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代—两宋时期(907—1270)

唐天祐四年(907) 朱温纂唐建立后梁。中国境内出现十数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乾化四年(914)七月,有“清海军节度使刘岩,遣供军巡官陈用拙奉礼币使吴越,请兄事于吴越王,钱氏纳之”。

【注】 《十国春秋》卷七八载:“七月,清海军节度使刘岩遣供军巡官陈用拙奉礼币,请兄事于王,王纳之。是岁改温州横阳县曰平阳,表封钱塘龙君为广润龙王。”又《吴越备史》载:“秋七月,广帅岩遣供军巡官陈用拙奉礼币,请兄事于王,王纳之。”陈用拙奉使吴越之时间,《十国春秋》卷五八载:“乾化四年春二月,王遣供军巡官陈用拙如吴越,是时郁林州宝圭洞迎玉宸道君及葛真人石像于南海,置之石室。”卷六二载:“乾化四年,奉使吴越,吴越武肃王与语,嘉其专对,赉以金帛甚厚,用拙逊谢,归以献高祖。”

[陈用拙] (生卒年不详)本名拙,字用拙,广东连州(今属广东)人。少习礼乐,工诗歌,长遂以字显。唐天祐元年(904)进士及第。授著作郎。梁王朱全忠计划谋朝篡位时,他不齿朱全忠所为而不求仕途。刘隐担任清海节度使时,陈用拙自荐充任出使册封;刘隐知其有留下的意向,故给他幕府署任职务。之后朱全忠代唐自立,建立后梁,下诏通知刘隐。陈用拙劝刘隐依然奉天祐年号,不过刘隐未听取他的意见,唯其他事情都会与他商议,并任命他为观察判官。乾化元年(911),刘隐病逝,刘隐为节度副使,陈用拙为刘隐缮写遗表,令刘隐对他信任,升宫军巡官。到乾化四年(914),陈用拙出使吴越国,国王钱镠召他对答,他回应:“刘新袭节度使,希望和吴越成为兄弟,现在派来使节奉送礼物岁币给兄长,愿两地永远友好。”钱镠十分高兴,收下聘币,又送陈用拙大量金钱礼物。陈用拙再三辞谢,不得已收下后回国就尽数奉献给刘隐。乾亨元年(917),南汉立国,陈用拙被擢南汉吏部郎中、知制诰。

南汉朝建立之初,因习唐朝(乐府)制度,定吉凶礼法,置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常寺掌管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与礼乐事务相关的活动,下属太乐署则专门掌管乐人的训练与考核,鼓吹署专管仪仗鼓吹。内宫还设有东西乐教坊,负责训练乐舞、百戏、杂技的表演。时擢南汉吏部郎中、知制诰的陈用拙,以“尤精音律”著《大唐正声琴谱》十卷,谱籍中,陈用拙以“凡琴家论议、操名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咸载焉;又以古调无徵音,补新徵音谱,别为若干卷;其法以四弦中徽统会枢极,黄钟正宫合南吕宫,无射商,即徵音也”;时人“知音者皆秘之”。

【注】 南汉国建立后,因袭唐代乐府制度,建立太乐署,并设内宫“东西乐教坊”,传习唐制宫廷“散乐”“参军”“角牴”等百戏,戏剧、戏曲融汇于当时一切,包括歌舞、杂技与竞技等表演“乐舞”形式,以平民化的各种交汇表演效果为美……时南汉朝“宫苑”百戏为帝王推崇,以致沉溺、奢靡,刘龚自称“风流之子”,刘鋹则自比“萧闲大夫”,社会从业优伶辈出,教坊伶官亦“层出不穷”,到殇帝(刘玢)时,教坊伶官超过千人,歌舞昼夜不分。由伶官、伶人组成的各种乐队,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南汉国百戏、舞乐为诸国翘楚。

大宝六年(963) 南汉后主刘鋹遣使“迎云门宗祖师文偃真身入宫”,“翌日,左右两街诸寺僧众,东西教坊,四部伶伦,迎引灵龛,入于大内;螺钹铿锵于玉阙,幡花罗列于天衢,……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前百戏联宵,施利钱银,不可殚纪”。广州都城之内,乐舞戏曲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兴盛。

