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古代题画诗阐发画中诗意的方法

罗积勇

(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到清代大量题画诗的分析,总结出了古代题画诗阐发画中诗意的八种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比喻,比拟,内在勾连,内外勾连,在时间轴上展开想象。

关键词: 题画诗;写作方法;联想;时间轴

从唐代题画诗开始,诗人便开始以自觉的审美意识评赏绘画作品,咏赞的内容也不再满足于物象的呈现与排布,而是涉及画中之美趣和画外之联想,开始揭示画作之诗意、补足画作之诗意,甚至赋予画作以诗意。

通过分析唐代以来的名家题画诗作,我们发现古代题画诗阐发画中诗意的方法至少有如下八种:

一、叙述、夸赞绘画技艺

据《五代名画补遗》载,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后浩画山水图以贻大愚,并作诗答之曰:“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这是在叙述作画过程并描绘该画的特色。

在题画诗中阐发画理,并以此赞许画者,这也是唐代题画诗惯用的手法。如唐代方干《观项信水墨》:“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强调的是艺术创造的能动性。宋代题画诗中的意已有了写意的意思。如宋代苏轼等人也在题画诗中多次论及“意”。清代恽寿平《石谷临九龙山人〈枯槎竹石〉》:“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从中不难发现唐宋题画诗论的影响。

有些题画诗夸赞所咏画作能乱真或能勾起自己的回忆。如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凡马万古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诗人直接将画中之物写成真的,以显其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宋代王禹偁《仲咸借予海鱼图观罢有诗因和》:“何当一一穷真伪,须把千寻铁网捞。”这是认假作真。

夸其能勾起自己相关记忆的,如唐代徐安贞《题襄阳图》:“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再如宋代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二、用比喻来写画中景或画中人

如宋代苏轼《题王晋卿画后》:“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元代赵孟頫《题秋山行旅图》:“ 树叶似雨,浮岚翠欲流 。西风驴背客,吟断野桥秋。”笔者加了下划线的例句都是恰切的比喻。

复杂一点的,如元代张昱《剪花士女》:“咫尺芳丛艳色深,蜂情蝶思两难禁。看来莫用闲惆怅,剪下春风一寸心。”花开在春天,和煦的春风吹开花朵以致意人间,故诗人说仕女剪下的是春风的“一寸心”,这是借喻,意思是花好像是春风的一片心意。

三、使用宇宙人情化的写作手法

审美移情,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观察对象上。或称之为宇宙人情化;或以“童心”二字当之。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常常是比拟中的拟人。

如宋代赵孟坚(号彝斋)一首配《水仙图》的诗曰:“步袜无尘澹净妆,翩翩翠袖恼诗肠。水仙只咽三清露,金玉肌肤骨节芗。”在这首七绝的第一、二句中,作者参考曹植的《洛神赋》,写出了凌波仙子超凡脱俗的形态。第三、四句中,作者更是倾倒于仙子通过饮甘露、餐流霞而修炼出的超凡脱俗的馨香。

又如元代赵孟頫《题李仲宾野竹图(并序)》:“偃蹇高人意,萧疏旷士风。无心上霄汉,混迹向蒿蓬。”序曰:“吾友李仲宾为此君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状,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也。此野竹图尤诡怪奇崛,穷竹之变,枝叶繁而不乱,可谓毫发无遗恨矣。然观其所题语则若悲。此竹之托根不得其地,故有屈抑盘壀之叹。夫羲尊青黄,木之灾也;拥肿拳曲,乃不夭于斧斤。由是观之,安知其非福耶?因赋小诗,以寄意云。”由序可见,赵诗实际上也是以竹拟人。

宋代郑思肖的《画菊》(又名《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也采用拟人手法,以寒菊象征隐逸幽栖、独立不群的人格特征。

四、代画中人或物说出其情感意绪

如果是为人物画或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画作配诗词,可采用此种方法。如《五代诗话》载,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后主《渔父》词二首,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后面三句显然就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画中渔父的口吻所说的话,充分表现了渔父自得其乐的惬意。

有时,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说出当事人的心里话。如宋代晁说之《题明皇打球图》:“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张九龄和韩休都做过唐玄宗的宰辅,素以敢言直谏著称。据史书记载,张、韩两人除在大政方针上提过不少意见外,对玄宗在游猎等生活上的铺张也未尝放过。因而玄宗小有过错,就马上问左右,说此事韩休知不知道。话刚说完,韩休的谏疏已经递上来了。在张、韩二人罢相老死后,便彻底地没人敢阻止唐明皇的耽于享乐、蹴鞠走马了。作者在题画诗中道出了李隆基的那点心思。

在题画诗中,像晁说之《题明皇打球图》这样根据人物的真实情形来代言的有一些,但更多的是作者借画中人物之口,附带寄寓自己的情感意绪,如明代张以宁在其《题海陵石仲铭所藏渊明归隐图》一诗中写道:“一壶从杖藜,独视天壤阔。风吹黄金花,南山在我闼。萧条蓬门秋,稚子候明发。岂知英雄人,有志不得豁。高咏《荆轲》篇,竦然动毛发。”

