问题以及作补语的程度词的归类等。

对于具有文言色彩的程度副词的归类问题,本书立足于历时考察,因此不存在文言色彩的程度副词的归属问题。对于具有方言色彩的程度副词的归类问题,因本书主要针对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当代汉语的官话、普通话研究,所以只用于方言中的程度副词不属于本书的探讨范围。

针对词类划分的交叉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本书主要参照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进行鉴别;在现代汉语中,本书认为还可采用与典型程度副词作比较的方法进行辨别。在此以古代汉语中的“光”、现代汉语中的“可”为例。如:

(1)有孚, 亨,贞吉,利涉大川。——《周易·需·卦辞》

赵振兴(2003)提到,例(1)中的古代汉语“光”有“广”“大”之义,解释为程度副词,表“很、非常”。参照《古代汉语词典》(第 2版)第 470页释义,“光”的第三条释义为“广、广阔”。如:

(2)夫其子孙必 启土,不可偪也。——《国语·郑语》

“光”据此可引申为“大”。如:

(3)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 训。——《尚书·顾命》

例(3)中的“光”为“大”之义。虽然例(1)中的“光”可以解释为“很、非常”,但如赵振兴(2003)所述,也可以用词典中的释义“大”来阐释。由于此类“光”使用“大”的释义的范围和频率远大于释义“很、非常”,因此这类“光”应解释为“大”,归为范围副词而不是程度副词。

(4)她长得 好啦。

刘月华(2001)将例(4)中的这类“可”列为程度副词,而蔺璜(2003)未将其视为程度副词。从语义上分析,这类“可”可以表“很、非常”之义。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与现代汉语典型程度副词“很”作对比的方法进行辨别,具体如下:

她长得 好啦。 她长得 好啦。

她长得 太好啦。 *她长得太 好啦。

由此可见,在“她长得 好啦”一句中,“可”可以用典型程度副词“很”替代。但在“她长得 太好啦”中,“可”不能被典型程度副词“很”替代 。这类“可”虽然可以解释为“很、非常”,但与典型的程度副词“很”有区别。其在运用上更多的是表示语气的强调,应视为语气副词而不是程度副词。

依据张谊生(2000c)指出的,副词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虚化即语法化而来。依照石毓智(2006)提到的,一个词向某一个语法格式转变,需要具备相宜的语义、合适的句法环境以及足够高的使用频率三个条件。对此我们认为,程度副词的界定,除了要考虑语法意义上表“程度”、语法功能上主要用作状语、可修饰性质形容词和少数动词及述宾结构等因素,还应考虑使用频率以及语法化程度高低等因素。

在使用频率上,我们认为,上古、中古和近代的程度副词以及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应参考相关字典、词典的释义。 对于在某一阶段出现的频率不高的程度词,部分字典、词典未将其列为程度副词,但其表程度的语义与它的其他语义已有明显区别,且在其后的阶段中仍用于表程度并占有一定比例,那么在现阶段中,本书也将其视为程度副词。

在语法化上,我们可以参照苏颖、杨荣祥(2004)提出的状位形容词与副词作状语的鉴别方法,以及和典型的程度副词作对比的方法。状位形容词与副词作状语的鉴别方法是指如果这个形容词进入状位,其语义与它在其他句法位置上的意义相同或变化不大,那么这个词仍是形容词,未发生语法化。反之这个词则虚化为副词,实现了语法化。

以“狂喊”和“狂冷”为例。具体如下:

喊 *

*

“狂”作为形容词,与“疯”是近义词。“ 喊”和“ 冷”都属于状中结构。“ 喊”可以用“ 喊”替代,但不能说“* 喊”;“ 冷”可以用“ 冷”替代,但不能说“* 冷”。由此可见“ 喊”中的“狂”仍是形容词,而“ 冷”中的“狂”可视为虚化为“程度(副)词”,开启了语法化进程。动词、名词是否虚化为程度副词也参照此方法。语法化的程度高低则取决于其虚化后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

对于作补语的程度词的归类问题,杨荣祥(2004)、刘丹青(2005)认为古代汉语里程度副词不作补语。依照张谊生(2000a)指出的,现代汉语中有部分程度副词的虚化是在补语位置上实现的。近现代汉语中存在程度副词作补语现象,如“好 了”中的“极”,“好得 ”中的“很”。唐贤清、陈丽(2010),刘平(2011)也对此进行了阐析论证,认为其如果表程度并具有形式标记“了”和“得”,可视为程度补语。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但程度副词作补语出现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只能用作补语、在语法义上表程度的词是否是程度副词,我们认为也应考虑其语法化程度高低以及使用频率的问题。

二、主观程度副词和客观程度副词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里,王力(1985)提出,无比较、泛言程度的是绝对程度副词,如“极、很、太”;有所比较的是相对程度副词,如“更、稍微”。张国宪(1996)指出,以说话人心中的标准为参照物,以此来衡量程度量幅的是“表主观量的程度词”,如“极、很、太”;以客观事物为参照,可用于比较句的是“表客观量的程度词”,如“更、稍微”。另外在绝对程度副词与主观性相关联的问题上,牛庆(2017)论证了“颇、多、好、很、怪、挺”六个高量绝对程度副词的主观性。

