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运动领域中,国内外研究者就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运动员的知觉动作、起跑反应时、运动决策、攻击行为以及服用兴奋剂等(Englert,2016、2017;Hagger et al.,2010b;项明强、张力为,2016)。
知觉动作在竞技运动中普遍存在,如投篮、掷飞镖和打高尔夫球等。这些技能型知觉动作要求运动员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当前任务,尽力排除内外刺激的干扰,比如来自赛场的观众呼喊声、运动员自身的心智游离(mind wandering)和竞技赛场焦虑等(Shafizadeh et al.,2011)。依据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观点,执行知觉动作任务需要自我控制能量,若运动员出现了自我损耗状态,则任务成绩会下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McEwan,Ginis&Bray(2013)采用Stroop任务来操控自我控制的能量损耗,考察了自我损耗对掷飞镖成绩的影响。在掷飞镖任务中,只有在绿色信号灯情境下才可掷出,而在红色和黄色信号灯情境下则要控制冲动,不能掷飞镖。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的成绩相比,损耗组表现出更差的准确度(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该结果支持了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其理由是:Stroop任务和掷飞镖任务虽属于不同领域,但它们共用同一能量,Stroop任务消耗了部分能量,使能量库中的能量不足,进而降低了掷飞镖的成绩。McEwan,Ginis&Bray(2013)进一步推测,知觉动作任务成绩之所以下降,是因为自我损耗导致个体注意力下降,抑制干扰能力减弱。遗憾的是,他们未提供实验证据。于是,Englert等人(2015)直接探测了自我损耗与抑制干扰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实验要求运动员在罚篮的过程中忽视耳机里传来的内心干扰声音(比如“我很担心我的成绩”)。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损耗组运动员捕获了更多的干扰刺激。这表明自我损耗导致运动员的注意力下降,使其容易受干扰刺激的影响,进而降低罚篮成绩。这两项研究为技能型知觉动作任务需要自我控制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Nieuwenhuys和Oudejans(2012)将知觉动作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侦查任务相关信息(感知阶段),其次是选择执行动作的时机和模式(选择阶段),最后是把握时机并执行动作(行动阶段)。从掌握的文献来看,尚未发现依据运动项目特点对知觉动作不同阶段的自我控制的细化研究,而探究不同阶段的自我控制对竞技训练和动作技能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提示技能型知觉动作的自我控制研究仍有拓展空间。
短跑竞技赛场上,枪声响后,高水平运动员要尽可能快地起跑,高质量起跑是竞赛制胜的关键(Brown& Vescovi,2012;Pilianidis et al.,2012)。例如,Harland和Steele(1997)证明了当今世界级男子 100米比赛中,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约占比赛总时间的 5%。自 2010年起,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实行了“零抢跑”规定:起跑枪声响后,若运动员在短于 100毫秒(ms)内起跑,则被判为“抢跑”犯规,取消比赛资格。这意味着运动员需要自我控制能量来协调“尽可能快地起跑”和“避免抢跑犯规”之间的矛盾,使起跑反应不能快于 100ms,又无限接近 100ms。从这一角度来讲,起跑反应考验的是运动员的冲动控制能力。
Englert和Bertrams(2014)以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我损耗对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影响。在实验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抄写一段中性英文材料,但要忽视材料中的字母“e”和“n”。该抄写抑制任务要求被试克服平时书写习惯,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能量,产生自我损耗。结果发现损耗组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慢于对照组的起跑反应时。有趣的是,自我损耗却不影响运动员抢跑犯规的次数。随后,Englert等人(2015)以没有起跑经验的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重复之前的实验。结果却发现,自我损耗会增加运动员抢跑犯规的次数。这说明与足球运动员相比,短跑运动员起跑经验丰富,能够清醒意识到抢跑后果,并建立避免抢跑的行为习惯和模式,他们在开始信号后宁愿多待一会儿,也不会贸然抢跑而导致取消资格。这表明运动员的田径场经验调节了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起跑模式,若运动员起跑经验丰富,自我损耗将降低起跑速度;若起跑经验不足,自我损耗则增加抢跑犯规次数。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感知情境信息,选择和加工信息并采取行动的整体过程。近期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与决策行为有密切关系,个体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控制能量(窦凯等,2014)。运动决策除了具备一般决策的认知特点,还具有信息量少、快速、直接和或然性等直觉特点。那么运动决策是否需要自我控制能量呢?Furley等人(2013)考察了自我损耗对运动决策的影响。首先采用抄写抑制作为损耗任务,接着在噪音背景下,要求被试对篮球运动员持球图片进行“投篮”或“运球”的决策判断。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会降低运动员决策判断的准确性。此外,张晓波和迟立忠(2013)测量了足球运动员的特质自我控制水平,考查了运动员对足球传球图片的决策判断,结果表明高自我控制的运动员得到更好的决策成绩。