[云门文偃] (864—949)五代时期禅宗僧人,云门宗派创始人。俗姓张,姑苏嘉兴(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到各地参学。初参道踪,后参义存,获其印可。后住韶州(今广东韶关)云门山,自成一系,世称“云门文偃”。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往来学徒逾千人,嗣法弟子61 人。《南汉碑》有传。

大宝年间(958—971) 南汉后主刘鋹因“颇疑(潘)崇彻,遣薛崇誉(韶州曲江人,善孙子五曹算)使其军以察之。崇誉还,白崇彻以伶人百馀,衣锦绣,吹玉笛,为长夜之饮,不恤军政,鋹怒,召归,夺其兵柄,自是(崇彻)居常快快……”

[潘崇彻] (生卒年不详)五代宋初广州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宦官。初事南汉主刘岩,为内侍省局丞。颇读兵书,累立战功。刘鋹嗣位,加西北面都统。未几,以谗言被罢兵权。自是,居常快快。开宝三年(970),宋军伐南汉,刘鋹无奈,乃加潘崇彻为内太师、马步军都统,领众五万屯守贺江。潘崇彻不为其效命,拥众自保而已。旋降宋,授汝州别驾而卒《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有传。

宋开宝中(约 972—973) 南汉政权为北宋所灭,宋择“广州内臣听聪慧者数十人,令于教坊习乐,赐名‘箫韶部’”,传至雍熙初,更名“云韶部”,内宴则用之。

【注】 马端临《宋史·乐志》(第十七)载:“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习乐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曰云韶部。”

北宋时期 包括散乐、“弄假官”参军戏、“弄假妇人”、“弄婆罗门”、“弄孔子”等戏类,皆演绎为“杂剧”,穿插于歌舞节目的表演中,成为“宋杂剧”。当时杂剧基本上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特点,“大抵全在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篇”。演员亦由原来的两人,增加到五人,喜剧角色以副净和副末为中心,副净类作参军,是宋杂剧的第一主角,副末类似苍鹘。此外,根据剧情需要还有装弧、装旦、末泥、引戏等,宋杂剧演出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行当;杂剧又综合唐以来各种乐曲、百戏,开始有南、北戏与曲之分,包括南音、南曲、南戏在地方戏剧发展中形成……

【注】 史载“南音”源起于先秦,以“弦管”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经秦汉、魏晋发展至唐时,兴盛于南方福建……北宋时,形成“南乐、南曲”,流行于包括闽南(闽语)等民间地区,并融入宋杂剧参军戏、歌舞戏等乐曲、百戏。在南戏、南曲传入岭南的过程中,宋杂剧文学开始出现“变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伴随地方语种逐步融入杂剧,并形成地方民俗中的俗乐、土戏等,地方戏种增多,如歌舞、参军戏,在融入岭南民间、民俗的“俗乐”与“土戏”等因子后,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韵味和地方语种风格特色的“傩戏”,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载:“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又记,“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室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摇’”;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关于瑶人风俗这样写道:“其合乐时,众音竞共,击竹筒以为节,团栾跳跃,叫咏以相之。岁暮,群操乐入省地州县,扣人门乞钱米酒炙,如傩然。”又如傩习俗,宋文天祥撰《衡州上元记》记:“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谰斑而前,或蒙倛焉,极其俚野以为乐,……当是时,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不知其亵也!”吴自牧《梦粱录》又载农历年俗十二月:“自此入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街乞钱,俗呼为‘打夜(野)胡’,亦驱傩之意也……”

二是在杂戏唱腔上,南、北戏与曲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包括“四大声腔几经演变后形成的皮黄、梆子、昆腔、高腔、小调”等,融入“南戏”及广大南方民间地方民俗歌舞、说唱百戏中。到北宋后期,在江浙、闽赣等地,已形成“南戏”,包括“余姚、海盐、昆山、弋阳四大唱腔”。其中,流行于江西的“弋阳腔”,对岭南地方“百戏”影响最大。

〖弋阳腔〗 其始江西弋阳,清代李调元《剧活》载清戏就是弋阳腔,“弋腔始弋阳,即今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

太平兴国年间 民间俗乐演戏:“事丧由荐亡孝亲走向崇神离忧、忘哀逐乐,渐成积习流俗,悖礼逾制……,用乐屡禁屡破,士庶条丧用乐伴奏,甚以纸扎彩戏、送丧演戏……”以至“宫廷用乐亦时,有杂串俗乐……”,这种僭越官方祀典的淫祀演戏,屡为宋各朝官方禁治。