不过谢平(2011)指出,在某些有明确比较对象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表主观量的绝对程度副词。例如:

(5)相比小明,你的字(写得) 好了。

(5’)*你的字比小明 好。

(5”)*和小明比起来,你的字 好一点。

例(5)中有明确的比较对象“小明”,但例(5)仍然成立。由于我们不能使用比字句 ,因此例(5’)不成立。另外例(5”)亦不成立,即我们不能在比起句 使用了绝对程度副词“很”后,在形容词“好”后加上“一点”。为区别此种情况,谢平在文中把现代汉语的程度表达分为A类和B类。其中A类程度表达不管是否有参照物,语义焦点都集中在主体事物本身程度上,如“很、极、挺”等;B类则把语义焦点放在主体事物与参照物的差距上,如“更、比较”等。

根据邵敬敏(2017)所述,每一个句子都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只不过不同句子其客观程度和主观程度不同。有的客观程度高而主观程度低,有的主观程度高而客观程度低。相比较而言,在语言的词类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表客观的主体,客观程度相对较高;副词作为一种表现主观性的句法手段,其主观程度相对较高。

因此,程度副词,在主观程度上明显高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程度副词内部,由于绝对程度副词是泛言程度,相较于相对程度副词是基于客观事实比较的基础上而言的,绝对程度副词的主观程度明显高于相对程度副词。作为程度副词内部成员的相对程度副词,由于副词、程度副词本身具有主观性,因此相对程度副词显然也具有主观性。

参照前人研究,我们把“主观程度副词”界定为:不能用于比字句;不与客观事物做比较或无明确的限定范围、泛言程度,又或者即使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语义焦点仍集中在主体事物本身程度上而非客观事实比较上的程度副词为主观程度副词。

即使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语义焦点仍集中在主体事物本身程度上而非客观事实比较上的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在语法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不能在谓词后加上“一点、一些”等不定数量词。具体如下:

(6)今天天气 有点 冷。

(6’)*今天天气比昨天 有点 冷。

(6”)*和昨天相比,今天天气 有点 冷些(一点)。

(7)比起小张,他 热情。

(7’)*他比小张 热情。

(7”)*相比小张,他 热情些(一点)。

(8)今天天气比昨天 稍微 冷些。

(8’)相比昨天,今天天气 稍微 冷些(一点)。

(9)他比小张 热情。

(9’)比起小张,他 热情些(一点)。

例(6)“今天天气 有点 冷”,由于不能使用比字句,例(6’)不成立。另外例(6)中的“有点”不用于与客观事物做比较,只是泛言程度,主观判断程度高低,不能在使用比起句时,在形容词“冷”后边加上“些”或“一点”等表示差距的词,因此例(6”)不成立。据此“有点”是“主观程度副词”。

例(7)中的“很”也不能用于比字句,即例(7’)不成立。例(7”)中虽然有参照物“小张”,但语义焦点仍集中在主体事物“他”的程度上而非客观事实比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使用比起句时,在形容词“热情”后边加上“些”或“一点”等表示差距的词,即例(7”)不成立。据此“很”也属于“主观程度副词”。

至于例(8)、例(9)中的“稍微”和“更”可以用于比字句,以客观事物为参照物,有客观事实的比较;语义焦点放在主体事物与参照物的差距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使用比起句时,在形容词“冷”“热情”的后边加上“些”或“一点”,即例(8’)、例(9’)成立。据此“稍微”和“更”不属于“主观程度副词”。

需要指出的是,程度副词“最”比较特殊。“最”既可以作相对程度副词,也可作绝对程度副词。 [1] 无论是作相对程度副词还是绝对程度副词,“最”都不能用于比字句;也都不能在使用比起句时,在谓词后加上“一点、一些”等。那么“最”是否属于主观程度副词,看其是否有明确的限定范围和比较对象,是否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比较。

另外,主观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古代汉语里很少明确将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且绝对程度副词从字面上不足以凸显其“主观性”,因此我们采用“主观程度副词”这一称谓。

此外,根据张赪(2005)所提,古代汉语里比字句产生于唐代。在此之前,程度副词一般不用于比字句。因此界定一个词是否是主观程度副词,在唐代以前我们主要参照“是否与客观事物做比较、是否有明确的限定范围,语义焦点是否集中在主体事物本身程度上而非客观事实比较上”这一标准。以上古、中古时期的“更类词”——“愈”“滋”“更加”等为例。“愈”“滋”“更加”表程度,语义上呈“更加”之义,属于“更加”类词。“更加”类词在语义上表程度的增加,可视为与客观事物作对比,有明确的比较范围,语义焦点集中在主体事物本身程度上。虽不用于比字句,但我们认为其不属于主观程度副词。

与“主观程度副词”相对应,我们把“可用于比字句;或者语义上表程度的加深;又或者与客观事物作比较、有明确的限定范围,语义焦点集中在客观事实比较上的程度副词”定义为“客观程度副词”。“客观程度副词”与“相对程度副词”相似。但为了与“主观程度副词”相对应,本书采用“客观程度副词”这一称谓。上文中的上古、中古时期的“更类词”便属于客观程度副词。

