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已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电视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转变,大体上来说,在信号载体和电视拍摄技术上,主要经历了从电影胶片拍摄到录像拍摄的转变;在编辑技术应用上,经历了以影片为载体的早期的非线性编辑到以录像磁带为载体的线性编辑再到以计算机硬盘为载体的数字信号的非线性编辑的转变;在电视接收设备上,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高清晰度电视或数字电视的转变;在电视制作技术上,经历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运用的转变;在电视传输方式上,经历了无线传输的微波通信到卫星电视广播的发展阶段,有线电视的电缆传输到光纤传输的发展阶段,并逐步进入网络电视的发展阶段。
电视节目制作必须依赖电视科技发展的客观条件,电视记者等各工种人员作为节目制作的主体,其素质要求与电视科技发展同样密切相关,电视技术和电视设备的不断更新,对电视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节目制作理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到目前,如果以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为标志的话,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随着电视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对记者、编辑的要求不断提高:
(1)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6 mm电影摄影机是此阶段的代表。摄影机拍摄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声画不同步,拍摄的是无声影片,在电视新闻播出时,必须与播音员录制好的解说词同步配合播出。初期节目播出时间少,一般只在晚间播出节目。到了70年代,电视才逐步划分节目类型,增加播出时间,才出现记者、编辑等人员分工。这一阶段由于设备的限制,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不高,对记者、编辑的学历、知识、技能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2)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电子摄像和编辑技术逐步普及,电视节目录制实现了声画同步,节目制作突破了电影制作模式的制约,电视传播的优势得以显现。电视转播车的运用使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成为可能,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性大大加强,从而对记者、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除了须懂得采、编、摄等业务知识外,还要能面对镜头进行现场报道和主持节目,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3)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的出现,电视新闻事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采编人员的笔被键盘所代替,无纸化办公为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电信传输实现了稿件的远距离传送,通信卫星技术使新闻报道能与事件同步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工具的先进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资讯传播快捷,资源得到共享,这又要求新闻采编人员除了有传统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能力,例如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包括文字编辑和网络阅读、资料搜集和信息传递等;同时还要具备外语采访与写作能力,以适应电视传播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的逐步普及运用,为我国电视业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数码摄录机、非线性编辑机、虚拟演播室等新设备的应用,使电视节目在新闻现场可以同步实现节目的摄录、编辑、制作和合成,新闻直播和现场报道的运用也由此逐步走向常态,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先进的数码设备功能强大,操作简便,记者、编辑、制作等工作可以集于一身,人员分工从电子摄录阶段的分又趋向于合,这样,对记者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掌握的要求就更高了。
电视制作和传播的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因素对节目制作方式和节目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数字化设备功能开发日新月异,制作人员基本技能要求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人员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往往滞后。因此,电视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其先进高效的性能充分为节目所用。
由此可见,在对电视工作者各项素质要求中,电视设备性能掌握和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培训是必备的基础。电视传播采编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源自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必要保障,这是直接制约电视节目传播方式和传播质量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电视摄录设备性能的提高和自动化程度的加强,为节目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专业的电视工作者仍然必须精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此外,还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眼光和独特的心理学素质。毕竟,电视的精髓不但表现在技术方面的优越性,更在于其语言表达的精彩和思维方式的独特以及良好的沟通互动意识。
为适应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电视记者不但应像文字记者一样熟悉多种文体的综合应用,还必须掌握包括采访、拍摄、写作、编辑、主持、播出的专业技能和各项新技术,以及现场报道、现场直播必须具备的语言描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其中采访能力就包括现场观察能力、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准确提问的能力、外语采访能力等。就是说,电视记者必须兼备良好的技术素质、思维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新闻节目从内容到编排到播出的各项技术要求都能熟练掌握,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电视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