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滑国(滑,八滑,八部,滑
)是汉文史籍对
(姑师,车师,乌护,乌古斯)一词的别译。自西汉末开始,徙居敦煌和分布于中天山地区的乌古斯人受汉文化影响而取其部族名
的略音便译形式“滑”或“车”为姓。4世纪末至5世纪上半叶,数十万落乌古斯民众被北魏徙置漠南(今山西省北部及其以西相邻的今内蒙古部分地区)。太和十六年八月(492年9月8日—10月6日),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与从弟穷奇各率10 余万落部民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桑乾(今山西山阴县)西返中天山地区,后以“滑国”之名见于史籍。由于滑国曾依附于嚈哒,而被今人误认为滑国就是嚈哒。滑国实则就是于6 世纪上半叶崛起的突厥汗国(tyrkis),汉语文献译作突越失国或突厥。突厥汗国分裂后,西突厥仍沿用该名。姑师(车师)、滑国、高车、突厥、回鹘等所谓的“古代民族”,均是乌古斯部族(
qεbilisi)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建政权或群体的称名。
[关键词] 乌古斯;嚈哒;tyrkis;突越失国;突厥
迄今为止,学术界一直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姑师(《史记·大宛列传》)、车师(《汉书·西域传》)、滑(=八滑=滑国=八部=滑
,《后汉书·西域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梁书·西北诸戎传》)、护骨(《魏书·高车传》)、高车(《魏书·高车传》)、乌护(《北史·铁勒传》)、突厥、回鹘等视为互不相干的“古代民族”,却又无法解释这些“古代民族”何以相继出现、消失。此前,笔者曾考定姑师、车师、乌护均是汉文史籍对突厥语
(乌古斯)一词的音译
,本文拟对滑国源流问题再作探讨。
的略音便译
以博格达峰为标志的中天山南北地区,自战国末开始便是乌古斯先民的栖息之地。公元前176年,乌孙国王难兜靡被西迁大月氏杀害,新生不久的王子猎骄靡在被傅父布就翕侯携带逃亡途中曾受狼哺乳,并因这段神奇的经历而被称为乌古斯(
,意为“初乳”)。其后,乌古斯又进而演变为部族名称,狼亦演变为该部族崇拜的图腾。
乌古斯部族也便是汉代的姑师(车师),共有24个部落,是部落及人口最多的一个突厥语部族,分为buzuq (意为“折成数段”)和
(≥
,意为“三支箭”)两大集团。buzuq集团由kyn (日,汉文史籍中音译作“军”“坤”或“君”)、aj (月,汉文史籍中音译作“爱”或“蔼”)、julduz (星)三大支系构成,分别以日、月、星作为各支系的印记符号,国君之位属于该集团,在kyn支系和aj支系中传承。
集团由
(天)、
(山)、
(海)三大支系构成,分别以天、山、海作为其支系的印记符号,归buzuq集团领导。
约自西汉末开始,乌古斯人受汉文化影响取其部族名
的略音便译形式“滑”(古音读gu)或“车”为姓。
今人一直将“滑”“八滑”或“滑国”与嚈哒相等同。
有学者称“(裴)子野指滑国为汉代车师国八滑之后纯属臆测,不足为凭”,认为“八滑,东汉时车师国贵族名”,“魏晋时并无滑国”
,显然是据《后汉书·西域传》“勇于是上立加特奴为后王,八滑为后部亲汉侯”(《梁书·西北诸戎传》作“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一语所言。仔细品读便知此语有脱漏,八滑为部落集团名,岂有封侯给部落集团之理?其实,嚈哒属印欧人种,操用印欧语
;滑国属蒙古人种
,操用突厥语。《通典·边防九·嚈哒传》明确称“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
,其中的高车便是滑国。其次,二者所处地理方位也不相同。嚈哒在据有塔里木盆地,东境达于焉耆后,才与八滑搭界。正因为将滑国与嚈哒相等同,忽略了高车与滑国为同一群体,才得出了“魏晋时并无滑国”的结论。
4世纪后半叶,柔然渐趋强大,乌古斯诸部为柔然属部。拓跋鲜卑曾于建国“三十三年冬十一月(370年12月5日—371年1 月2 日),征高车,大破之”
。此后,北魏自登国四年(389)开始直到神!二年(429)亦多次征讨高车诸部,并将其部众徙置漠南。仅拓跋焘于429年的一次西征,就使“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
。游牧族群的“落”相当于“帐”,也便是农耕族群的“家”,每“落”有3 ~ 5人,“数十万落”之人数少说也逾百万。
其时,留居西域的乌古斯部落仍以车师国、高车国或敕勒之名见于史籍。《魏书·西域传》:“车师国,一名前部。其王居交河城。去代万五十里,其地北接蠕蠕。本通使交易,世祖初,始遣使朝献,诏行人王恩生、许纲等出使。”
同书《世祖纪》亦有太延二年八月甲辰(436年9月21日)“高车国遣使朝献”
的记载。该国后为沮渠无讳所破,西徙大小裕勒都斯盆地。《魏书·西域传》载:
初,沮渠无讳兄弟之渡流沙也,鸠集遗人,破车师国。真君十一年(450),车师王车夷落遣使琢进、薛直上书曰:“臣亡父僻处塞外,仰慕天子威德,遣使表献,不空于岁。天子降念,赐遗甚厚。及臣继立,亦不阙常贡;天子垂矜,亦不异前世。敢缘至恩,辄陈私艰。臣国自无讳所攻击,经今八岁,人民饥荒,无以存活。贼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国东奔,三分免一,即日已到焉耆东界。思归天阙,幸垂赈救。”于是下诏抚慰之,开焉耆仓给之。正平初(451年7月15日—452年4月4日),遣子入侍,自后每使朝贡。