又如元代萨都剌《飞鸣宿食雁图》:“年去年来年复年,帛书曾达茂陵前。影连蓟北月横塞,声断江南霜满天。雨暗芦花愁夜渚,露香菰米下秋田。平生千里与万里,尘世网罗空自悬。”很明显,尾联表面上虽是代高飞的大雁说的话,但这更应看作作者希望摆脱尘世罗网羁绊的心里话。

五、发现或建立“点景”间的关联

在一个画作中,有许多散在的物或人,我们把它称作“点景”,古人配诗时,往往致力于发现或建立“点景”间的关联,使之变为一个有机整体。苏轼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为他的好友惠崇和尚所画的《春江晚景》而题的。头两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这两句,我们已经可以大致知道当年惠崇和尚所画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了,但是诗歌告诉我们的,却又绝对不只是这些东西,还有画面所展现不出的,也通过诗歌补充了,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暖”字,竹外桃花发,朦胧春暖,土暖水亦暖,而在水面栖息的鸭子一定知水之暖。这样一个“暖”字便将散在的“点景”都联系起来了,写活了,写生动了。关于建立“点景”间的关联,有以下方法:

1.观察画面,发现实际的或可能的联系

两个“点景”会因为自然环境、自然地理而存在或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如唐代岑参《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 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 。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这首诗的颈联很有意思,先看出句,弓和月亮都是画中实际存在的,由于处在关西这个环境中,二者便都带上了“冷”的色调,于是作者便通过暗喻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再看对句,凛冽的风吹动军旗,这也是当时能观察到的,但是作者用“渭北”来限定这个风,画面的特殊性就凸显了,一下子就将人们拉回到边关的肃杀氛围之中。

两个“点景”还会因为人文背景、人文地理而存在或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如唐代杜甫《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 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 。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此诗颈联中的“华夷”“吴蜀”属于人文地理。

2.有时是以“天真”去建立这种关联

我们这里举元代邓文原《周曾秋塘图卷》:“惨澹枯荷折苇间,芙蓉秋水转埼湾。 鸣鸿飞度江南北,却羡溪禽满意闲 。”在原图中,天上的“鸿”和水中的“溪禽”原本是散在的“点景”,现通过指出“鸿”羡慕“溪禽”享有的那份安闲,从而使整个画面活泼了起来,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又如明代周天球自题《吴楚一望图》:“孤峰矗矗当青天,吴楚临高一望连。万里江流衣带水, 夕阳时送出巴船 。”再如明代李日华《题画芦花渔笛》:“白云丹枫落照边,千峰云霭一江烟。 渔郎短笛无腔调,吹起芦花 雪满船 。”按实际情形,夕阳无意送船,渔笛也不曾吹花,但在诗人的移情和想象中,这种联系不但建立了起来,而且建立得很美。

3.有时是用别解方式去建立联系

如宋代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孤前年嫁彭郎。”原本是大孤山、小孤山和澎浪岛,当地人误呼大姑、小姑和彭郎,苏轼将错就错展开想象。

六、联想此时此刻画面外的相关事物

古代诗人透过画面已有的人姿、物态,可以联想此时此刻画面外的相关事物,精择以入诗。

1.将画面未曾直现或无法直现的东西通过想象进行补充

如唐代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唐代齐己《观李琼处士画海涛》:“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这是对画面未曾直现或无法直现之物通过想象进行补充。

入画之中而出画之外,补出画面之外的事物或情境,如清代恽格自题《远眺》:“暮云千里乱吴峰,落叶微闻远寺钟。 目尽长江秋草外,美人何 处采芙蓉 ?”又如元代张圭《展子虔游春图卷》:“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 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

2.将相伴随的事物找出来

将画面内外贯通联系起来,如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欲上”这一幕不见于画面,但画面中有蒌蒿,而蒌蒿能用来炖煮河豚。

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记载:“余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笔者按,指河豚)。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云最相宜,用菘以渗其膏耳,而未尝见死者。”意思是用上面三种东西作为佐料,就可以解河豚的毒了。苏轼作为我们公认的美食家,由蒌蒿、芦芽想到河豚就非常合理了。

3.结合历史背景来议论

如清代谭嗣同《宋徽宗画鹰》二篇其一:“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众所周知,宋徽宗在书画方面是一把好手,号称风流天子。但是,他纵容蔡京等一干奸臣控制朝政,搜括天下,使得宋代原有的台谏制度完全失去正常的功能,就好比“鹰”仅仅成为玩物,而不能起到肃清狐兔的作用。谭嗣同在这里能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产生联想,发表议论,充分显示了他作为高明的政治家的眼光。

七、在时间轴上展开想象

画作只是一个空间的定格,所以配诗时要展开想象,在时间轴上进行补充。想象此前发生或可能发生了什么,设想日后将会发生的事。古代题画诗人深明此理。

1.补充说明作画的缘由

如明代沈周自题《山水图》:“秋来好在溪楼上,笔墨牢牢意自闲。老眼看书全是雾,模糊只写雨中山。”这首诗为自己为何喜欢画烟雨蒙蒙的山水找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很有趣。

