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甲酸的发现被誉为皮肤科治疗学的“第三个里程碑”,它的问世有效地解决了皮肤科领域许多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问题。特别是与表皮增生、角化紊乱和炎症相关的一系列皮肤疾病。1931年Karrer等科学家检测出维生素A的结构式,获得诺贝尔奖,1947年O.Isler合成维生素A获得成功,1968年Roche实验室对维生素A进行化学结构的改造,得到了维生素A衍生物——维甲酸。随后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可用于临床的衍生物——“维甲酸药物”。该类药物可调节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角质形成细胞代谢,具有抗炎和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科学家们对维甲酸异构体和衍生物的深入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维甲酸类药物已更新至吸收更好、效能更高、不良反应相对减少的第三代产品。不同类型的维甲酸异构体和衍生物对细胞调控有不同的影响及作用,其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也有差别,因此,熟练掌握每一种维甲酸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对临床皮肤科医生至关重要。
临床工作者对于维甲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利弊,长时间处于质疑与困惑之中。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锡宝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马鹏程教授,两位学者在维甲酸类药物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他们联合组织全国皮肤病学领域的资深专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共同编写了《维甲酸类药物皮肤科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书。这本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维甲酸类药物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以及他们自己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维甲酸类药物应用于皮肤科的治疗经验,以及如何把握与平衡疗效和不良反应,将维甲酸类药物科学有效地应用于多种重症角化性皮肤病治疗,是迄今为止国内为数不多有关维甲酸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专著,对于广大临床皮肤科医师有实践指导意义。《维甲酸类药物皮肤科应用——理论与实践》的出版,将为提高我国皮肤科医师的诊疗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张学军
2022年2月16日
[张学军,亚洲皮肤科学会第9届主席,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第11、12届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第一附属医院)所长,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附属华山医院)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