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学或艺术学领域对影视作品的分类大多是从题材内容或者年代角度加以考虑,而本书则将根据不同影视作品的语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标准会更有利于我们发现不同影视作品的语言特点。
普通话类影视语言是指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动态影视语言和静态影视语言均以汉语普通话为主。这种类型的影视语言包括了绝大部分的中国影视作品,亦是使用最广泛的影视语言。这种影视语言内部还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据此,将其又细分为以下三类。
普通话类影视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使用的语言为普通话口语,比如《亮剑》《人民的名义》《我不是药神》《活着》等。这类影视语言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词汇丰富,语法形式较为简单,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演变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将这些影视语言归纳为“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这类影视语言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也是最具有分析和钻研价值的影视语料。另外,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也比其他类型的影视语言更适合改编成汉语教材,用于第二语言教学,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影视作品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作品——少儿类影视剧。这些影视剧因为受众主要为少年儿童,所以均采用较为标准、简单、童稚化的汉语普通话口语,比如称霸荧屏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巴拉巴拉小魔仙》等。这些影视作品的语言其实与前面提到的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略有不同,但是与其他类型的影视语言相比,其大部分语言特征还是和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较为接近。因此,少儿类影视语言我们也一并纳入了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的范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光辉灿烂、取之不竭的优秀文化作品,于是,许多导演、编剧都尝试通过影视作品将这些经典的文化遗产重现或再创造。由于历史事件的植入,这些影视作品的语言出现了多以汉语书面语和古语词为主的言语特征,呈现出了有别于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的独特风格。因此,我们把这一类影视作品的语言称为“半文半白类影视语言”。
这类影视作品大部分改编自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或戏曲,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均被翻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还有一些近代或当代的武侠小说或历史小说也常被改编,比如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形象的金庸小说改编剧《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被各大卫视反复重播的二月河小说改编剧《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以及引起海外媒体关注的网络历史小说改编剧《后宫·甄嬛传》等。另外,一些由戏说历史或想象编撰的网络穿越小说、仙侠游戏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也颇受欢迎,比如众多年轻人追捧的《步步惊心》《长安十二时辰》《琅琊榜》等。
半文半白类影视语言一般辞藻典雅,台词多为复句形式,辞格也较为丰富,语体复杂多样。因为这类影视作品常常带给大众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观影体验,所以大多会引起大众的追捧和热议,并会引起无数观众的模仿和传播。因此,尽管这类影视语言不如当代口语类影视语言语料丰富,但是它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1948年,意大利电影《一曲难忘》由20多位华侨配音完成,并在上海公映,自此我国出现了第一部“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随后,译制片这一影视类型开始在中国萌芽与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引进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国家广电总局考虑到广大观众的语言理解水平,几乎将所有引进的影视作品都翻译成了汉语普通话,并由专门的配音演员制作而成。这些影视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是标准的普通话,但因为是翻译而成的汉语,所以与前两种普通话类影视语言仍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我们把这些影视作品的语言称为“译制类影视语言”。