天圣元年(1023) 仁宗即位,以禁世俗化的戏剧“颁峻典以禁巫舞妖风聚众惑俗”,“禁两浙、江南、荆湖、福建、广南路,巫觋挟邪术害人者”。

宝元二年(1039) 李构上策《罢俳戏驱声伎》有“……禁民用乐,禁士流纳俳戏,至要动用关防力量查禁,来罢操俳戏为业、携声伎流荡的游民”。庆历、皇祐年间,又诏“优人以儒为戏”;嘉祐年间,又诏“禁约祭赛鬼神”。

熙宁四年(1071) 一代理学大家周敦颐以“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次年正月,周敦颐领提点刑狱事,驻韶州……任上,周敦颐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 ;以“囹圄草生,宏恩沁物,治于韶……” ,深为韶郡人所推崇,人文理学自此传入韶郡……

【注】 据张栻《韶州濂溪周先生祠堂记》载:“淳熙二年冬,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詹君仪之,以书抵某曰:仪之幸得备使事,念无以称上德意。”“始至,披考故籍,熙宁中濂溪先生实尝为此官,今壁之题名具存……”又“按厅壁记所书,先生以熙宁四年正月九日抵官,下八月朔且移知南康军,在官仅踰半载耳”。

[周敦颐] (1017—1073)原名周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之一。晚年曾在庐山建濂溪书堂讲学,故又被世人称为“濂溪先生”,其学为“濂学”。周敦颐在儒家哲学上,建立了“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这个绝对体洐生阴阳而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源于对《周易》思想的研究,用《周易》之易理来解释宇宙万物。同时,他把人的至善本性与“乾元”相对应。在他看来,人的本然之性,源于诚,诚源于乾元。

元丰六年(1083) 奏诏“罢四夷乐”;宋哲宗朝元祐八年(1093),诏《罢独看百戏》……

【注】 北宋后期,官方严厉的禁巫、禁淫祀政策,并未扼制民间杂祠淫祀林立的局面,亦无法控制民间祭祀演剧的热潮。在五岭南北瑶峒,民间祭祀礼俗“花腔腰鼓”盛行,据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载临桂职田乡所出“花腔腰鼓”:“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似鼙鼓……”又,“铳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又,“卢沙,瑶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又,“戏面,……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又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南方汉俗百戏:腊月“贫者三数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讨……亦驱崇之道”的巡演,逐渐溢出宗教仪式,并为南戏的发展和孕育积淀了生长空间与社会土壤。

百戏伎艺、歌舞杂剧澜翻腾跃、热闹异常与市井伎艺场,使宋杂剧利用寻常熟事,做滑稽断送,将装痴弄傻、嘲弄调笑成分,把各种歌舞、伎艺进行不断的融合,促进了“南戏”百剧伎乐的戏曲化;民间说唱表演的社团化,以及杂剧艺术的独立化,使南戏由此逐步走向了成熟。

靖康二年(1127) 北宋为金国(女真)所灭,宋室赵构迁都南京,改元建炎年号。同年,金灭北宋发生“金人索北宋官私乐人”事件,时金掳掠北宋伎乐人数量惊人,伎艺繁多,不仅包括宫廷教坊乐工、大内贵戚伎乐人,还有大量的街坊女艺人,及探习各种伎艺的家庭戏班……《中国戏曲发展史》以事件描述:“金人押解汴京伎艺人,选择河东路北上……,行进途中,被俘的艺人工匠们纷纷逃亡……”

南宋政权建立初期,民间祀神演剧依托地方林立的杂祠“淫祀”,在“禁巫”与“纵巫”之间盛行起来,以“士女纷至踏、人群肩踵相摩、大巫小巫歌舞纷呈,那种‘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情景下的‘老幼相携、儿女相呼、奔嬉社场、一境若狂的民间祀神演剧’”,在促进南戏在地方民俗歌舞、百戏兴旺与发展的同时,亦让南宋政权的“禁巫、禁淫祀”难以为继……

为续北宋“禁巫、禁淫祀”政策,伴随百戏、伎乐的戏曲化,以及民间说唱社团化,南宋政权进一步加强了对民间杂祠、淫戏的扼制,并开禁社团“结集迎神赛会”;在朝廷内宫,又诏“教坊伶人不合朝参”。