所谓“贼”指柔然,“舍国东奔”为“舍国西奔”之误,后句“即日已到焉耆东界”可证。其时,吐鲁番盆地已为西进的沮渠氏所据,车师国民众只有西奔焉耆镇才是最佳选择。有关史事亦见于《资治通鉴·宋纪七·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六月辛丑”(450年7月7日)条,后书改作:
伊洛西击焉耆,留其子歇守城。沮渠安周引柔然兵间道袭之,攻拔其城。歇走就伊洛,共收余众,保焉耆镇,遣使上书于魏主,言:“为沮渠氏所攻,首尾八年,百姓饥穷,无以自存。臣今弃国出奔,得免者仅三分之一,已至焉耆东境,乞垂赈救!”魏主诏开焉耆仓以赈之。
西徙后,大小裕勒都斯盆地自然成为车师国的重要游牧之地。太和十六年八月(492年9月8日—10月6日)
,东徙漠南的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反对柔然侵扰北魏边境,与从弟穷奇各率所部民众10余万落由平城、桑乾
西返中天山地区。《魏书·高车传》:
先是,副伏罗部为蠕蠕所役属,豆仑之世,蠕蠕乱离,国部分散,副伏罗阿伏至罗与从弟穷奇俱统领高车之众十余万落。太和十一年,豆仑犯塞,阿伏至罗等固谏不从,怒,率所部之众西叛,至前部西、北,自立为王,国人号之曰“候娄匐勒”,犹魏言大天子也。穷奇号“候倍”,犹魏言储主也。二人和穆,分部而立,阿伏至罗居北,穷奇在南。
“前部”指车师前部,位于吐鲁番盆地,其“西、北”指包括大小裕勒都斯盆地在内的天山山区和天山北麓地区。《魏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下》《北史·铁勒传》《隋书·西域传》《通典·边防七·龟兹传》等文献所载位于龟兹北的“白山”正在这一区域内。正因为西返天山山区的高车部称雄西域,自立为高昌王的首归才为阿伏至罗所杀。
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是,考古发现亦提供了大量证据。作为乌古斯部族发源地的中天山南北及周边区域存留有许多与该部族相关的历史遗迹。
距鄯善县连木沁镇10 多千米的戈壁上曾发现200 多个呈“〇”形或“◎”形的“神秘石圈”,占地面积1 万余亩,其中最大的石圈直径约8 米(见图1)。与之相应,已发掘的车师王族墓葬(见图2)、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平顶山祭坛遗址(见图3)、青河县花海子成拜特祭坛遗址(见图4)、伊犁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库区祭坛遗址(见图5)也同样呈“〇”形图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物馆收藏有一块“〇”形图案刻石(见图6),青河县三道海子石围石堆遗址曾出土有“◎”形图案的“盾牌石”(见图7),该地及该县塔斯特萨依还曾出土有“〇”形图案的鹿石(见图8)。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墓葬还有外呈“〇”形内有“
”形、“
”形的石堆祭坛(见图9)。蒙古国许多鹿石上的盾牌纹样亦有太阳、弯月和三颗星的图案。
1983—1984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古城东面的46 座南北向排列石堆墓。墓葬分为长方形砾石土坑室和石棺室两种类型。有单人葬和合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还有小件铜、铁和金器等,墓葬年代为公元前5—前2世纪。
这些墓葬当是小金附国的墓葬。墓上有石封堆(或四周有石垣)的竖穴土圹石棺葬为春秋战国时期塞种的墓葬形制,而呈南北(或东北—西南)向链状排列的竖穴石棺葬或木椁葬则是乌孙先民(≤乌古斯部族)自战国末以降始终保持不变的墓葬形制。
人种学研究者指出:“萨恩萨依墓出土头骨的人种总体来说属于蒙古人种类型。”
乌孙先民战国末始徙居天山地区,乌古斯部族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
值得注意的是,墓葬中曾出土带有乌古斯部族kyn支系标识“〇”形图案、aj支系标识“
”形图案及kyn支系和aj支系联合体标识“
”形图案的彩陶器。据此推断,该墓葬群不会早于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
图1 鄯善县戈壁滩上的石圈(亚心网2015年3月28日)
图2 交河故城北台地上的车师王族墓葬(李肖:《再现姑师》,《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6期)
图3 木垒平顶山“〇”形祭坛遗址(巫新华摄)
图4 青河县花海子成拜特“〇”形祭坛遗址(郭物:《早期游牧王国的礼仪中心——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三道海子遗址群的考古与研究》,《文物天地》2021年第7期)
图5 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库区“〇”形祭坛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十年间》,《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
图6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物馆藏“〇”形图案的刻石(李树辉摄)
图7 青河县三道海子石围石堆遗址出土的“◎”形图案“盾牌石”(郭物:《早期游牧王国的礼仪中心——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三道海子遗址群的考古与研究》,《文物天地》2021 年第7期)