2.想象造成画中事物如此状态的原因

表达方式也可采用“抖包袱”的办法,如唐代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首诗围绕梅花为何开得如此之早寻找原因,运用了误会法。

其实,诗歌不是科学论文,有时设想一个别出心裁的所谓原因,会显得更蕴藉。如明代李东阳《画蝶》:“度竹穿花处处心,暖风晴浪影浮沉。亦知春去无多日,犹在花丛与竹阴。”为画中蝶儿为何不飞走设想了一个天真的理由。

又如明代徐渭《扇中双蝶》:“春至百花繁,名园蛱蝶翻。美人将扇扑,拓得一双痕。”将美人所持团扇上的双蝶想象为其扑蝶时拓印上去的,使读者了解到古代仕女的日常生活。

3.想象此后将会发生什么或希望发生什么

如齐白石《不倒翁》:“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齐白石通过这种方式阐明了一个哲理:人世官场的那些不倒翁,实际上大多是没有心肝的异化人。

题画诗中也可以写出希望发生但做不到、心有遗憾的事情。

元祐三年(1088),苏东坡为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烟江叠嶂图》题诗一首。王晋卿,名诜,太原人,他是宋英宗的女婿,蜀国公主的驸马,宋代大画家。这幅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王定国即王巩,苏东坡的朋友,因“乌台诗案”受到牵连。王晋卿也同样被卷入“乌台诗案”而被贬均州。苏东坡在诗中写道:“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 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 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苏东坡的题画诗中,山林、云烟、飞泉、小桥、野店、渔舟构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他不知道何处有此仙境,想买田归隐。苏东坡心中的世外桃源又在哪里?苏东坡被贬黄州后,曾在那里住了多年,黄州的岁月,是他在文学艺术上丰收的岁月。在黄州,他脱离了官场上的争斗,获得了艺术上的丰收。苏东坡爱慕陶渊明笔下武陵人的生活,希望在桃花源中找到一方净土,意在归隐山中。所以,此诗中有两处提到了未来的希望(即笔者加了下划线的两处)。

又如元代赵孟頫《题杨司农宅刘伯熙画山水图》:“移得山川胜,坐来烟雾空。窗中列远岫,堂上见青枫。岩树参差绿,林花掩冉红。鸟飞天路迥,人去野桥通。村晚留迟日,楼高纳快风。琴尊会仙侣,几杖从儿僮。疑听孙登啸,将无顾恺同?微茫看不足,潇洒兴难穷。碧瓦开莲宇,丹楼耸竹宫。乱泉鸣石上,孤屿出江中。藉甚丹青誉,益知书画功。烦渠添钓艇,着我一渔翁。”这首题画诗是为巨幅画所题咏,故用容量大的排律来表现。其中“烦渠添钓艇,着我一渔翁”,即作者希望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一方面表达了由这幅画所引起的愿景向往,另一方面也夸赞了这幅画的传神逼真。

八、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开出议论的手法,在杜甫题画诗中就已被运用,苏轼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在这类题画诗中,有时为了更直接地抒情言志,往往并不着意于或并不急于再现画的景象,如其《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秸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莫教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诗的上半部完全抛开题目中的御马转写战马,下半部才把御马作为对照。相比于嚼长秸、跨天坑的战马,御马好头赤却只偶尔用来充当皇家的仪仗,整日养尊处优。这样一处理,题目中的御马好头赤便成了作者要正面讴歌的不愿养尊闲置待死马厩的战马的反衬。显然,诗人是以马的遭遇喻人,并以二马自喻,含蓄地抒写他在外任各地州官时虽辛苦奔波却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如今虽为京官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

再如其《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一:“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其二:“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作者原注:“朱陈村在徐州萧县。”苏轼曾在徐州当过地方官。我们看到,第一首情调轻松舒缓,第二首风格沉郁苍劲,两相对照,可以看出苏轼的爱民情怀。其忧国忧民之心也随着两首诗中对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刻画充分体现了出来。

清代的郑燮也善于在题画诗中借题发挥,借机表现自己的惦念和情怀,如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通过上面的举例和分析,不难看出,古代题画诗阐发画中诗意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可将其写作要诀归纳为:发挥想象,寻找关联,扩大空间,展开时间。总之,好的题画诗能揭示常人在画中感受不到或感受不深的美趣或哲理。

参考文献

1.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3.李栖.两宋题画诗论[M].台北:学生书局,1994.

On the Writing Way of Ancient Tihuashi

Luo Jiyong

School of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e artical sum up eight kinds of writing way of ancient Tihuashi by a host of examples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The important ways include metaphor,comparison,inside link,outside link and imagine on the time axis.

Key words: Tihuashi,the write way,connect in the mind,time axis qZzMFxzlV2UuSyanVob2FbL/xZ6fROmYGpEfFY45e4HKAJuc4MVH2SlF2t0Ln2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