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具有个体差异,是成人的2倍多,一般睡眠时间为18~20小时,其睡眠的节律尚未建立,昼夜平均睡眠时间分布相近。新生儿在不同的睡眠片段之间常有1~2小时的清醒时间,睡眠不足的新生儿常常会伴有烦躁、易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身高增长缓慢等现象。
新生儿出生后睡眠通常无明显节律,如常常出现夜醒日睡,因此要逐渐增加新生儿日间清醒的时间,可帮助其建立昼夜的睡眠节律。新生儿已经具有随环境光线强弱调节睡眠的能力,因此应增加新生儿日间暴露于自然光下的时间,早晨接触自然光,有利于夜间睡眠;而夜间睡眠环境光线暗,亦有益于新生儿建立昼夜睡觉节律。
新生儿的睡眠分为深睡眠状态(安静睡眠)和浅睡眠状态(活动睡眠)。新生儿在深睡眠状态下非常安静,脸部、四肢均呈放松状态,偶尔在声音的刺激下有惊跳动作,一些新生儿或婴幼儿会出现嘴角摆动、呼吸非常均匀、偶有鼻鼾声等现象,这是处在完全休息的状态;浅睡眠状态下的新生儿或婴幼儿在整个睡眠过程眼虽然呈闭合状态,但可见眼球在快速运动。新生儿在睡眠过程中偶尔会短暂地睁开眼睛,四肢和躯体有一些活动,脸上常显出微笑的表情,有时会皱眉,有时出现吸吮或咀嚼动作,轻微的声响就可引发惊跳动作,也可能突然啼哭。从深睡眠到浅睡眠是一个睡眠周期,时间各占一半,一个周期持续0.5~1小时,所以新生儿每天有18~20个睡眠周期,在这期间有9~10小时是浅睡眠状态,这段时间往往被家长误认为是新生儿睡眠不安。
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按时睡觉、自己入睡、入睡快等,这些习惯需要从新生儿阶段开始培养,使新生儿大脑皮层快速产生抑制,进入睡眠。以下介绍几种有助于新生儿形成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1)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新生儿处在这种环境就容易产生睡意。
(2)避免睡前进行刺激性活动。睡前不要让新生儿产生兴奋感,避免听惊险可怕的故事或音乐。当新生儿躺下后,可以让其听一些柔和的音乐,有助眠作用。
(3)避免不良睡眠行为。将新生儿抱在手中,边走边拍边哼歌哄新生儿入睡以及让新生儿含着奶嘴入睡、让新生儿咬着被子或手帕入睡等,这些行为均可能使新生儿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应当避免。
(4)固定入睡时间。每晚的入睡时间应固定,不要随意变更。
(5)睡前爱抚。如果新生儿不能自行入睡,不要大声训斥,可以轻轻抚摸新生儿,慢慢缩短睡前爱抚的时间,使新生儿逐渐过渡到自己入睡。
(6)使用婴儿床。让新生儿独自睡婴儿床有利于新生儿和父母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可培养新生儿良好的睡眠习惯;选择带轮子便于移动的小床更适宜,便于调整最佳位置,让父母能看见新生儿的脸,便于观察、照顾新生儿。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内的新生儿,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正常的生活规律尚未建立,新生儿对黑夜和白天没有概念,所以白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而晚上清醒的时间较多,甚至在夜间啼哭不止。如果新生儿夜间哭闹不睡觉,会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不利于成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原因:检查新生儿居室的温度是否太高;新生儿穿的衣服是否太厚;新生儿如果没有吃饱或吃得过饱,也会造成睡眠不稳;患低钙血症的新生儿常常会出现睡眠不安的现象,表现为哭闹增加,应检查是否存在低钙血症,若是应加以治疗。因此,一定要将新生儿夜晚不肯入睡的习惯尽早纠正过来,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新生儿临睡前换上干爽的尿布或纸尿裤,并让其吃饱后入睡。
(2)新生儿半夜醒来时,不要马上将其抱起来哄,这样会使新生儿彻底清醒,应轻拍新生儿。
(3)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新生儿白天睡得多,夜里便精神十足。因此,白天应与其玩耍交流,以减少新生儿白天的睡眠时间。
(4)对新生儿进行温柔抚触。在新生儿入睡前或睡眠中醒来时,父母可利用缓慢且轻柔的方式拍打或按摩新生儿的身体,帮助新生儿稳定情绪以快速入睡。抚触是父母通过双手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有次序、有手法地科学抚摸,让温和的刺激感顺着新生儿的皮肤传到其中枢神经,产生积极的生理反应。
(本节作者:郑穗瑾、方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