图8 青河县塔斯特萨依“〇”形图案鹿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主编:《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
图9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日月七星祭台遗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篇之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腾讯网,2021年6月23日)
位于和静县哈布其汗沟西出口处北侧台地上的西外提古城遗址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一面临悬崖,其余三面城墙基本完好,面积约4 307平方米。古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一个扼守东西交通的军事要塞。
该县哈尔莫敦镇哈合仁河沟南岸的高洪积乱石滩阶地上的“石阵遗址”,分布于南北长约1 500米、东西宽约400米的范围内。石阵以大石块围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四边形,石围内地面较平坦,有的石围一侧有缺口。有些石围外还有更大规模的石围或长而直的石墙基。石围内外散布有轮制的夹砂红陶片以及石镰、石门轴
。这些石围应是居室墙基,缺口是房门位置。石阵附近还分布有近百座石堆墓,大的高约3米,直径65米;小的高0.5米,直径8米。
和静县伊克赛河北岸分布有约150座呈东北—西南向链状排列的乌古斯人墓葬。地表形态为大小不一的土石堆,部分土石堆外有环壕。石堆墓间穿插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石圈。
其中一处遗址的中心是直径达50米的圆锥形土石堆(顶部有塌陷坑),中层为直径70.7米的“C”形石圈,外层是直径100米的石圈。
仔细观察可发现,外层石圈实则是保护性石围,中层是半月形图案,中心为圆锥形土石堆积体。圆锥形土石堆是乌古斯部族buzuq集团kyn (日)支系与aj (月)支系联合体举行会盟活动的祭坛——中层半月形图案“
”是aj (月)支系的集团标记,中心圆形堆积体“●”是kyn (日)支系的集团标记,二者共同构成的“
”(日月)形图案正是两支系联合体的标记。可与之相印证的是,阿尔泰地区青河县三道海子的石围石堆遗址以及为东迁漠南的敕勒人聚居地的今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的祭坛遗址也同样呈现的是“
”(日月)形图案。
“●”形印记符号和“
”形印记符号早在乌古斯先民仿铸的战国晚期“刀币”及秦“半两”中便已出现。作为两大支系联合的日月形印记符号“
”也见于战国晚期的“刀币”。自西汉开始又出现了日月形印记符号的各类变体形式:“半两”作“
”、“
”,“三铢”作“
”、“
”,“五铢”作“
”,东汉“五铢”作“
”、“
”。直到仿铸北齐的“常平五铢”才出现“
”形印记符号。这一时段正是高车部由漠南西返中天山地区之后,而中天山地区恰是突厥崛起之地。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〇”形和“
”形祭坛显然分别是kyn (日)支系和aj (月)支系举行祭祀的场所,“
”形祭坛(包括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
”形祭坛遗址和阿尔泰三道海子入口的“
”形祭坛遗址)则是两支系联合举行祭祀的场所。根据“〇”形、“
”形和“
”形印记符号在钱币上的发展演变进程判断:“〇”形和“
”形祭坛的建造时间应在6世纪中叶以前;“
”形符号是高车西迁前后及其后突厥汗国(tyrkis)的徽记,有关祭坛、石刻、岩刻、图像等都是6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卡拉苏河东岸台地上发现一处古墓群——“克其克阿尔帕墓群”,初步判断为汉代或南北朝时期墓葬。古墓群南距温宿县库尔干戍堡(又称破城子古遗址)约14 千米,分布在南北长380 米、东西宽100 米的范围内,共有7座呈南北向排列的石堆墓葬,地表有卵石(含砾石)堆积的石堆,平面呈圆形,直径2.5 ~ 4米,略高于地表0.1 ~0.3米。
该古墓群正属于乌古斯部族。
“
”(日月)形图案还见于温宿县博孜墩村北10 千米处小库孜巴依沟西岸的岩画、阜康市西沟墓地出土的7—8 世纪的桃心形饰件、虞弘墓石椁人物头顶上的装饰图案、西安北周安伽墓石棺床屏风上的装饰图案以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的辽代木版画《鹰军图》中的“日月旗”。《宋史·礼志·打球》《辽史·逆臣下·萧特烈传》《金史·仪卫志上·行仗法驾》及同书《仪卫志下·大驾卤簿》所载宋、辽、金、元诸朝旗帜上亦有“日月”装饰图案。
“〇”形图案还见于莫高窟第156 窟晚唐张议潮出行图中回鹘军队的旗帜(见图10),“
”形图案还见于沙雅县博物馆藏塔什墩村出土的刻石(见图11)、木垒县菜子沟古墓所出石印之印匣正面及玛纳斯马桥子故城南晚清墓地所出石印之印匣背面,而图案相同的石印、陶印在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及呼图壁县也均有发现(见图12)。特克斯县铁里氏盖的链状墓中还曾出土4件红铜铸制的月牙形铜饰。中天山北麓地区是乌古斯部族的崛起之地,“〇”形、“
”形及“
”形图案的出土文物皆可予以印证。