绍兴年间(1131—1163) 伴随宋理学在五岭南北的兴起,南宋朝廷又禁“优戏弄孔诋孟、议政刺秦”等戏。时南戏“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包括单纯演傀儡戏,演故事颇富神奇,扮角色百伶百俐,已发展得相当充分。在五岭南北,以“弋阳高腔”表演艺术为主体的地方剧,伴随唐宋南北商贸与文化、宗教交流,传入粤北……

乾道六年(1170) 时任韶知州周舜元,以“濂溪生生在熙宁间,尝弭节其州,念斯文宗师所过者,化不可忘也,建祠学之左庑,以明道、伊川配……”,兴建韶州濂溪书院,为“仰止遗烈,慨然永怀,始作祠堂于州学讲堂之东序,以河南二程先生配焉”,祠堂“孟春落成,涓吉奉安,悙请高年,因行乡饮酒礼,士皆欣悦,相与劝勉”。又,聘受业于朱熹理学的廖德明任濂溪书院山长,任上,德明以周、程之书训育生徒,讲明心学……

乾道八年(1172) 韶州濂溪书院建成,知州周舜元“走书于江右,谓(谢)谔尝请业于兼山郭氏,亦营道同术者,爰命之记”,谢谔为撰《韶州先生祠记》。

[周舜元] (生卒年不详)孝宗乾道六年(1170)知韶州军州事。因景慕周敦颐、二程,于州学讲堂兴建濂溪祠以祀周敦颐。

[谢谔] (1121—1194)字昌国名其燕坐为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喻)人。绍兴年间进士,选行县事。改吉州录事参军,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兼侍讲。光宗时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提举太平兴国官。工书法,善文章。文章学欧阳修、曾巩。书法学苏轼而有变化,自成一家。书作拙古而奇,异于宋朝一代书风。行墨温润凝重,妍妙古雅;行笔稳健而有跌宕,姿健而富于变化;章法雄浑连绵,多有节奏。传世书迹有《倾耳剀切帖》,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据元徐硕《至元嘉禾志》记载,海盐新修《学记》是其记并书。著有《艮斋集》。

淳熙二年(1175) 韶州府教授廖君德明,至故祠,……增广而作新之,又以书信求请于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撰“祠记”,信中,德明以“士多愿慤,少浮华,可与进夫善者,盖有张文献余襄公之遗风焉。前贤既远,而未有先生君子之教,以启迪于其后……今既讫事,而德明亦将终更以去矣。夫子幸而予之一言……” 。一代大家朱熹为之作《韶州先生祠记》。

淳熙七年(1180) 乐昌邑人龚卞进京试而不仕,返乡后,以“俗家道人”上钟灵寨修道,其间,龚卞开道家“乐昌渔鼓”肇起,以道行闻名南粤。

【注】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道教在粤北乐昌步入兴盛发展期。时流行在乐昌南北四乡道观,主要有正一道(又称“天师道”)、全真道(亦称“全真教”)两大道派。各道院道士除分有“火居道士”(在道)外,另有“俗家道人”,他们依道俗四出“儆道场,或主持斋醮,为人祈福”。前者以“广招信徒,开炼丹明道之所”;后者以“布道传唱,宣扬‘出世’思想”,传唱内容,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唱古人古事,使用乐器“渔鼓、简板”为主,故又称“唱道情”“唱古文”。南宋时,道曲流行于乐昌民间,并成为民俗,演变成一种具有特色、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戏种。

〖乐昌渔鼓戏〗 唱渔鼓原为道教所唱的曲调,故史称“道情”,又作“道情渔鼓”。其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后发展为戏,集渔鼓(道情)、民间音乐、歌舞、渔民号子、武术于一身,是吸纳江西“弋阳腔”和地方其他剧种精华形成的戏剧形式。南宋淳熙年间,渔鼓传入乐昌,邑人龚卞开“乐昌渔鼓”戏肇起,时“渔鼓戏”表演除使用渔鼓外,还用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