应指出的是,虽然上述两项研究结果证实了自我控制在运动决策中的作用,但其运动决策任务仅要求被试对电脑呈现的图片进行决策判断(张晓波、迟立忠,2013)。这种任务更多涉及运动决策中的认知成分,而较少或未涉及复杂运动决策中的直觉成分。因此,需设计类似竞技赛场的高压力、高干扰和时间紧迫的实验情境,同时考虑运动员竞技的不同水平,深入探究运动的直觉决策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运动员的攻击现象备受教练和研究者关注,然而缺乏系统研究。Maxwell和Moores(2007)将运动攻击界定为愤怒和攻击性两个维度,并研制了有效的测评工具。此后,研究者对该领域进行了诸多有益探讨。有研究发现,运动员的愤怒和攻击性倾向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反社会行为,比如欺骗和伤害其他队员(Kavussanu et al.,2013)。此外,具有攻击性的个体容易愤怒反刍(anger rumination)——反复思考过去愤怒的经历,这种思维模式会增加愤怒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进而潜在增加攻击行为(Denson,2013;Denson et al.,2011)。
自我控制的核心之一是抑制自私的冲动来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其被称为“道德力量”(Denson et al.,2012;Baumeister&Exline,1999)。因此,人类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存有密切关系。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在愤怒反刍与反应性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White&Turner,2014),而个体通过 2个星期的自我控制训练则会减少攻击行为(Denson et al.,2011)。在竞技运动领域中,Sofia和Cruz(2015)证实了高自我控制的运动员会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包括愤怒、攻击倾向、愤怒反刍和反社会行为,而且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结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竞技训练中,应关注运动员的愤怒情绪和愤怒反刍,同时采用有效的训练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以防止其在高压训练或竞赛中出现攻击行为。
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不仅损害公平、公正的体育竞技精神,而且给自身带来许多不利后果,如取消比赛资格、损毁个人名誉和危害身心健康。尽管如此,在各种利益驱动下,面对竞技大赛的压力,仍有运动员以身试法服用兴奋剂。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数据(2014)显示,违禁药物检测呈阳性的运动员比例为 1.36%。在现实训练中,运动员可能会因服用营养品或药品不经意间摄取兴奋剂成分,如我国游泳冠军孙杨 2014年的兴奋剂风波。因此,反兴奋剂与每个运动员的切身利益相关,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
Chan等人(2015)认为,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可用于解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其研究发现,特质自我控制负向预测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正向预测运动员反兴奋剂的意向和抵制兴奋剂的坚持性。这提示低自我控制的运动员没有足够能量来抵制兴奋剂。现实中,反兴奋剂是对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考验,因为运动员要始终牢记反兴奋剂的道德标准和法规底线,以及面对兴奋剂诱惑时要做出正确的期望价值判断和寻求决策平衡。运动员即使有坚定意志并承诺反对兴奋剂,但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提高意志努力才能抵制兴奋剂的诱惑(Chan et al.,2015;Jalleh et al.,2014)。可见,在竞技体育反兴奋剂的斗争中,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上述自我控制研究主要聚焦竞技领域中运动员的知觉动作、起跑反应时、运动决策、攻击行为以及服用兴奋剂等。而在普通人的体育锻炼领域,普罗大众如何更好地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显得十分重要。考虑到本书关注的是急性有氧运动,属于体能型运动任务,接下来将重点介绍自我控制与体能型运动(运动坚持)任务之间关系的研究。
由于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研究范式为双任务范式,即包括损耗任务(第一项任务)和探测任务(第二项任务)两项,故在运动领域中,研究者在探讨自我控制(自我损耗)与体能型运动任务之关系时,存在两种研究取向:一是将体能型运动任务作为探测任务,以探讨先前自我损耗对体能型运动任务表现的影响;二是将体能型运动任务作为损耗任务,探讨体能型运动任务对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影响,即探讨体能型运动任务中的自我损耗效应。本书将概述这两种研究取向的成果。
本书通过中英文数据库,对近 12年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英文文献检索:主要将关键词“ego depletion”“ego energy”“self control”“self regulation”分别与“exercise”“sport”“physical activity” “handgrip” “dumbbell” “cycle” “physical endurance”进行联合搜索,搜索数据库包括PsycINFO、Science Direct、PubMed、ERIC、Willey、Embase和Central。中文文献检索:主要将关键词“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损耗”分别与“运动”“锻炼”进行联合搜索,搜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对文献进一步筛查,其纳入标准如下:①研究为实证研究,且采用Baumeister等人(1998)的经典双任务实验范式,即包括损耗任务和非损耗任务;②结果变量为体能型运动任务,如握手柄、握哑铃、仰卧起坐、骑功率自行车等。最终纳入有关自我损耗对运动坚持性影响的独立实验 25个(如表 1-2所示)。