图10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回鹘军队壁画(李树若摄)
图11 塔什墩出土的“
”形图案刻石(尤丛志供图)
图12 天山北麓出土的各部落印章(李树辉制图)
乌古斯部族(准确地说是其先民)自战国晚期开始,便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关系,故而在其历代仿制的钱币上也均有buzuq集团kyn (日)支系、aj(月)支系、julduz (星)支系的印记符号,很多朝代的钱币上还有
集团
(天)、
(山)、
(海)三大支系的印记符号。前突厥汗国及早期回鹘汗国的统治集团均出自乌古斯部族,回鹘可汗的名号前亦有标示其所属支系kyn (日)、aj (月)的印记符号。
乌古斯部族buzuq集团正与汉文史籍所载“九姓突厥”(toquz
,toquz
,九姓乌护,九姓回纥,九姓回鹘)相同,作为东部集团(右翼军)名号的buzuq一词曾见于《铁兹碑》北面第9行,可予以印证。西部集团(右翼军)即
集团则与汉文史籍所载“十姓部落”(on oq,on
,十部,十箭,十姓突厥,西突厥,十姓回纥)相当。前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前期、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及高昌回鹘王国的统治者均出自乌古斯部族。
《通典·边防十五·突厥下》:“处罗可汗居无常处,然多在乌孙故地。立二小可汗,分统所部。一在石国北,以制诸胡;一居龟兹北,其地名应娑。每五月八日,相聚祭神,岁遣重臣向其先代所居之窟致祭焉。”
和静县巴音郭楞乡的“
”(日月)形祭坛遗址正位于龟兹北,应正是其“相聚祭神”的祭坛遗址;而其“先代所居之窟”也便是《周书·突厥传》《北史·突厥传》所载“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隋书·西突厥传》记载与《通典》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未避唐讳,“先代”仍作“先世”罢了。
[1]
高车部西返中天山后不久,嚈哒便向高车发动进攻,杀死穷奇并掳去其子弥俄突等。高车“部众分散”,一部分往附柔然,一部分复投归北魏。魏遣宣威将军、羽林监孟威抚纳降人,置于高平镇(今山西省高平县治)。对嚈哒作战的失败,加剧了高车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导致内乱。阿伏至罗长子企图弑父自立被杀。接着,阿伏至罗又被部众所杀,另立跋利延为首领。507年左右,嚈哒再次出兵,欲立弥俄突为王。高车部众杀跋利延,迎纳弥俄突。弥俄突后在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击杀了柔然首领伏图。熙平元年(516),柔然势力复振,一举收复被高车国占去的土地,“弥俄突与蠕蠕主丑奴战败被擒,丑奴系其两脚于驽马之上,顿曳杀之,漆其头为饮器。其部众悉入嚈哒”
。高车部众自这一年开始成为嚈哒属部。
《魏书·袁翻传》“自卜惟洛食,定鼎伊瀍,高车、蠕蠕迭相吞噬。始则蠕蠕衰微,高车强盛,蠕蠕则自救靡暇,高车则僻远西北。及蠕蠕复振,反破高车,主丧民离,不绝如线”
,所说的正是这段历史。《梁书·西北诸戎传》:“末国,汉世且末国也。胜兵万余户。北与丁零,东与白题,西与波斯接。”
所谓“丁零”,正是指进入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高车部落。沙雅县博物馆藏塔什墩出土的“
”形、“〇”形等印记符号刻石及有相关图案的陶器应就是于这一时期被携至当地的。察布查尔县西汉初叶的索敦布拉克墓葬群乙区3号墓圆形石围内曾发现卵石摆排的“
”形图案
,该图案正与《突厥语大词典》所载乌古斯部族igdir部落的印记符号
[2]
和《史集》所载乌古斯部族
部落的印记符号
相一致,可证墓主出自乌古斯部族
集团
系统之igdir部落或
系统之
部落。库车县友谊路墓葬的墓砖上也曾发现模印的kyn (日)支系
部落的“z”形印记符号和刻划的julduz (星)支系
部落的“+”形印记符号,可证这两个部落确曾活动于龟兹一带。
投奔嚈哒的高车后西进至塔里木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可与之相印证的是,喀什博物馆藏乃孜巴格乡亚吾鲁克遗址出土的北朝时期三耳压花陶罐的腹部中央有5组圆形图案,每一组图案都有一个头戴日月形“
”冠饰的“王者”(见图13),而日月形图案正是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印记标识。这一支高车人后进而抵达今巴基斯坦北部,依附嚈哒并征服了乾陀国。《魏书·乾陀国传》:“乾陀国,在乌苌西,本名业波,为嚈哒所破,因改焉。其王本是敕勒,临国已二世矣。”
乾陀国或作健驮逻国(《大唐西域记》)、犍陀卫(《佛国记》)、犍陀越(《洛阳伽蓝记》),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此事为正光年间(520—525)沙门慧生往西域访求佛经归来时所言。由此上溯二世,敕勒人为乾陀国王应在5世纪70年代前后。
图13 喀什亚吾鲁克遗址出土三耳压花陶罐上的“
”形冠饰(据《全疆各地博物馆晒“镇馆之宝”》,人民资讯,2021年5月19日图片编制)
附属嚈哒期间,高车仍以部族名
之略音汉译形式“滑”见于史籍。其首领曾受北朝册封,受北朝节制。依附嚈哒的当年即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滑国便向南梁派出贡使。滑国贡使初到江南地区时,南朝统治者竟连其国名都闻所未闻。