目前,我国引进的他国影视作品多来自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地区,比如:深受女性观众喜爱的韩剧《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引起众多热议与反思的美剧《绝望主妇》《纸牌屋》,还有被大众评价为颜值甚高的泰剧《暹罗之恋》《天才枪手》等。这类影视作品的语言尽管语音标准,可是词汇与语法略显生硬,并且其静态影视语言,即字幕语言大多比其他影视语言更为丰富详尽。因为这些影视作品的语言内容会有一些他国文化理念的植入,因此,在制作字幕时,翻译者常常会根据中国语言文化特点,在尽量不偏离台词原意的基础上,把他国语言翻译成较能被中国观众理解和接受的汉语。当台词涉及我国文化中没有、独属于他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时,此类影视作品的字幕多会用括弧标注出部分相应的文化内容,以辅助大众理解。例如:美国电影《拜见岳父大人 2》中的一句台词是“like regular Clarence Darrow”,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即是“就像普通的克莱伦斯·丹诺”,但是中国观众不知道“克莱伦斯·丹诺”是谁,也不明白为何此处要以此人来作为比喻的本体,于是,字幕就在这里加上了辅助内容“克莱伦斯·丹诺(美国最伟大的辩护律师之一)”。根据此处字幕的标注内容,观众在观影时就能完整地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含义了。
除了上述常见的普通话类影视作品以外,我们还会观赏到一些不是采用汉语普通话进行表演和制作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使用的可能是各地方言,可能是戏曲唱腔,还有可能是用歌舞形式来塑造剧中人物与剧情。这些与普通话类影视语言相差甚远的语料在本书中统称为“非普通话类影视语言”。
由于这类影视语言与汉语普通话差距较大,其作品数量总体偏少,且传播范围也较为狭窄,因此,本书仅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后续章节的分析仍以普通话类影视语言为主。
尽管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汉语普通话,但是为了丰富大众的娱乐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些地方台或非北方方言区籍贯的导演和编剧偶尔会创作一些使用某地方言或混用几地方言的影视作品。这类影视作品的语言可称为“方言类影视语言”。
在早期的影视剧市场上,多出现单地方言的影视作品,比如被奉为经典的吴方言电视剧《新 72家房客》,喜剧幽默的东北方言作品《东北一家人》,人物形象突出的四川方言作品《赖汤圆》《让子弹飞》等。但是,单地方言影视作品的传播受限于所属的方言区,仅仅依靠字幕辅助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因此,后期的影视剧市场上涌现出了多地方言混杂的影视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至今仍为人称道的经典喜剧作品《武林外传》,类似的作品还有《炊事班的故事》《龙门镖局》等。
方言类影视语言更侧重于体现方言区的语言特点,大多会采用方言区内较为特殊而普遍的方言词汇,尽可能地贴近当地生活。不过,此类影视作品多走喜剧路线,语言多诙谐、幽默,不容易形成多样的语体风格,语料也相对比较单一。
影视戏曲脱胎于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戏曲艺术。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0多种,主要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剧种核心,我国最早的电影作品《定军山》就属于京剧电影。这类影视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主要为古代汉语或者古代方言,发音与汉语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剧中语言大多由角色唱出而非说出,因此,我们把具有上述特点的影视语言统称为“戏曲类影视语言”。
戏曲类影视作品大部分是在古代小说或古代戏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比如:著名的昆曲电影《游园惊梦》,传唱度极高的黄梅戏影视剧《天仙配》《江山美人》,集合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京剧电影《红楼梦》《五女拜寿》,还有豫剧作品《包青天》、粤剧作品《彩蝶双飞》等。戏曲类影视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讲究语言的韵律感,而且极具方言或古语特色,必须借助静态影视语言——字幕的配合,才能被广大观众理解和欣赏。
歌曲影视作品兴起于好莱坞,在印度影视作品中十分流行。20世纪30年代,歌唱片开始在上海流行,而后歌舞电影慢慢在中国发展兴盛起来。早期著名的歌曲电影有《夜半歌声》《马路天使》《花团锦簇》等。随着好莱坞歌舞片的传播与引进,歌舞影视作品在我国也逐渐占领了一席之地。虽然歌舞影视作品使用的语言大多为汉语普通话,但剧中语言有说有唱,与普通话类影视语言仍存在较大差别,所以,我们把这类影视语言称为“歌舞类影视语言”。
前期的歌曲类影视语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带有军事、战争等时代特色,比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另一类带有地区方言或戏曲的色彩,比如僮族山歌电影《刘三姐》、彝族歌舞片《阿诗玛》等。后期的歌曲类影视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大多为展现当代社会现象等题材内容,比如获奖无数的歌舞电影《如果爱》和台湾音乐人周杰伦操刀制作的歌舞电影《天台爱情》等。
歌舞类影视语言主要采取现代汉语书面语,所用词汇多具有形象化或情绪化等特点。由于大多数台词需要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所以其语言的韵律性较强,句式较为复杂,辞格丰富多彩,语体也多种多样。与普通话类影视语言最大的不同在于,此类影视语言常常需要依靠身体语言(舞蹈动作)来表现,这使得此类影视语言的表现力更具冲击性,亦更生动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