在纳入的 25个独立实验中,有 19个实验采用紧握手柄(或哑铃)的任务来探测自我损耗对肢体动作坚持性的影响。长时间紧握装有弹簧的手柄(或哑铃),表面上是消耗个体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产生疲劳感,实际上是要求个体克服因疲劳感而产生的放弃任务的内心冲动,可测量其心理的坚持性(Muraven et al.,1998)。握手柄(或哑铃)任务能较好地掩蔽实验目的,因而成为探测自我损耗状态的经典任务之一,备受研究者关注。从表 1-2可知,19个实验中有 17个实验结果显示,先前的自我控制任务会损害后续的握手柄(或哑铃)任务的成绩,这提示肢体动作任务需要自我控制资源。随后,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更复杂的体能型运动任务的损耗效应。包括骑功率自行车任务(Martin Ginis&Bray,2010)、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任务(Dorris et al.,2012)、背靠墙直角坐(wall-sit)任务(Boat&Taylor,2017)。研究结果都显示,这些体能型运动(运动坚持性)任务需要自我控制资源,若资源不足,则会产生自我损耗效应。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补充葡萄糖可消除自我损耗效应,最终提高运动成绩(Boat et al.,2017)。
表 1-2 自我损耗对体能型运动任务的影响
(续上表)
进一步分析发现,运动领域中的自我损耗效应在各类人群中均存在,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年轻人(大学生)还是老年人都存在自我损耗效应。同时也不受先前损耗任务类型的影响,比如Stroop任务、E-crossing任务和算术任务等均可产生自我损耗效应,这些结果支持了自我控制能量研究领域的普遍性观点(Baumeister et al.,2007)。
应指出的是,上述大部分研究将体能型运动任务作为探测任务(第二项任务),较少将体能型运动任务作为损耗任务(第一项任务)。例如,Hagger等人(2010a)的元分析研究将损耗任务归为情绪控制、思维控制、冲动控制、注意控制、选择与意志、认知加工和社会加工七大类。我们认为,个体参加体能型运动任务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特别是体能型运动任务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为此,除了Hagger等人(2010a)研究所涉及的七大类损耗任务之外,还应增加运动心理领域中的体能型运动任务作为损耗任务,以体现运动中的意志努力,即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为此,我们将概述体能型运动任务对自我控制影响的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少量研究将运动任务作为损耗任务,探讨急性有氧运动对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影响。例如,Gropel等人(2014)以半职业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设置 15分钟高强度运动为损耗任务,“d2”任务(一种注意控制任务)为探测任务。他们假设,当感知到损耗效应时,不同人格特质的运动员会分配不同的自我控制能量。依据动作控制理论,在自我损耗状态下,行动定向运动员会果断地、主动地分配更多的自我控制能量,而状态定向运动员则会维持和保留目前的心理和行为状态(Koole&Jostmann,2004)。Gropel等(2014)实验结果显示,只有状态定向运动员会产生自我损耗效应,而行动定向运动员不会产生自我损耗效应。提示当感知到损耗状态时,行动定向运动员就会投入更多自我控制资源,以克服自我损耗效应;而状态定向运动员不会投入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从而产生自我损耗效应。因此,高强度运动会降低状态定向者自我控制任务的成绩。
Werle,Wansink&Payne(2014)探讨了身体活动与控制饮食的关系。他们的实验让被试将 30分钟身体活动感知为步行锻炼或者景区旅游两种条件,然后观察其运动后的饮食控制状况。结果显示,被试将身体活动感知为景区旅游,则会充满乐趣,饮食控制能力进而增强,比如被试会较少选择甜品或特色小吃,更多选择健康食品;而将身体活动界定为步行锻炼,则会减弱被试的饮食控制能力。我们认为,虽然该文未提及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但亦可用该模型解释这一研究成果。具体阐述如下:如果个体感知到身体活动是充满乐趣的景区旅游,这种积极情绪则会提高自我控制;而个体感知到身体活动是步行锻炼,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时,则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产生自我损耗效应,进而降低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表现。
此外,Audiffren和André(2015)曾经介绍他们的一项未发表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运动任务为持续高强度跑步运动(损耗任务),对照组是自控速度的慢跑(非损耗任务)。探测任务为Stroop任务,该项任务可探测个体抑制冲动和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Stroop任务不一致条件和转换条件下的错误率要高于对照组,而在反应时指标上没有差异。反应时指标没有差异,说明被试未采用正确率-反应时平衡策略。这项研究提示,高强度跑步运动消耗大量的自我控制资源,使个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致使其后续的认知自我控制成绩下降。
在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上述三项研究结果均提示急性有氧运动会损耗自我控制,这为有关“急性有氧运动-认知功能之交互作用”打开了新的研究领域,也为本书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的干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