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期制作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照明器材、固定设备、话筒、调音台、录音机等。
在小型录像机发明之前,电视台的新闻都是用16mm的电影胶片拍摄的,拍回的片子要经过冲洗、剪接、拷贝后才能播出,而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早期录音设备很昂贵,很难做到声画同步。常常是画面外配旁白,影片中很少有被采访对象讲话的实况画面,当然也极难做到迅速、及时。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厂家又生产出了小型的摄像机和携带式录像机,这就出现了电子新闻采集系统。最初,电子新闻采集系统的摄像机与录像机是分开的,靠一根2米长的电缆连接起来工作。在进行机动性较大的采访时,因摄像师背后有一录像机的“尾巴”,显得很累赘。比如在拍那些国宾访问时,摄像师为了抢拍镜头,必须跑东跑西,后面的录像师就得拉着那根电缆跟东跟西,很不方便。为了割去“尾巴”,厂家花了几年时间,研制出体积更小,摄像机和录像机装在一体的所谓“一体机”,重量只有十几千克。近年来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已做到广播级的一体机,清晰度高达700线以上,重量仅几千克,这给新闻采访带来许多方便。
前期使用的照明器材属于便携式照明器材。一般可以把它分为聚光灯和泛光灯两大类。
(1)聚光灯。便携式聚光灯轻便、耐磨损、有效(指相对于灯具的尺寸,光输出量很大)、容易安装和运输,尺寸也足够小,即使在一个拥挤的室内也能有效地藏在摄像机视线以外。
聚光灯中,最常用的有外反光镜聚光灯、内反光镜聚光灯和HMI菲涅尔聚光灯(菲涅尔碘水银聚光灯)三种。
①外反光镜聚光灯。考虑到重量和灯光的效率,外反光镜聚光灯没有镜头,因此,也称为开口聚光灯。外反光镜聚光灯相对较轻,携带方便,但聚焦的光束在离物体较近时,光束不均匀,光束的边缘相当强烈,而光束的中央则有一个低强度的暗点。
②内反光镜聚光灯。这种聚光灯看上去像一个过大的、略微被挤压的家用灯泡。由于内反光镜聚光灯通常是夹在某样东西上,所以也称为夹子式灯。夹子式灯常用来照亮小的区域,以及在不能被其他便携式灯具照亮的区域补充灯光。夹子式灯便于使用,是一个在难以达到灯光要求的区域提供额外的、微妙的高光和重点光的绝佳装置。内反光镜聚光灯有不同类型的光束分布,从柔和的、漫射的光束到强的、相当准确集中的光束(经常称为PAR 38灯泡)。为了更好地控制光束和保护内反光镜灯泡,这种灯具可以装在一个带门的金属灯箱内使用。
③HMI菲涅尔聚光灯。HMI菲涅尔聚光灯是一种碘水银聚光灯,在电子现场制作、较大的实地拍摄和电影制作中获得极大的成功。此灯以19世纪早期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汀·菲涅尔的名字命名,他发明了用于聚光灯的镜头。菲涅尔聚光灯广泛地应用于电视演播厅制作。它相当轻便灵活,光线输出很强。它的光束能够由一个聚焦装置调整粗细。这个聚光灯能够被调整到一个“泛光”光束的位置,能发出一个相当宽泛的光束;或者它能够被“集中”,聚焦于一个锐利的、明确界定的光柱。
HMI菲涅尔聚光灯有一个弧形灯泡,能产生相当于一个同样瓦数的白炽石英灯具3~5倍的照明亮度,而且使用较少的电能和产生较少的热量。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每个灯具需要配备启动器和镇流器,所以相当笨重。
(2)泛光灯。所有的便携式泛光灯都是开口灯具,它们是没有镜头的。泛光灯又可分为白炽泛光灯、荧光泛光灯、手持灯等种类。另外,照明控制设备还包括钢管架和平衡架,C-螺丝夹、滑动杆和伸缩架,以及各类灯架挡光板、各类网罩等配套设施。
电视是视听媒介,但长期以来,声音在电视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传统电视系统信号构成方法中对声音性能的局限、电视节目制作中方法和观念方面的局限以及接收点重现声音方法的局限。
自1984年美国推出电视广播立体声以来,电视在声音方面已经有了改善,在前期的实地录制、后期的配录及合成混录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包括录像机声音部分的高质量、音响混合的高性能化及前期采访话筒的细分和高品质。
话筒的主要功能是捡拾实地的声音并导入电视录制系统——拾音。拾音是声音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后的一切声音信号的处理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话筒属于一种特殊的音响设备,它的功能是把声音转换成为电能。
话筒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用途分,可分为通信用、录音(广播)用、家用、测量用等;按声学结构分,可分为压强式、压差式、复合式等;按能源分,可分为有源和无源;按指向性分,可分为无指向性(全方向性)、双指向性(“8”字形指向性)、心形指向性、锐心形指向性(超指向性)等;按工作原理分,可分为电动式(动圈式、代时)、电容式、压电式等。
后期制作设备主要包括录像机、编辑机、编辑控制台、视频切换台等。
录像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对视频信号、音频信号的记录和重放。录像机种类很多,可以分为磁带类、光盘类、硬盘类等。各电视台较为常用的机型(广播级)有BVW-60P、BVW-65P(DT)、BVW-70P和BVW-75P(DT)等。
编辑机是指带有电子编辑功能的录像机。一般具有编辑状态的选择,编辑点的插入、修改或消除以及编辑点处画面的预演和审看等功能。除此之外,编辑机还能在快速搜索状态下提供可辨画面,且能在正常速度的0~±1倍状态下快速找到编辑点,以及通过遥控电缆在功能板上对放像机进行遥控,不需附加其他控制硬件就能实现两台机器的对编。此外,当BVW-70P、BVW-75P(DT)以及AU-650等编辑机用遥控电缆与装有动态跟踪(DT)磁头的放像机相连时,这些录像机能记忆放像机无噪声重放速度(-1~+2倍正常带速)的数据,在预演和自动编辑过程中,能根据所存速度的数值,重新产生这些速度,实现动态运动控制(DMC)编辑。
编辑控制台是编辑系统中,对录像机、视频切换台和调音台及所有相关设备进行控制并完成指定功能的装置。简单的编辑控制台是能够进行程序编排的开关控制器,仅对录像机起遥控作用。高级的编辑控制器内部装有微型计算机、数据存储单元等,能对编辑程序进行编程,并将其存储起来,实现自动化编辑。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能否进行电子编辑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录像机是否具有电子编辑功能,编辑控制台只是起了使系统性能高度自动化和多样化的作用。较常用的编辑控制台有RM-450CE、BVE-600、BVE-800、BVE-900、BVE-2000等。
早期的视频切换台主要用于节目播出。随着录像机及编辑控制台的发展,视频切换台除了用于节目播出外,更多用于节目后期制作,它可以实现多路视频输入信号源之间的切换、混合、划像和键控。切换台有模拟复合、模拟分量和数字分量等几种类型,不同型号视频切换台的性能和外部结构不尽相同,使用时必须认真阅读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