[龚卞] (生卒年不详)《韶州府志》记载“龚卞,宋淳熙七年(1180)试不仕,修行于钟灵寨,至今尚有故台,尝建寺黄莲,一朝而聚千杉;时以道行闻于南海”。

淳熙十年(1183) 韶州府教授廖德明以“视故祠颇已摧剥,而香火之奉亦惰弗供,乃谋增广而作新之……”。次年,“即其故处为屋三楹,像设俨然,列坐有序,月旦望率诸生拜谒;岁春秋释奠之明日,则以三献之礼,礼焉;而犹以为未也,则又取先生之书,以授诸生,曰:熟读精思而力行之,则其登而进此堂也,不异乎亲炙之矣……”,由此,宋理学之教在粤北韶州等地兴起。

【注】 朱熹撰《韶州先生祠记》载:廖君德明以书院重新后,“以书来告(朱熹)曰:韶故名郡,士多愿悫,少浮华,可与进夫善者。盖有张文献、余襄公之遗风焉……”;又“廖君尝以其学讲于某者,因不复辞而辄为论著,先生唱明道学之功,以视韶人,使因是而知所以,用力之方,又记其作兴本末如此,使来者有考焉”。朱熹为之作《韶州先生祠记》。

[廖德明] (生卒年不详)字子晦,南剑州顺昌(今福建南平)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八闽通志》卷五十二),官知广州,迁吏部左选郎中,从朱熹学,尝为韶州濂溪学院山长,门人众多如陈淳等,有《春秋会要》《文公语录》《槎溪集》(均佚)等,事见《宋史》卷四百三十七本传、《宋元学案》卷六十九小传。据《与林宗鲁司业》一信,黄干于本年六十七岁,廖氏卒必存本年前。

绍熙元年(1190) 宋理学一代宗师朱熹知漳州,任上颁《劝谕榜》,约束以民间仪式禳灾祈福为名的搬弄傀儡,与宋代禁淫祀及禁祭赛戏应是同一背景。

【注】 南宋高宗朝,续绍兴年间兴起的宋理学,禁“优戏弄孔诋孟、议政刺秦”等戏剧政策,朱熹以朝官监理一方,奉行了官方禁淫祀的一贯强制性文化政策。史载其数监佛教寺庙(如监潭州南岳庙)、道教官观,对民神信仰、杂祠祭祀是相当排斥的;禁淫祀而对黏附其中的装杂剧、弄傀儡也一并禁了。朱熹弟子陈淳在《侍讲待制朱先生叙述》中赞其师“守临漳,未至之始,阖郡吏民得于所素,悚然望之如神明。俗之淫荡于优戏者,在在悉屏戢奔遁,及下车莅政,宽严合宜,不事小惠,一行正大之公情,绝无苟且之私意,而人心肃然……”。

[朱熹] (1130—1200)俗名朱子,名熹。徽州(今属江西)婺源人。中国南宋哲学家,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为“闽学”。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至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冲击,被元、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绍熙五年(1194) 朱熹续《劝谕榜》约束以民间仪式禳灾祈福为名的搬弄傀儡(戏),再颁《禁酒肆、茶店以俳优戏剧罔民财榜》。《禁酒肆、茶店以俳优戏剧罔民财榜》以“官司设法卖酒,所在张乐集妓,以来小民,此最为害教,而必谓之辞曰:与民同乐。岂不诬哉?……余在潭州浏阳,方官散青苗时,凡酒肆茶店与夫徘优戏剧之日民财者悉有,以禁之散钱已,然后今如故,官卖酒旧常。至是时,亦必以妓乐随处张设,颇得民利……”。

庆元年间(1195—1200) 陈淳续朱熹知漳,任大府寺丞,任上先后颁《札禁优戏傀儡、备陈演戏之害》与《札请禁淫祀用优戏队悦神》。

【注】 南宋政权与地方虽屡禁优戏、淫祀,然而,民间的百戏、淫祀仍广布于民间,尤其于“装饰神像巡游,唱以覆灾祈福之名,四境鼓动,复为优戏队相胜以应……”。由此可见“事神以演戏、演戏以娱人”的戏剧搬演活动,在民间已渐铺陈开来。正因民间演剧与把神活动不可剥离的关系,北宋以来的禁毁民间演剧的“禁巫”背景,禁淫祀与禁淫戏大都是一而二、二而一。