此后,有关滑国的记载方见于《梁书》之《武帝纪》《裴子野传》《西北诸戎传》,《南史》之《梁武帝本纪》《裴子野传》《夷貊列传》以及《通典·边防九·滑国传》《通志·西戎下》《太平寰宇记·西戎四》《册府元龟·外臣部》等文献以及南京博物院藏南梁《职贡图》残卷滑国使者右侧的题记。《梁书·西北诸戎传》称:
至天监十五年(516),其王厌带夷栗#始遣使献方物。普通元年(520),又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七年(526),又奉表贡献。
之所以称“其王厌带夷栗!始遣使献方物”,是因为滑国当时受厌带(嚈哒)统治。这期间,滑国曾仿照五铢钱铸行“滑国五铢”
。同书继上文之后称:
(滑国)元魏之居桑乾也,滑犹为小国,属芮芮。后稍强大,征其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土地温暖,多山川树木,有五谷。国人以麨及羊肉为粮。其兽有师子、两脚骆驼,野驴有角。人皆善射,着小袖长身袍,用金玉为带。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少女子,兄弟共妻。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其王坐金床,随太岁转,与妻并坐接客。无文字,以木为契。与旁国通,则使旁国胡为胡书,羊皮为纸。无职官。事天神、火神。每日则出户祀神而后食。其跪一拜而止。葬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其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
“元魏之居桑乾也”是指其主部曾于后魏时徙至今山西省山阴县境内。《通典·边防九·滑国》所记略同,并增加了一句“至后魏时,谓之滑”
。点校者注称“‘至后魏文帝时,已八九十年矣’原在‘金山’下,误,今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八三移后”
,显然是将这一记述“滑国”的语句误认作记述“嚈哒”了。《太平御览·四夷部·西戎·滑国》称“至后魏时谓之嚈哒国,或云高车之别种,或云大月氏之种。其源出于塞北,自金山至后魏文帝时已八九十年矣”
。两相比较当以后书所记为是,但后句有脱漏,语句不通,应改为“自太武帝时由金山徙居漠南,至后魏文帝时已八九十年矣”
。前句是说其原居地在天山地区
,后句则是指高车移徙漠南的时间。孝文帝于471年登基,由此年上溯“八九十年”正当4 世纪80—90 年代,与前引《魏书》所载正相吻合。《魏书·西域传》称“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且谓“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亦可证其误。“后稍强大……开地千余里”则是指其西迁中天山地区崛起后的史事。
余太山先生将此句理解为“嚈哒起源于塞北,大约在4 世纪70 年代初,越过金山即阿尔泰山西徙索格底亚那(Sogdiana),控制了柴拉夫善河(
)流域”,“嚈哒很可能是乙弗鲜卑之一支。因起源于塞北”,“嚈哒自塞北度金山即阿尔泰山南迁”
。进而认为“滑人在塞北时不可能役属芮芮”,谓“滑人自塞北南迁,首先到达索格底亚那,437年左右又南渡阿姆河,入侵吐火罗斯坦,逐走蟠踞该处的寄多罗贵霜人。此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亚第一大国”
。其误正在于将滑国与嚈哒相等同,未能留意到高车就是其后的滑国,而被徙置漠南的高车在《魏书》《北史》的相关纪传中均有记载。重要的是,文献中除此条记述外,再没有任何有关嚈哒曾居住在塞北的记载。此外,其误还在于将“金山”理解为阿尔泰山了。
关于“
”字的读音和语义,《汉语大字典》释称:“古代西域国名。《字汇补·匚部》:‘
,滑国,后魏时谓之滑
,西域国也,见《文献通考》。音未详。’”
余太山先生谓:“‘滑’乃‘滑
’之省称。‘
’即‘囤’字,古音
;而d,n,通,故可读若
。‘滑
’读为
,与‘匈奴’发音无异。”
称“‘滑’乃‘滑
’之省称”,是,但“滑
”为
的音译形式。之所以称其“或云大月氏之种”,是因为滑国部众曾依附嚈哒之故。也正因此,《通志》卷一九六也将此段文字误置于“嚈哒”条下。
将上文与史籍中有关突厥的记载相比照,可发现滑国也便是高车,亦即其后崛起的前突厥汗国。二者所处的时代、地域及所征服诸国乃至习俗均相吻合。当时控有这一地区的也唯有突厥。《隋书·突厥传》:“达头前攻酒泉,其后于阗、波斯、挹怛三国一时即叛。”
表明其时的于阗、波斯、挹怛(嚈哒)均已沦为突厥之属国,正可与《魏书·西域传》记载相印证。有学者认为,滑国与突厥分属两个不同的政体,滑国便是被突厥所灭。
无论从崛起的时间、地域还是所拓地域来看,滑国和突厥都不可能同时并存,二者只能是同一政体。也正为此,“滑国”“高车国”等名自南北朝以后再未见于史籍记载。
以阿伏至罗为首的乌古斯诸部最初以“高车国”“滑国”或“车师国”之名见于史籍,及其强大后又有“咄陆”(都陆,咄六)、“突厥”、“突越失”、“突厥施”、“突厥骑施”等称名。《通典·边防十三·北狄四·高车》:“至隋,有突越失国,即后魏之高车国矣。”
《太平寰宇记·四夷·北狄·高车》:“至隋,有突越失国,即后魏之高车国焉。”
同书卷二◯◯《四夷二十九·北狄十二·突越失国》记载更详:
突越失国,本后魏之高车国,在北庭北,雷翥海东。《魏书·北夷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自号为狄历,诸夏以为高车。其俗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后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部落寖大,常与蠕蠕为敌,亦每侵盗魏境。太祖亲勒六军,自驳髯水西北,略其国诸部落,得男女七百口、牛马将二百万,高车二十余万乘而还。太祖自牛川南引大校猎,以高车为围,骑周七百里,聚杂兽于其中,因驱至平城,即以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
