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点是构成印刷品图像的基本单元。印刷品微观意义上的网点通过改变大小和空间叠合位置,使印刷品产生色相、明度、饱和度上的颜色变化,也就是与原稿相对应的千变万化的颜色。这些在微观空间上不连续的小点,映入人眼睛时,能够产生宏观上的连续感觉的彩色图像,这就是网点的作用。图2-9所示是在相同面积内,使用同一种黑色油墨印刷的一个灰梯尺,从左至右其网点覆盖率逐渐增大,在视觉表现上就是色块的颜色逐渐加深,即色彩的色相保持一致,明度逐渐降低,饱和度逐渐升高。由此可见,在以网点为基本呈色单元的印刷品上,通过网点覆盖率的变化,就产生了颜色在明度和饱和度属性上的变化。
图2-9 灰梯尺
因为各个网点间的距离极小,印刷品上反射的色光在到达人眼时产生了加色效应(色光加色法)就引起了色相的变化。以一般150线/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印刷品为例,网点间最大距离的理论值约0.1mm。如此小的间距内排列这么多的网点,人的肉眼是无法分辨的。因此,印刷品上不同颜色油墨反射到人眼的几种色光投射到视网膜上时,几乎在同一位置成像,不同色光的加色混合产生了新的色相。
网点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调幅网点(AM),另一类称为调频网点(FM)。还有一种是混合加网生成的网点,混合加网是以传统的调幅加网为主,并在暗调和高光中进行调频处理。如果图像的解像度较低,印版上或印刷时高光和暗调部分的细节可能丢失,混合加网可以进行高光和暗调网点补偿,使得使用较少的网点可以表现更高色域。这些网点还是在调幅网格中,各个分色还是以固定的加网角度成像。混合加网的缺陷是在高光处成像不规则。
调幅网点是利用网点发生器进行电子加网形成的网点,它是以网点的大小变化来表现图像的层次,即这种网点间距固定,而面积可变。
网点面积率指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即网点的面积覆盖率,如图2-10所示。
图2-10 网点面积率示意图
网点的面积率控制纸张单位面积内被油墨所覆盖的面积大小,使光线部分被吸收,部分被反射。例如:网点面积为10%指的是纸张单位面积内有10%被油墨所覆盖,吸收光线,而另外90%的纸面反射光线。
网点形状分为常用点形和特殊点形。方形网点、圆形网点、菱形网点等是印刷生产中普遍采用的网点形状,如图2-11所示。特殊点形的线性网点、波纹点等是为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专门设计的网点形状,以用来改善图像的阶调再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网技术出现了艺术加网、三维加网、仿实物加网技术等,不断被应用于制版工艺中。
图2-11 网点形状
不同形状的网点在图像复制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其图像阶调传递特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复制结果,并影响对复制结果的质量要求。在选择采用何种形状的网点对图像加网时,网点增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形状网点的变化趋势不同,则导致了不同产品对网点的选择不同。传统加网方法使用的网点形状有正方形、圆形、菱形、椭圆形、双点式等;在现代的数字加网技术中,可选用的网点形式更多。
(1)正方形网点
当选用正方形网点复制图像时,则在50%网点处墨色与白色刚好相间而成棋盘状,容易根据网点间距判别正方形网点的相对百分率,它对于原稿层次的传递较为敏感。图2-12所示为呈90°角排列的50%正方形网点。
正方形网点在50%网点百分率处才能真正地显示出它的形状,当超过50%或小于50%的时候,由于网点形成过程中受到光学和化学的影响,在其角点处会发生变形,结果是方中带圆甚至成为圆形。在印刷时,油墨受到压力作用和油墨黏度等因素的影响会引起网点面积的扩张。与其他形状的网点相比较,正方形的网点面积率是最高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正方形网点的面积率达到50%后,网点与网点的四角相连,如图2-13所示,印刷时连角部分容易出现油墨的堵塞和粘连,从而导致网点增大。
图2-12 90°角排列的50%正方形网点(见彩图)
图2-13 50%时正方形网点开始搭接(见彩图)
(2)圆形网点
图2-14 70%处圆形网点开始搭接(见彩图)
在同面积的网点中,圆形网点的周长是最短的。当采用圆形网点时,画面中的高光和中间调处网点均互不相连,仅在暗调处网点才能互相接触,因此画面中间调以下的网点增大值很小,可以较好地保留中间层次。相对于其他形状的网点而言,圆形网点的增大较小。在正常情况下,圆形网点在70%面积率处四周相连,如图2-14所示。一旦圆形网点与圆形网点相连后,其扩张就会很高,从而导致印刷时因暗调区域网点油墨量过大而容易在周边堆积,最终使图像暗调部分失去应有的层次。