嘉泰、开禧、嘉定三朝(1201—1224) 以杂言为词曲,流行于岭南民间,包括俗曲、小调、戏剧演唱,及蕃乐(指“四夷边地不同于正声的俗乐异音”等),“诸以杂言为词曲,以蕃乐紊乱正声”,又“诸因祠赛社会,执引兵杖旗帜,或仿乘舆器服者……”,掀起民间赛戏高潮,由此,引发南宋朝廷与地方上的“禁戏”与“律令”,《庆元条法事类》嘉泰二年(1202)八月成,翌年七月颁行。其中,对“执引兵杖旗帜”颁有“禁治令”与“告赏法”;嘉泰三年(1203),先后颁有《赛社引兵杖徒二年》《以杂言为词曲、以蕃乐紊乱正声杖一百》等法条律令;嘉定初,又颁《优流戏语侮圣渎经》诏等。

嘉定元年(1208) 擢任广南东路提刑的廖德明在韶郡,重新韶州皇冈山“虞帝庙”:“复大新构,正南面位,建跪坐像,皋、益、稷、契四臣从焉”,在“皇冈舜峰寺虞帝祠下,时享舜帝于此宿斋……” ,朱文公为作“迎飨送神曲”。又有教授赵君崇禋“既模南海礼乐器,以文丁奠,且将乐于有虞氏之祠,以实是州之名……”

嘉定四年(1211) 方信孺接任韶州军事守,任上,方信孺大兴韶郡“虞舜”文化建设,并于皇冈山麓兴虞祠之建,撰《韶州皇冈山虞泉铭》,立碑虞泉(皇潭)。又撰《韶石山铭》。

南宋理宗宝庆、绍定朝,续宁宗朝“渎经侮圣、戏儒刺奸、谑弄以诚、微言大义”优伎治理与“禁演弄孔子戏”等,推进民间“尊儒、崇德”良俗。宝庆三年(1227),南雄州学兴建四先生祠,时任泉州太守的真德秀,应邀为作《南雄州学四先生祠记》。宋理学开始在岭南地方传播。

[四先生] 指宋明理学宗师:周敦颐(谓“濂溪先生”)、朱熹(谓“朱子”)、程颢、程颐(谓“二程”)四人。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兄弟,同学于周敦颐,开创洛学,在哲学上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二程”同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万物出自“理”。有“理”就有“气”,气聚而成万物。要认识这个“理”则需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程颢进一步认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理”的同时,要与内心的理相契合,才算是得到“真知”;程颐认为,“理”是人内心本所固有的,主张反躬内求的修养方式,通过“去人欲”而“存天理”,进而演绎出要“克私己之利欲,而维护纲常”的伦理。程颐还提出“气禀”之说,认为人的贤愚是由先天禀气决定的,否定后天的修养成分。“二程”的学说为南宋朱熹的继承发展。“二程”的不同认知观,导致了洛学的分化,为南宋的“理学”和“心学”两个学派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绍定六年(1233) 时任泉州太守真德秀倡“莫贪浪游、莫看百戏”,劝化乡里“后生子弟,各为喜人、各修本业而已……莫喜饮酒,饮多失事;莫喜赌博,好赌坏人;莫习魔教,莫信邪师;莫贪浪游,莫看百戏。凡人皆因妄费无节生出事端,在乡为良民,在家为孝子,明不犯王法,幽不遭天刑,比之游惰废业、自取饥寒、放荡不谨、自招危辱者,相去远矣……”。

[真德秀] (1178—1235)字景元,后来改景元为希元,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养生学家。幼年时的真德秀,生性聪慧,四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往往过目不忘。十五岁,父亲过世,由母亲吴氏独力抚养。十八岁时,真德秀考上举人,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授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判官。嘉定六年(1213),受职为秘阁修撰,实授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嘉定十二年(1219),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嘉定十五年(1222)以宝漠阁待制官析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至绍定五年(1232)先后在泉州、福州任知府,端平元年(1235)任参知政事,同年五月逝世。真德秀一生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西山甲乙稿》《献忠集》《四书集锦》《大学衍义》等。

淳祐六年(1246) 提刑杨大异改建韶州濂溪书院于帽峰山麓,更名“相江书院”祀郡邑唐名宦张九龄。杨大异为之作《相江书院记》,该文中,杨大异以“今五羊有书堂,而韶独阙焉,天其有侍于子乎?”应之:“道犹元气也,有天地人物处,即有此道,有此道则当崇此学……岂有贪福祥、侈游宴而轻吾道,一至此乎?”韶州儒学、理学之教,由此而兴。