据所获牛马、高车数量推测,“得男女七百口”当为“得男女七万口”之误。此前,这三段史料未曾引起学者们注意,“突越失国”正是突厥语文献所记tyrkis国的对译。
称其为“后魏之高车国”,地望及历史正与前突厥汗国及其后的西突厥相吻合,所记内容也正可与《魏书·高车传》记载相印证。“后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是指该国(即车师国)于太平真君三年(442)被沮渠无讳攻破后西徙至今博斯腾湖西北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旧唐书·突厥传下》亦称:“自焉耆国西北七日行,至其南庭。”
此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敕勒居地位于蒙古高原,将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都置于蒙古高原。
《初学记·地部中·海第二·叙事》明确将“鹿浑海”归为西海之列:“案西海大海之东,小水名海者,则有蒲昌海、蒲类海、青海、鹿浑海、潭弥海、阳池海。”
《资治通鉴》卷一二四:“鹿浑谷即鹿浑海之谷也,本高车袁纥部所居。其地直平城西北,其东即弱洛水。”
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高车袁纥部所居之中天山地区正当其西北。“鹿浑海”即今博斯腾湖,其“西北百余里”正当今大小裕勒都斯盆地,即巴音布鲁克草原。驳髯水则是指今开都河,谓北魏军队溯河而上攻掠了该国。正因此,《北史·突厥传》称其先民“居西海之右”,《隋书·突厥传》亦谓“其先国于西海之上”。此“西海”亦是指今博斯腾湖。也正因此,北魏才“诏遣使者谷楷等拜(伊匐)为镇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高车王”
。
突厥之崛起时间,现今学术界多自西魏废帝元年正月(552 年2 月11 日—3 月10日)土门击溃茹茹并自号伊利可汗算起。沙钵略可汗在586年致隋朝的表文中称:“突厥自天置以来,五十余载。”
由586年上推59年为527年,上推50年为536年,也即是说其崛起时间当在527年之后、536年之前。
“突越失国”即tyrkis国。tyrkis之名曾见于6 世纪人梅南德·普洛特-加龙省科尔所撰希腊文史料
、“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maitrisimit nom bitigi)第1章第4叶B面,《马卫集》
[3]
以及《阙特勤碑》东面第18 行、第36—37 行和北面第13 行,《毗伽可汗碑》东面第16行和第27行,《暾欲谷碑》东面第21行及北面第29—30行,《阙利啜碑》东面第15行,《磨延啜碑》南面第29行和西面第40行。各类史料不仅可证tyrkis为前突厥汗国及西突厥汗国(on oq,on
,十箭,十部,十姓部落,十姓突厥,咄陆、五咄陆,咄六)的称名,亦可为前突厥汗国与高车国的承继关系即乌古斯部族发展史提供依据。
滑国(高车国)与嚈哒国有着明显的区别,至少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滑国之所以被称作“高车”,是因为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而嚈哒国却是“无车,有舆”(《通典·边防九·嚈哒传》)。
(2)滑国“人皆善射”(《梁书·西北诸戎传》),回鹘人“向后射箭和向前射箭一样娴熟”(MⅠ,151);而嚈哒人却生活在城市和农村。
(3)滑国“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事天神、火神”(《梁书·西北诸戎传》),正与《周书·突厥传》所记“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拜祭天神”相同。《酉阳杂俎》前集卷四《境异》:“突厥事祆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
至于嚈哒国,却是城中“多寺塔,皆饰以金”
。
(4)滑国人“葬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梁书·西北诸戎传》),突厥人有“以刀剺面”之丧俗(《周书·突厥传》),《毗伽可汗碑》南面第12行也有
(这些民众割去了头发、耳朵)的记载。哈萨克人中流传至今的咒语
(希望你的脸被划烂)便是这一习俗的遗风。至于嚈哒国,《通典·边防九·嚈哒国》仅称其“死者,富家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
(5)滑国“其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梁书·西北诸戎传》)。“河南人”即吐谷浑人,诸多文献记载表明吐谷浑人使用的是突厥语。其人能译滑国语也可证滑国人操用的是突厥语。滑国称其首领为“可汗”,称首领之妻为“可敦”
;《周书·突厥传》亦称突厥首领“土门遂自号伊利可汗,犹古之单于也。号其妻为贺敦,亦犹古之阏氏也”。“伊利”为εl (= el,汗国,国家)的音译,“可汗”为
(≤χaqan≤χa:n≤χan)的音译,“贺敦”“可敦”为qatun (≤χatun)的音译,都是地道的突厥语词。至于嚈哒国,《通典·边防九·西戎五》明确称“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
