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语言”这个术语一直广泛存在于传播学、艺术学等研究领域。本书所探析的内容与上述研究领域有所差异。本节将概述目前国内有关影视语言的研究情况,着重明晰本书“影视语言”概念的内涵。
目前,对影视语言的研究多集中在传播学、文艺学、美学和戏剧艺术学等领域,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影视语言的著作并不太多。
这类研究主要从艺术学和文艺学等交叉学科入手,研究焦点集中在影视语言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等方面。不过,文化特质只是影视语言所体现的一类特点,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群众心理等特质研究成果还较为少见。
影视作品有不少脱胎于文学作品,因此,二者在语言层面上存在较大的可比性。不过,影视语言比传统的文学语言更具画面感与表演性,语言也更加形象化、多样化。部分学者对影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小说文本与剧本内容的异同上。
随着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传播,影视语言渐生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语言翻译的双向性。如何运用通俗而简洁的翻译语言让其他国家和民族理解和领悟中国影视语言的内涵与精髓,如何通过精准而凝练的翻译语言让更多的普罗大众学习和了解他国的文化与思想,小到影视剧名,大到文化背景介绍,这些都是影视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研究课题。
视听教学法与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兴盛,将影视语言与传统语言学融合在了一起。一些学者或从宏观角度探讨某些导演影视作品的整体语言特点,或从微观角度分析单部影视作品的修辞表现手法,或对某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语言展开细节推敲,或尝试总结运用影视作品进行语言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偶尔还涉及文化对比研究领域。不少知名影视作品,如《家有儿女》《春草》《身边的故事》等已被改编成汉语视听教材,被推广到国际中文教学和研究之中。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影视语言处于跨学科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切入会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尽管已有不少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影视语言展开了分析,但研究内容常常与画面、声音等非语言要素掺杂在一起,在研究过程中也较易偏离语言学理论分析路径,走向文化或审美角度的范畴。影视语言作为一种语料丰富的媒体语言,亟须尽快形成完善而清晰的语言学探析思路,让更多的学者和受众意识到影视语言在语言应用领域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曾说:“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
这种广义的概念界定一直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后来,一部分学者为了研究得更加具体,将这个广义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细分,认为:影视语言包括影视剧中的镜头、场面调度、蒙太奇、摄影、照明、构图、剪辑、音响等多个方面。还有一部分学者根据不同的呈现方式,将影视语言分为了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和字幕语言四个部分。这些概念均立足于传播学或艺术学的研究角度,与本书的观念不同。
本书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仅仅关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对社会生活语言有一定影响的语言。因此,我们对影视语言的概念界定是:从语言本体角度入手,所有在影视剧屏幕上听到或看到的语言文字符号,即狭义的影视语言。本书将竭力探析这些语言文字符号在语言本体、语用认知、文化传播等层面的各种特质。其他不属于语言范畴的画面、声音、灯光等元素,均不属于本书影视语言的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