圆形网点因表现暗调层次的能力较差,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通常情况下,印刷厂往往避免使用圆形网点,特别是采用胶版纸印刷时。但是,如果要复制的原稿画面中亮调层次比较多,暗调部分较少时,采用圆形网点来表现高、中调区域层次还是相当有利的。
(3)菱形网点
菱形网点的两根对角线是不相等的。因此,除高光区域的小网点呈局部独立状态、暗调处菱形网点的四个角均连接外,画面中大部分中间调层次的网点都是长轴互相连接,在短轴处不相连,形状像一根根链条,所以菱形网点又被称为链形网点。用菱形网点表现的画面阶调特别柔和,反映的层次也很丰富,对人物和风景画面特别合适。当网点面积率大约为25%时发生链形网点长轴的搭接;接下来在75%时发生第二次搭接。由于网点增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菱形网点会在25%与75%处发生两次跳跃,如图2-15所示。但是由于菱形网点的交接仅是在两个顶点处发生,这样的阶调跳跃要比正方形网点四个角均相连接时的变化要缓和得多。由此可见,用菱形网点复制图像时印刷阶调曲线较为平缓,在30%~70%的中间范围内表现得特别好。因此,菱形网点适合于复制主要景物为人物的原稿。
图2-15 菱形网点的搭接(见彩图)
(4)椭圆形网点
椭圆形网点与对角线不等的菱形网点相似,区别是四个角不是尖的,而是圆的,因此不会像对角线不等的菱形网点那样在25%网点面积率处交接,此外在75%网点面积率处也没有明显的阶调跳变现象。图2-16是用 Photoshop的椭圆形网点制成的从0%~100%的渐变。
图2-16 椭圆形网点制作的0%~100%的渐变
网点角度一般是指网点排列线(网目线)和水平线(基准线)间的夹角。黄品青黑各色版网点,印刷时相互干涉,会出现各种干涉花纹,花纹随网点角度差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这种花纹交替地成规律出现对视觉造成图像干扰,即被称为龟纹。龟纹出现的周期能够在理论上计算出来,根据计算结果和实际的生产验证,印版的网点角度差为30°时,龟纹出现周期变得较大、间隔较远,人眼几乎看不到因干涉而形成的龟纹,图像均一而和谐。但在90°范围内,以30°角度差只能安排三个颜色,还有一种颜色只好用15°角度。由于黄色最浅,最接近白纸的明度,而青、品红和黑色油墨引起的视觉感觉颜色较黄色强烈,所以通常把青、品红和黑安排为30°角度差,把黄色版安排为15°角度差,如图2-17所示。
图2-17 常见的加网角度
加网线数又称加网频率,它是指单位长度内所含平行线的数目,即每英寸(1英寸≈2.54厘米)内单向平行线的条数。通常所说的加网线数指的是每英寸内的网线数,网线愈细,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网点愈多,而且,网点线数愈高,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网点数目增加愈快。网点线数的提高,大大地丰富了印刷品表达的层次,增强了阶调复制的效果。反之,网点线数降低,便会减弱网屏所表达的层次,阶调复制效果也随之降低了。
网点线数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印刷品的类别,纸张的种类和表面状况,包装印刷的加网线数根据产品和要求不同,差别很大,如表2-1所示。
表2-1 不同印刷品的网线
调频加网技术与调幅加网技术不同,它不是通过改变网点大小的方法,而是由计算机按数字图像的像素值产生大小相同的点,这些点的最小直径可与设备的记录精度相等。一个网目调单元中有限个点群的集合构成了形式上很特殊的网点,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调频网点在空间的分布没有规律,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又被称为“随机网点”。
调频加网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每个网点的面积保持不变,依靠改变网点密集的程度,也就是改变网点在空间分布的频率,使原稿上图像的明暗层次在印刷品上得到再现,如图2-18所示。这就是通常所指的调频网点,也称为一级调频网点。另一种是网点大小和空间分布频率均在变化,称为二级调频网点。
图2-18 调频加网
调频网点具有很多调幅网点所不具备的优势,其表现在:第一,由于调频网点是无规则排列,所以在加网的时候不必考虑加网角度,从理论上彻底消除了龟纹。第二,由于调频加网的单个小点可以是照排机或者CTP的最小激光点,所以网点可以做得很小,加网线数可以很高。第三,由于不受印刷网点角度的限制,可以采用多于四色的印刷,加大颜色复制范围,要求较高的包装产品所采用的高保真印刷经常有选择地使用调频网点作为部分色版的加网方式。
调频加网因其特殊的网点形态也带来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主要包括:第一,由于加网网点小,所以在晒版和印刷过程中高光部分很容易丢失网点,造成图像层次的大量损失,高光部分的印刷品阶调出现难以摒除的跳跃现象。第二,由于调频网的网点形态和传统网点形态区别很大,传统的根据网点判断印刷色彩的方法不再完全适用,网点增大的规律不相同,所以对操作人员来说,印刷质量控制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