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约公元5世纪初中期,因中原战乱“衣冠南渡”来到粤东,它用优雅的旋律记载了中原宫廷曾经的富丽堂皇、恢弘壮阔的繁华盛景;它用深沉的节奏见证了人们经历的艰辛和苦难;它用音符谱写了客家先民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它植根粤东,与客家人一同“慎终追远,民德归源矣”,初心不改,守望中原。
2006年5月20日,广东汉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反映了广东汉乐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同时也告诫我们,广东汉乐濒临生存危机,寄望我们保护、传承,助力其发展。在研究广东汉乐面临的困境时,笔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史料的残缺、零散,其次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名称、参与者、事件目的及意义等说法不一,表述混乱,有的甚至出现事件本体错误。作为承载华夏文明的古老乐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广东汉乐植根民间,生长在粤东偏僻一隅,无人跟踪记录它的发展历程,包括那些有影响力的事件,而恰恰是这些大事件,真实反映了广东汉乐的发展与生存状况。
编撰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广东汉乐研究提供真实、客观、详实的史料,旨在推动广东汉乐理论层面的研究发展;二是以大事记方式向广大读者概略介绍广东汉乐的发展历程。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书以大事记的形式,依时间顺序概略地记录了广东汉乐一路走来的发展历史,真实客观反映近现代广东汉乐的发展与变化。本书依托大量史料,分析大量文献,整合大量文字,忠实于广东汉乐的每个历史发展节点及事实。研究广东汉乐历史文献,修订其记录历史事件的资料,对于探讨、研究及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
掩卷而思,成书不易。作者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为求证某一事件的真实性,多方访问事件的亲历者,根据他们的宝贵建议再加以取舍,得出结论。比如书中所涉何育斋事件的时间,均以何松先生《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一文为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汉乐的大事、要事、新事等一件件加以收集、梳理、查证,一事一条严格收录。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作者得到了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县档案馆、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州广东汉乐协会、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大埔县档案馆、大埔县图书馆、大埔县文广旅体局、大埔县文化馆、深圳市龙华区广东汉乐协会、嘉应学院图书馆支持。走访的专家、学者有:丘煌、丘定环、钟礼俊、钟礼坤、熊长江、黄常虹、罗启煊、李栩薇、谢承、肖文评、廖志添等。本书所涉活动照片均由以上相关单位提供,其中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的照片提供者为罗启煊,照片拍摄者为范建珍。
在此,对帮助支持本书编撰的单位、专家、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编撰受资料限制,难免存在遗漏、谬误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钱岩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