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控制是指人们克服先天性欲望、习惯或固有行为反应的倾向,以及持之以恒地维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以实现个体的长远目标(Baumeisteretal.,2007)。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采用序列范式或并行范式考察了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序列范式是指让个体先完成急性有氧运动,再执行自我控制任务;并行范式是指个体同时执行急性有氧运动和自我控制两项任务。然而,无论是在序列范式下还是并行范式下,以往研究获取的有关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影响的结果却不一致。在理论层面,研究者采用倒U形假设(McMorris&Graydon,2000)、认知-能量模型(Audiffren,2009;Hockey,1997;Sanders,1983)、网状结构激活和额叶功能减退(reticular-activating hypofrontality,简称RAH)模型(Dietrich,2003;Dietrich&Audiffren,2011)和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Baumeister et al.,1994;Baumeister et al.,2007)等观点来解释急性有氧运动与自我控制之关系。遗憾的是,尚无一种理论模型可完整地解释急性有氧运动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在序列范式下,倒U形假设不能进一步解释高强度运动如何降低自我控制;在并行范式下,认知-能量模型和RAH模型无法解释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的促进效应。更重要的是,该领域的实验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和改善空间。比如,在研究内容上,较少考察急性有氧运动的强度对多种类型自我控制影响的剂量效应;在研究设计上,较少同时采用序列范式和并行范式考察运动强度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在脑机制的研究上,较少探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自我控制影响的脑机制。为了解决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书进行了 3项子研究(包含 5个实验),系统考察了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
研究一采用序列范式,通过 3个实验分别考察急性有氧运动的强度对认知、疼痛和行为 3种类型自我控制的影响。研究对象均为本科生,3个实验的样本量分别为 81名、71名和 72名。结果发现,急性有氧运动的强度对不同类型自我控制的影响均存在剂量效应。即中等和低强度运动有利于提升 3种类型的自我控制;高强度运动会损害认知的自我控制,提升疼痛的自我控制,但不会影响行为的自我控制。
研究二采用并行范式,通过实验 4考察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研究对象为 78名本科生。结果发现,在运动前期,高、中、低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均可提升自我控制;在运动后期,中等和低强度运动会提升自我控制,但高强度运动会降低自我控制。
研究三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fNIRS),同时采用序列范式和并行范式,通过实验 5考察运动强度和运动时程对自我控制影响的脑机制,研究对象为 14名本科生。序列范式实验结果显示,低强度运动会提升自我控制,高强度运动不影响自我控制,而且这种行为表现与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DLPFC)和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DLPFC)脑激活模式表现出同步性。并行范式实验结果显示,低强度运动会提升自我控制,且不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这与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脑激活模式表现出同步性;高强度运动在运动前期会提升自我控制,但在运动后期则会损害自我控制,这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额极区(R-FPA)的脑激活模式表现出同步性。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书提出自我控制能量恢复观点来解释序列范式下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影响的剂量效应,提出自我控制溢出观点来解释并行范式下急性有氧运动提升自我控制的作用。这两个观点可补充现有的理论,进而形成一个更完善的整合观点来解释急性有氧运动与自我控制之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