(6)《周书·突厥传》:“其刑法:反叛、杀人及奸人之妇、盗马绊者,皆死;奸人女者,重责财物,即以其女妻之;斗伤人者,随轻重输物;盗马及杂物者,各十余倍征之。”嚈哒国则是“用刑严急,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通典·边防九·嚈哒国》)。
(7)《汉书·西域传》有“车师田者惊去”之语,《后汉书·西域传》称车师之蒲类国“颇知田作”,东且弥国“颇田作”,皆可证其有农业,《梁书·西北诸戎传》亦称滑国“有五谷”;嚈哒国却是“多驼、马”(《太平寰宇记·四夷·西戎·嚈哒国》),“嚈哒是典型的行国”
。
正为此,《通典·边防九》才将滑国和嚈哒作为两个国家分别记述。
由于滑国和嚈哒国有着密切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嚈哒文化对滑国及其后的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文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云行纪》载:
(
哒国)王着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见大魏使人,再拜跪受诏书。至于设会,一人唱,则客前;后唱则罢会。惟有此法,不见音乐。
哒国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戴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王妃出则與(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自余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状似宝盖。
《通典·边防九·嚈哒》亦称其“衣服类胡,加以缨络,头皆翦发……又兄弟共娶一妻,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568年,拜占庭使臣扎玛尔克前往东方回访突厥。扎玛尔克一行在接受“火净”仪式后,来到“埃克塔克山(又称‘金山’)”的一座山洞中拜谒了可汗。室点密可汗“坐在备有能套上车拉走的轮子的黄金王座上”,其“营帐装饰以五彩缤纷的丝绸帷幔”。“次日,他们又聚会在另一个同样也装饰以带有各种图案的帷幔的营帐中,室点密坐在一个大型的黄金王座中,罐子和喝水的杯子同样也是黄金的。”第三天,“他们又集聚在另一个营帐中,那里的木柱子都以金片包裹。那里还有一个由四只孔雀承负的王座,全部是用大块黄金做成的。在面对营帐的地方有整整一行小车,车上装满了大件白银制品、餐具、各种动物的雕像”
。其记载正与玄奘629年所见突厥叶护可汗“以金华装之,烂眩人目”
的大帐相一致。
滑国及回鹘女子之装束亦是如此。《魏书·高车传》:“妇人以皮裹羊骸,戴之首上,萦屈发鬓而缀之,有似轩冕。”
《梁书·西北诸戎传》称滑国“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
。《旧唐书·回纥传》记称,太和公主下嫁回鹘崇德可汗时,“可汗先升楼东向坐,设毡幄于楼下以居公主,使群胡主教公主以胡法。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可汗坐而视,公主再俯拜讫,复入毡幄中,解前所服而披可敦服,通裾在襦,皆茜色,金饰冠如角前指”
。此类“如角前指”的女子头饰本是嚈哒女子的装饰,回鹘女子头饰与滑国女子头饰相同,无非是制作材料不同罢了。据此推断,滑国、突厥及回鹘国王、王妃之装束和其“金床”当由嚈哒国承继而来。
文献中虽对嚈哒国和滑国女人之头饰多有记载,但所记之制作材料及尺寸却各不相同。《魏书·高车传》作“以皮裹羊骸,戴之首上”,《梁书·西北诸戎传》作“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南京博物院藏南梁《职贡图》残卷滑国使者右侧的题记以及《南史·夷貊列传》也皆作“六尺”,《洛阳伽蓝记》卷五《宋云行纪》作“长八尺,奇长三尺”,《太平御览·四夷部·西戎·滑国》作“头上刻木为角,长咫尺”。南梁一尺为24.75厘米或24.9厘米,有罗福颐家藏的南梁镂刻鸟兽纹铜尺和日本国神户市白鹤美术馆藏鎏金雕凤铜矩尺为证。“六尺”合148.5 厘米或149.4 厘米,几乎与身高相等。北魏一尺为30.9厘米,有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魏铜尺为证。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周尺八寸为咫,咫尺表示距离很短。“八尺”合247.2厘米,远大于身高,令人难以置信。《通典·边防九·滑国传》《太平寰宇记·西戎四》《通志·西戎下》及《册府元龟·外臣部·交侵》皆作“长六寸”。此类女子头饰在壁画中也有反映。库木吐喇79窟门壁右侧上方所绘供养人群像中正有一女子着此头饰(见图14)。吐鲁番哈萨尔城附近出土壁画中的回鹘女供养人群像也着此类头饰(见图15)。两相比较,后者要长于前者,但充其量也不过“八寸”。据此推断,“六尺”“八尺”应为“六寸”(合14.85厘米或14.94厘米)、“八寸”(合24.72厘米)之误。由此看来,也就《太平御览·四夷部·西戎·滑国》“长咫尺”的记载靠谱。
图14 库木吐喇79窟前壁回鹘供养人像(霍旭初供图)
图15 吐鲁番哈萨尔城附近出土壁画中的回鹘女供养人群像(吐鲁番地区文物中心编:《高昌壁画辑佚》,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前引《旧唐书·回纥传》文中的“群胡主”“胡法”“胡服”等词颇值得注意,“胡”字在此正指的是“胡人”即印欧人种群落。回鹘汗统自795年开始由乌古斯系统转为嚈哒系统,崇德可汗正出自嚈哒。《唐会要》卷九八《回纥》称颉于迦斯·骨咄禄(即怀信可汗)“本姓
