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社会中以农民为主的社会中下层民众集体创作、自然传承的精神财富,21世纪以来其作为中国文化精粹的重要代表在世界舞台上熠熠发光。2005年我在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了“中国民间文化概论”全校公选课,2007 年在中文系开设了“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专业选修课。这两门课受到华农学子的热烈欢迎,两百余人的圆形阶梯教室里经常座无虚席,弥漫着农业院校大学生对农业文化的学习热情。
在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鼓励下,2013年,我们创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相融合。2014年开设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课,2016 年组建了人文与法学学院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201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民俗学概论”成教课程,2018 年录制了“民间文化概论”自学考试网课,2019年开设了“民间文化与乡村非遗”课程。多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形成了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核心,包括“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与乡村非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民俗学概论”等课程的民间文化与农业非遗课程群,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成教生、自考生,通过整合线下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逐步凸显华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文化教学、科研特色。
经过十余年建设,华南农业大学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19年,“民间文化与乡村非遗”课程获得华南农业大学“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立项;2020 年,“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课获得2020 年华南农业大学一流社会实践课程立项;2021 年,“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课程被认定为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我主讲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课程还在华南农业大学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22年,由我主讲的以非遗调查为重要内容的“应用写作”课程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课程。我校学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近百篇,多名学生考取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院校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这十余年来,我们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校内外专家的大力支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乌丙安教授,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李扬教授,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周福岩教授、吉国秀教授、隋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教授,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蒋明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施爱东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杨秀研究员,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关雪娟副会长、沈延林副会长,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处黄树楚调研员以及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杨乃良院长、高列过院长都对华南农业大学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研究工作进行过指导,特此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潘雅琴和康蕊两位老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
本书的调查和写作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协助。有的同学根据自己对家乡民俗的了解向老师推荐了调研地点和调研主题,有的同学为老师充当向导和翻译,有的同学协助老师搜集资料,还有的同学给老师的作品提出诚恳的建议,所以这本书是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在此向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表达了对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粗浅思考,寄寓了师生对国家三农问题的关注、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希望本书能充分展现出华南农业大学师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推动我校农业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蓬勃发展。
关溪莹
2022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