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以往研究的贡献

由前文可知,迄今已有不少研究者就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其贡献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大量研究探讨了急性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可界定为认知自我控制)的影响(Chang et al.,2012)。研究者采用倒U形理论(McMorris& Graydon,2000)、认知-能量模型(Audiffren,2009;Hockey,1997;Sanders,1983)和RAH模型(Dietrich,2003;Dietrich&Audiffren,2011)来解释其作用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书进一步探讨急性有氧运动对其他类型自我控制的影响奠定了研究基础。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对急性有氧运动有较成熟的、可操作的控制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来制订相应的急性有氧运动方案。

第二,自我控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不但提出了经典的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以及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Baumeister et al.,2007;Hagger et al.,2010a),而且研发出许多测试自我控制的经典任务范式,比如Stroop任务(Stroop,1935)、握手柄任务(Muraven et al.,1998)和冷压疼痛忍耐任务(Zou et al.,2016)等,故可借鉴这些任务范式来测评本书欲探讨的状态自我控制。

第三,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采用fNIRS技术,就急性有氧运动对抑制控制影响的脑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部分可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前额叶在急性有氧运动与自我控制之复杂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为本书进一步辨明急性有氧运动对自我控制影响的脑机制奠定了基础。 yo3AQttulzQesHGHzrY3T2tTiJdt4xVtSlnBrb9w3EzI2rMeTx3PPtm8Q7pD9U8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