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包装工业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 1978 年包装工业年产值仅有 78 万元人民币,到 2009 年包装工业年产值已超过 1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进入“十三五”后,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包装实施增速放缓、“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发展战略,在大力提高包装质量、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绿色包装前提下,包装的数量和年产值仍在持续提升。根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2019 年中国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全部工业法人企业)从 2015 年的 7539 家增加到 7916 家,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为 10032.53 亿元,较 2018 年同比增长 1.06%;包装行业产品产量中以塑料薄膜和箱纸板产量增长较快:2019 年塑料薄膜产量为 1594.62 万吨,同比增长16.35%;箱纸板产量 1301.6 万吨,同比增长 6.62%。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咨询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包装行业中纸和纸板容器细分行业营业收入为 2897.17 亿元,占比 28.88%;塑料薄膜行业营业收入为 2704.93 亿元,占比 26.96%;塑料包装箱及容器行业营业收入为 1592.39 亿元,占比 15.87%;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行业营业收入为 1167.30 亿元,占比 11.64%;塑料加工专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为 650.81 亿元,占比 6.49%;玻璃包装容器行业营业收入为 610.15 亿元,占比 6.08 %;软木制品及其他木制品制造行业营业收入为 409.77 亿元,占比 4.08%。根据在全球领先的高增值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推测:2020 年中国包装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1900 亿美元,约占亚太市场 55%的份额,并以约 5%的速度持续增长,高于全球市场约4%的整体增长预期。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为制造业服务的包装工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将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包装市场。
我国现在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但还不是包装强国。要从包装大国跨向包装强国,需要解决以下 3 个问题:
按照技术含量的高低,包装工业可以划分为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前者从事纸、塑料、金属和玻璃等包装制品和容器的生产,后者则从事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的生产。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是包装工业的基础,也是包装工业水平的制高点,是控制和衡量一个国家包装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而我国包装工业的现状是前者强而后者相对弱。包装材料近年来虽以 15%的年增速快速发展,但是技术含量高的包装材料,如BOPET薄膜(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A薄膜(双向拉伸尼龙薄膜)、CPP薄膜(流延聚丙烯薄膜)、多层共挤复合薄膜、高阻隔EVOH薄膜(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薄膜)、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聚乳酸)、高质量的水性油墨和热熔胶等尚需大部分或全部依赖进口;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从产值和出口额来看,在全球也已居美、德、日、意四大包装机械强国之后第五位;但从技术水平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整体水平与四大包装机械强国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成套装备,如瓦楞纸板(白纸板)加工、印刷生产线、高档食品灭菌、灌装包装生产线均尚需依赖进口。因此,要使我国成为自主发展的包装强国,必须大力发展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等高端产业。
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不断深化,时代对绿色包装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包装材料生态化,食品包材无毒化,节能减排、使用非石油基塑料;同时“3R1D”的包装减量化也要求将“从源头上减少废物量”提升为“从源头上节约资源”;薄壁化、轻量化的应用则从玻璃发展到金属、塑料和纸包装,为解决世界资源危机做出贡献;重复和再生利用原则也从“减少和利用包装废弃物”提升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我国绿色包装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叶开始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在使用绿色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领域与世界基本保持同步,瓦楞纸箱、纸浆模塑的产量和使用量、天然高分子生物降解塑料销售量更位居世界前列,为我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做出了显著贡献。但是对照绿色包装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主要有:① 一些高端的绿色包装材料尚不能自足生产,如非石油基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聚乳酸)、高质量的水性油墨和热熔胶等还需大部或全部依赖进口。② 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过度包装还十分严重,尤其在销售包装上。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在河南考察时就曾强调指出要杜绝过度包装,中国包装联合会对此高度重视,将此列为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全国政协调研组在2016 年也就“治理过度包装,促进绿色生产消费”赴江苏、四川两省实地调研,并提出尽快出台治理过度包装条例,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研究制定遏制过度包装的价格政策和促进包装物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等建议。③ 绿色包装产业是一个包括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再生—处置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是重视生产和使用,而回收、再生、处置却因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必要的机制显得薄弱,电商快递业的兴起使包装废弃物数量剧增,更使回收再生和使用降解材料显得迫切!建立完整的回收再利用及最终处置系统和发展可自行降解或循环再利用的绿色包装乃当务之急!
欲健康发展绿色包装产业,必须制定完善的法规来保障。我国自发展绿色包装以来,已相继制定了绿色包装材料和食品包装材料有毒有害重金属及其他有害成分限制法规,对接欧盟“94 /62 /EC指令”的有关法规,环保油墨标准,按空隙比和成本比规定食品与化妆品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要求等;近年,我国又相继完成依据中国包装联合会对归口管理的 256 项包装行业国家标准,以及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包装行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草案)》(2016 年)和《包装与环境——通则》《包装非危险货物用柔性中型散装容器》国际标准转化项目(2018 年)。但面对包装工业尤其是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更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易操作可量化的过度包装限制法规,遏制过度包装的价格政策;强制性的包装废弃物回收法规,建立起回收再生或再利用系统,促进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税收政策;电商快递包装规格规范的法规等。
根据中国包装联合会徐斌会长在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国包装产业在下一阶段需重点抓好以下 3 项工作:
为从包装大国跨向包装强国,我们必须遵循国家工业及信息产业化部在“十三五”期间对包装行业发布的第一个具有指导性和指令性的文件——《关于促进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放缓增速,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品种上来,即加强科技攻关,品种创新,大力发展高新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等高端产业;用法规和政策坚决遏制过度包装;大力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包装;大力发展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和产业等。
在转型发展中,根据工业及信息产业化部的要求,包装企业要做好两化融合工作。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工作,中国包装联合会近五年已出台《我国包装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国包装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纲要》等 8 个规范性文件和《军用食品包装贮运要求》《可折叠、可循环塑料周转箱规范》等 5 个技术标准。今后还将使军民融合工作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要改革任务,脱钩的主要内容是职能、机构、财物、人员、外事和党建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分离。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提供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它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并制定和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行业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维护本国经贸利益,协助企业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法律措施,并作为申诉中的提诉人;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帮助企业应诉;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由行业协会出面协商,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企业在生产、销售、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同时协调本行业出口商品的最低限价,以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价格,避免国内企业竞相压价,并减少国际贸易的摩擦。
为更好履行行业协会的上述职责,也为了使行业协会的职责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党中央与国务院要求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点工作,随着行业协会脱钩工作的进行,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将不断完善,必将使社会团体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逐步激发。中国包装联合会也将在脱钩后在国内外的市场经济中更好服务于中国包装企业。
包装行业标准对包装工业发展起着推动和保障作用。今后应在已制定的《包装行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和《包装行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草案)》的基础上,突出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同时,我国还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包括对国际标准的转化及制定新标准的工作,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包装标准舞台的话语权和在规则制定中的参与权。但重点仍应是加强对国际标准的梳理和转化,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转化,推动国家包装标准与国际接轨,着力提高国际标准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