在现代汉语里,有的客观程度副词可以用于比字句,如“他比你更认真”中的“更”。根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 200页所示,“更”在这里是指加深的程度。此处的“更”有明确的比较对象,语义焦点集中在客观事实的比较上,且可用于比字句,因此“更”是客观程度副词。又依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 670页所示,“雨越下越大”一句中的“越”,表程度因某一情况或事件的推移而加深。此处的“越”有明确的比较对象,语义焦点集中在客观事实的比较上,因此“越”是客观程度副词。不过“越”不能用于比字句,即我们不能说“*雨比先前越下越大”。由此可见,能用于比字句的程度副词,是客观程度副词;但不能用于比字句的程度副词,不一定是主观程度副词。

三、主观高量级程度副词和客观高量级程度副词的界定

蔺璜、郭姝慧(2003)指出,程度副词在量上有从低到高的层级序列。主观程度副词和客观程度副词亦是如此。

在古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在量级上的划分,是从语义角度出发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如表1-1所示。

结合第一章第三节中程度副词的分类和表1-1,前人对古代汉语里的程度副词未进行主观(绝对)程度副词、客观(相对)程度副词的区分。在古代汉语里,表程度最高、至极的,即表达到极致,常被划分为“最”类词,如“最、极、至”等 。表过分、程度过甚的,在古代汉语里常被划分为“太”类词,如“太、过于”等。表程度高、很高的,在古代汉语里常被划分为“甚”类词(或“很”类词),如“甚、大、很”等。古代汉语将表程度变化的划分为“更”类词,如“愈、更加”等。在古代汉语里表程度轻微的被划分为“略”类词(“微”类词、“稍”类词),如“略、稍”等。

“太”类词表程度过分,是高量的体现。“更”类词表变化,往往是程度的加深,因此也属于高量。表程度轻微的“略”类词表低量,不属于本书的探讨范围。

表1-1 古代汉语程度副词的划分(从语义及量的角度出发)

现代汉语对程度副词的划分,往往是先将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然后再从量上进行划分。其中相对程度副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对比,可以用于比字句,不属于主观程度副词。绝对程度副词是泛言程度,无比较,往往具有更强的主观性。据此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主观程度副词量上的分类,可以参考绝对程度副词在量上的划分。绝对程度副词从量上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具体如表1-2所示。

参照表1-2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现代汉语绝对程度副词的划分,大多学者认为,“极、极其”表程度达到顶点、极致,属于极量级。“太、过于”表超过常规程度,属于超量级(或者称之为过量级、太量级)。“很、挺”表程度高,属于高量级。“有点、有些”表程度低,不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

表1-2 现代汉语绝对程度副词划分(从量的角度出发)

其分歧主要体现在对“相当、万分、分外、非常”等词的归类上。赵军(2010)指出,“万分”往往用于褒义,不属于超过常规程度,因此不属于超量级。我们赞同这一观点。“非常、分外”并不表达到顶点、极致,只是表达程度很高,因此不属于极量级。赵文中提到,“非常、相当”等的程度高于“很”,因此应列为“更高量”。本书对此不再细分,而是将“很、非常、相当”等统一归类为高量级。

由于“客观程度副词”与“相对程度副词”相对应,因此针对现代汉语客观程度副词量上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参考相对程度副词的划分。参照马真(1988)、张桂宾(1997)、韩容洙(2000)、蔺璜(2003)所述,相对程度副词可分为最高量(如“最”)、高量(如“更”)、低量(如“略、稍微”)。低量则不属于我们的探讨范围。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里的表程度达到极致的“最”类词对应现代汉语里的极量级程度副词;古代汉语里的表程度过甚的“太”类词对应现代汉语里的超量级程度副词;古代汉语里表程度高的“甚”类词(“很”类词)、表程度加深的“更”类词对应现代汉语里的高量级程度副词。对于极量级、超量级和高量级程度副词,本书统称为高量程度副词。

参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对程度副词的量级划分,本书将汉语表高量的主观程度副词分为极量级(表示程度达到顶点、极致,如“极、极其”等)、超量级(表示程度过甚、超过常规程度,如“太、过于”等)、高量级(表示程度高,如“甚、很、非常”等)。表高量的客观程度副词分为极量级(表程度最高、达到顶点,如“最”等)、高量级(表程度的加深,如“更”等)。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里,主观高量级程度副词与表程度高的“甚”类词相对应,客观高量级程度副词与表程度加深的“更”类词相对应。现代汉语里的主观高量级程度副词是指表程度高的主观程度副词,客观高量级程度副词是指表程度加深的客观程度副词。

[1] “最”属于极量级,表示程度最高、达到顶点。经笔者研究,“最”用作主观程度副词出现在近代,可标记为“最 2 ”。“最”最早是用作客观程度副词的,可标记为“最 1 ”。如无标记或是特别强调,本书中的“最”是指用作客观程度副词的“最 1 ”。 Dvh0gTZ9yK2WWSRTDsX1Q/YG9h2dB1Ezfh1UleLvDznWZCgwlkTf5+7gmaTfQ9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