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新生儿喂养

第一节 新生儿期的生理特点与常见的生理状态

新生儿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第28天整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新生儿期。绝大多数新生儿为足月产儿,即胎龄在37周以上,出生时体重超过2 500g,无任何疾病。

一、新生儿期的生理特点
(一)外观特点

1.身体

头大躯干长,头部与全身的比例为1.4。胸部多呈圆柱形,腹部呈桶状;四肢短,常呈屈曲状,指(趾)甲到达或超过指(趾)端,足底纹遍及足底。

2.皮肤

出生时,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胎脂,出生后数小时内可被吸收;胎毛少,肤色红润,皮下脂肪丰满,个别新生儿在背部、臀部常有蓝绿色色斑,此为特殊色素细胞沉着所致,俗称青记或胎生青痣,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3.头颅

头颅骨软,骨缝未闭,具有前囟及后囟。前囟直径通常为2~4cm,12~18个月后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0~1cm)或已闭合,最迟于出生后6~8周闭合。

4.耳朵

耳壳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越成熟则耳软骨越硬。

5.胸部

多呈圆柱形,乳腺结节平均为7mm。

6.生殖器

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内,女婴大阴唇遮盖住小阴唇。

(二)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新生儿在出生数秒钟内即建立呼吸,由于其胸腔小、胸廓运动浅,主要依靠膈肌升降而呈腹式呼吸状态,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

2.循环系统

新生儿的心脏为横位,2岁以后逐渐转为斜位。安静时,正常足月新生儿心率为120~140次/分,血压正常范围为收缩压50~90mmHg、舒张压30~65mmHg。

3.消化系统

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而幽门括约肌发达,故吃奶后易出现溢奶、吐奶的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2~24小时排胎粪,2~3天排完。胎粪为墨绿色、黏稠状,由胎儿期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浓缩而成,3~4天转为过渡性大便。若24小时未排胎粪,应查明原因,排除消化道畸形的情况。

4.泌尿系统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与成人相当,但其生理功能尚不完善,故易出现水肿或脱水、尿潴留等症状。女婴尿道短,仅1cm,且接近肛门,易发生细菌感染;男婴尿道长,多有包茎、积垢,也可能引起上行性感染。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正常尿量为每小时1~3mL/kg,每小时尿量小于1mL/kg为少尿,每小时尿量小于0.5mL/kg为无尿。出生后前几天的尿液放置会出现褐色沉淀,是尿中含尿酸盐较多所致。

5.血液系统

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为80~100mL/kg。出生后6~12小时因进食少和不显性失水,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会比刚出生时高,随后因生理性溶血,出生后10天左右,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会比出生时减少20%。

6.神经系统

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占体重的10%~12%,而足月儿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每天要睡20~22小时。新生儿已具备的原始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反射。

7.能量代谢

胎儿的糖原储备少,在娩出后的12小时内若未及时进食补充,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8.免疫系统

新生儿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唯有免疫球蛋白IgG可以通过胎盘由母体获得,使新生儿对一些传染病有免疫力而不被感染。由于IgA和IgM不易透过胎盘,因此新生儿易感染且感染易扩散。

二、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状态
(一)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2~4天由于摄入少、不显性失水及胎粪排出等原因,体重会下降6%~9%,但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至出生体重。

(二)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是新生儿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出现的皮肤黏膜黄染现象。足月儿的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的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15mg/dL。

1.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生理性黄疸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除此之外,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胎儿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红细胞破坏过多,旁路胆红素来源增多,胆红素氧化酶含量高;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肝脏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差;肝肠循环不成熟。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新生儿胆红素增多而发生黄疸,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所以称为生理性黄疸。

2.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生理性黄疸,4~5天达最高峰,这种现象足月儿一般在7~10天消失,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功能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失得较慢,一般要2~4周,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粪便发黄,新生儿一般无不适症。足月儿中有50%~80%的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无须特殊治疗,多可自行消失;部分新生儿可能较严重,会发展成病理性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因此要适当判断,及时治疗。

(三)马牙

“马牙”或称“板牙”(见图1-1),是指在新生儿上颚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的小点,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所致,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消失,但也要防止因自然脱落而引起窒息。

图1-1马牙

(四)乳腺肿大、假月经

男女新生儿均可发生乳腺肿大,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发生,如蚕豆至鸽蛋大小,多在2~3周后自行消失,切记不可挤压或挑破。假月经发生在女婴,部分女婴在出生后5~7天会出现类似月经样的阴道流血,一般无须处理,1周后可自行消失。上述情况主要是受出生后母亲雌激素突然中断的影响所致。

(五)粟粒疹

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可见鼻尖、鼻翼及颊部因皮脂腺堆积而形成针尖样黄白色的皮疹,称为“粟粒疹”,此疹会自行消失。

(六)血管痣、红斑

个别新生儿出生1~2天后,前额和眼睑上会出现血管痣,数月后可自行消失;或于头部、躯干和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丘疹,1~2天可自行消失。

(本节作者:叶巧章、邓翠芳) /FH5tdKnwLIIhXPjDfThYpiJD+WWyNvanPYkjDdKkwufHzNopAS9rxgAO5Zw2O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