跌,少孤,为回鹘大首领所养”
。《新唐书·回鹘传》:“阿跌,亦曰诃咥,或为
跌。”
跌也便是嚈哒,属于印欧人种。可见,此类装束正是其固有的传统装束。
自前突厥汗国时期开始,其构成已与崛起之初纯粹由乌古斯诸部落构成的滑国不同,而是除乌古斯部族外,还包括众多操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以及操用印欧语的游牧部落和城邦国在内的汗国(εl)。突厥汗国及其后的西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统治,加速了印欧语族群和突厥语族群在人种、语言及文化等方面的融合。人种的融合表现为兼具印欧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特征;语言的融合表现为印欧语的消失和许多词汇乃至语法成分以“底层”形式存留于突厥语中。就连突厥语的“n方言”和“h方言”也是在印欧语影响下形成的语言变体。
突厥汗国(包括分裂后的西突厥汗国)之称名tyrkis一词,便是由tyrk (突厥)后缀加古印欧语复数词尾-is构成。从文化方面来看,狼是乌古斯人的图腾
,而牛是印欧语族群的图腾
。考古学者就曾在土库曼斯坦南部阿尔登-捷别村落遗址一处祭坛上发现一个高1.5 厘米的金狼头和一个高7.5 厘米的金牛头。
二者共现于同一祭坛的情况,正是其文化融合现象的体现。
古代印欧语族群被称作“塔特”(tat)。由于突厥人中混有许多胡人,以至于出现了
(没有“塔特”就不会有突厥;没有头颅就不会有帽子)的谚语,意为就像没有头就没有帽子一样,没有波斯人也就不会有突厥(MⅡ,409)。《词典》还称:“就像没有‘塔特’就不会有突厥,没有头颅就不会有帽子一样,也没有与波斯人隔绝的突厥人。”(MⅠ,455)胡人与突厥人的融合,在菲尔多西《列王纪》中也有反映,称:“阿夫拉西亚伯的子孙,同粟特如一江之水难以区分。”
阿夫拉西亚伯(
)为传说中的乌古斯人始祖,粟特人属印欧人种,同样表明,二者在人种和文化方面都已融为一体。
综上所论,滑国(滑,八滑,八部,滑
)是汉文史籍对
(姑师,车师,乌护,乌古斯)一词的别译。自西汉末开始,徙居敦煌和分布于中天山地区的乌古斯人受汉文化影响而取其部族名
的略音便译形式“滑”或“车”为姓。4世纪末至5世纪上半叶时,数十万落乌古斯民众被北魏徙置漠南(今山西省北部及其以西相邻的今内蒙古部分地区)。北魏太和十六年八月(492年9月8日—10月6日),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与从弟穷奇各率10余万落部民由平城、桑乾西返中天山地区,后以“滑国”之名见于史籍。由于滑国曾依附于嚈哒,而被今人误认为滑国就是嚈哒。滑国实则就是于6世纪上半叶崛起的突厥汗国。其政权称作tyrkis,汉语文献译作突越失国或突厥。突厥汗国分裂后,西突厥仍延续使用该名。tyrkis由tyrk (突厥)一词后缀加古印欧语复数词尾-is构成,此国名本身就反映了古印欧语文化和古突厥语文化的融合。此前,学术界一直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姑师(车师)、滑国、高车、突厥、回鹘等视为互不相干的“古代民族”。据以上考论可知,这些所谓的“古代民族”均是乌古斯部族(
qεbilisi)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建政权或群体的称名。
作者简介:
李树辉,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
伯希和曾指出:“此窟即突厥之祖与其狼妻同居之窟,在高昌国之北山。”([法]伯希和撰,冯承钧译:《中亚史地丛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五编》,商务印书馆,1942年重印版,第110-159页)迦尔迪齐《纪闻花絮》中将博格达峰称作“圣山”,称“突厥人奉祀此山,常以其发誓并说:此地是至高无上的神所居,天保佑他们”([匈]马尔丁奈兹撰,杨富学、凯旋译:《迦尔迪齐论突厥》,杨富学编译:《回鹘学译文集新编》,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39-264页)。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四《高昌王世勋之碑》亦载:“又有山曰‘天哥里干答哈’,言‘天灵山’也。南有石山曰‘胡力答哈’,言‘福山’也。”“天哥里干答哈”为
(=
,贪汗山)的音译,指天山博格达峰;称“胡力答哈”的语义为“福山”,当为
的音译。此“胡力答哈”(福山)应与该“窟”不远或相邻。
[2]
(喀喇汗王朝)
.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后文简称《词典》)第一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9页。后文简称“MⅠ”,简称第二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为“MⅡ”,并与页码一同括注于正文后。
[3] [英]米诺尔斯基编:《色拉夫·阿扎曼·塔希尔·马卫集》,V.Minorsky, Sharaf Al Zaman Tahir Mavvazi ,1942,p.31,转引自[日]安部健夫:《西ウィグル国史の研究》,中村印刷株式会社出版部,1955年,第4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