淳祐八年(1248) 赣州知府李昴英“以数疏史嵩之罪,又劾权贵,被褫职”,在返乡广东(今番禺)的六年时间里,李昴英广为交游,其间,在韶撰《韶石说送曲江赵广文》,以“韶尽善之乐也,以名州,嘉矣”颂赞古郡。

[李昴英] (1201—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第三名,授汀州推官。淳祐六年(1246),累迁至吏部郎官,寻迁右正言。力反起复权臣史嵩之,至理宗衣裾跪奏。忤理宗,出为知赣州,改福建提刑,再改知漳州,皆不赴官,以示抗议。淳祐十二年(1252),以参知政事徐清叟荐,除直宝谟阁、江西提刑兼知赣州。宝祐二年(1254),召为大宗正卿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寻擢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弹劾宦官卢允升、董宋臣窃弄威福,遭贬而去,家居以终,卒谥忠简。著有《文溪集》传世。

《韶石说》文载李昴英《文溪集》。全文如下:

韶,尽善之乐也,以名州,嘉矣。名之则昉于唐初,去舜之时,如此其远也。山有异状石,耆老相传,尝于此九成焉,故石之形肖之,其说甚荒唐无稽。粤岭秦始通,南巡狩故未必至此。然圣人声教之溥,如日月所照,霜露所坠,粤当舜之世,独不在舜之天地中乎?甚矣!圣人之德,感人之深且久矣。后乎舜千有余岁,季札观乐,三叹不已,夫子闻遗音,肉食焉而不味,至于今又千有余岁,而石其思,庙其依,常隐然在人心,舜何以得此于州之人,州之人何以不能忘于舜也。孰谓州之人非其遗民乎?则此石特人心感触之一机,不必致疑可也。教授赵君崇禋,既模南海礼乐器,以文丁奠,且将乐于有虞氏之祠,以实是州之名,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此当求之于金石丝竹之外。赵君淑诸生而古其心,必有道矣。

淳祐八年二月朔。

南宋度宗朝 “南戏”先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兴起,尤其在江西南丰一带盛传、盛唱,以至于“永嘉戏曲出,淫哇盛,正音歇”。据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载:“当是时,去南渡未远,汴都正音教坊遗曲犹流播江南。用章博采精深,梧彻音律……章殁,词盛行于时,不惟伶工歌妓以为首唱,士大夫风流文雅者,酒酣兴发辄歌之……殆百十年。至成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注】 明代徐文长《南词叙录》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与永嘉戏盛的同时,流传在民间的淫祀亦难禁,并演为杂剧。当时活跃在民间赛戏中的社戏,以宗教祭祀形式向戏剧性表演转化,有些剧目并带有抨击朝政、揭露时弊,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府的内宴上。为此,咸淳年间,为禁南戏永嘉杂剧,一些地方官禁永嘉杂剧艺人入境。南戏兴起流传的主要作品包括《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与《张协状元》五种,其中,由南宋太学生黄可道撰《王焕》戏文,描写汴梁文人王焕与妓女怜怜邂逅离合的情缘,该戏被标以“戏文诲淫”而禁。

又有反映才子佳人爱情传奇杂剧《乐昌分镜》,该戏依据唐孟檠《本事诗·情感》记载“乐昌分镜”历史故事,以及北宋李昉所纂《太平广记·气义》记载的“乐昌公主与驸马破镜重圆”故事改编而来。明《永乐大典·戏文五》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中原音韵》云:“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可见此戏乃宋人的作品。

〖乐昌分镜〗 周德清《中原音韵》说,“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一”以后,元杂剧有沈和甫的《乐昌分镜》,《南同叙录》有明南戏《破镜重圆》的著录,剧本已佚亡,残曲见《雍熙乐府》《南九宫十三凋曲谱》《南词定律》及《九宫正始》诸书。《宋元戏文辑佚》据以得佚曲三十一支。《远山堂明曲品》有明无名氏传奇《合镜记》的著录。它的故事可以从唐孟檠《本事诗·情感》中窥视大略:

陈太子合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照与人俱去,照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遣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遂与德言归江南,竞以终老。 fAjX1ccTDuXM/lhuJuslLB7vVMYL/yE86K6DtOWUmTpjg71+Y1au65hf6sz0b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