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非肿瘤疾病

在研究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发现了维甲酸在抗纤维化、治疗神经疾病、修复免疫损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非肿瘤疾病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

(一)抗纤维化

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系膜细胞环氧化酶-2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肺纤维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全反式维A酸在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和改善肺功能方面均有疗效。同时,可通过抑制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的增殖和凋亡,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起保护作用。全反式维甲酸还可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等,从而起到抗炎、抗凝、抗纤维化及调节细胞增殖的作用。维甲酸可改善结肠组织结构,减弱结肠炎中过氧化酶活性,增加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未来可能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在研究热点。

(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维甲酸能够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在体外诱导多种细胞,通过激活miRNA然后抑制干细胞因子的方式,促进干细胞向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元分化。适宜的维甲酸信号水平是干细胞正常分化和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对胚胎神经系统内凋亡的作用可能参与了其对神经分化和发育的调控。维甲酸对于神经板前后位和背腹侧的塑形以及神经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有望成为脊髓损伤治疗的有效药物,是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热点。

(三)修复免疫损伤

维甲酸和维甲酸受体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与其多种受体结合,抑制pin1活性等多种途径调控Th17和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尤其是可以促进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并改善其功能。针对维甲酸受体干预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新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全反式维甲酸在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较难治愈的自身免疫疾病的调节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为维甲酸老药新用提供了佐证,为很多相关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后调节性T细胞数量或功能不足可能与维甲酸信号传导受阻、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节肠道菌群也可能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开辟新思路。

(四)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大量研究证实全反式维甲酸类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如今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时代背景下,全反式维甲酸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等疾病的有效药物。

(五)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同时伴有游离脂肪酸及葡萄糖的消耗降低。RXRs可调节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转录。Miyazaki等发现糖尿病小鼠模型中显性位点失活突变的RXRB(dnRXRp)的表达可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同时dnRXRp还能影响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增加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研究者认为调节胰岛细胞中内源性RXRs的活性,可作为Ⅱ型糖尿病的新治疗靶点。维甲酸可通过激活脂肪酸受体即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刺激脂肪分解,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抗糖尿病的作用。

(六)生殖

维甲酸在精子发生、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和胎儿卵巢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在未来为治疗隐睾症带来新的希望。但高剂量维甲酸有明确的致畸作用,维甲酸过多或不足均影响生殖,因此维甲酸在生殖安全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七)皮肤

维甲酸类药物能促进细胞分化、抑制角化过程、减少皮脂分泌、阻断化学致癌过程、增强细胞免疫和游离巨噬细胞的功能,并具有抗炎、抑制和杀灭痤疮杆菌等作用,为缓解难治的角化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及改善慢性光损害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维甲酸类药物是临床治疗皮肤角化异常性疾病的主要药物。烧伤治疗需要的移植皮肤使创面恢复得到最佳覆盖物,但由于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使异基因移植的皮肤在烧伤创面存活时间较短,因此,减轻皮肤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异基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是烧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抑制IL-23/IL-17通路,促进FasL的表达和反应性T细胞的自身凋亡,从而延长移植皮肤存活时间。

参考文献

[1] BECKENBACH L,BARON J M,MERK H F,et al.Retinoid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J]. Eur J dermatol,2015,25(5):384-391.

[2]BALDWIN H E,NIGHLAND M,WKENDALL C,et al.40 years of topical tretinoin use in review [J]. J drugs dermatol,2013,12(6):638-642.

[3]DAS B C,THAPA P,WKARKI R,et al.Retinoic acid signaling pathways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 [J]. Bioorg med chem,2014,22(2):673-683.

[4]叶瑞贤,梁晓冬,邓婕,等.口服维甲酸在治疗皮肤病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5):497-500.

[5]夏晓雪,缪旭,张冬梅,等.维甲酸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对生殖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4):498-501.

[6]李鹏琴,张桂云,李雪,等.皮肤光老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5):174-177.

[7]李文锐,林麟.外用维A酸治疗皮肤病的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43(3):133-136.

[8]杨娟,张锡宝.维甲酸受体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5):423-426.

[9]周欣,张锡宝.维A酸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现状与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11):706-709.

[10]严昉,陈连军.维甲酸类药物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0,31(4):156-159.

[11]张锡宝.维A酸在角化性皮肤病的应用进展[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华医学会,2009:1.

[12]乔丽娟,高惠英.维甲酸和维甲酸受体信号传导在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11):782-786.

(薛如君 陈平姣 罗权 张锡宝) CrEmgEM25HlX3YOKr1jgw8x5d3eZ2h7ZClg+Bk7SXUMdgcgKIm5eFC5zSmbcij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