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时,会同时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这种色光混合被称为加色混合。这种由两种以上色光相混合,呈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加色法。色光加色法的三原色是红(R)、绿(G)、蓝(B),如图2-5所示。
当光线透过颜料或有色物体时,这些表面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来的光线,即为人们看到该物体的颜色,则是基于色料减色法的原理。色料减色法的三原色是青(C)、品红(M)、黄(Y)三色,如图2-6所示。
印刷品的呈色即是利用减色原理,印刷机在纸上或其他承印物上印上青、品红和黄等三种原色色墨,则必须使用反射光来作业,从白纸上反射出红、绿和蓝色光量。彩色印刷是利用大小不同的网目调网点以不同的角度一层层叠印在纸上而产生复杂的色彩。纸张本身对色彩复制有极重要的影响。
图2-5 色光加色法(见彩图)
图2-6 色料减色法(见彩图)
黄品青三色油墨等量混合时,理论上会呈现黑色,但实际上由于油墨本身的色彩纯度不够,三色墨叠印时呈现的是浊褐色。正因如此,在印刷技术上,人们采用了第四种原色——黑色,以弥补三原色之不足。这套原色系统常被称为“CMYK色彩空间”,亦即由青(C)、品红(M)、黄(Y)以及黑(K)所组合出的色彩系统。
颜色复制首先是将原稿的颜色分解为供印刷用的四个分色,再通过四色叠印再现原稿的色彩。经过颜色分解,四色分色版需要经过加网后叠印才能再现原稿的色彩,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颜色的合成。加网使连续调的印刷原稿变成了网目调(半色调),印刷品是用网点构成的图像来再现连续调图像的。
网点就是组成网点图像的像素,通过面积和/或墨量变化再现原稿浓淡层次和色彩。四原色叠合网点呈色法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特性和印刷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呈色方法,网点呈色的方法有以下不同的种类:a.墨层厚度一样,完全靠网点面积率(即单位面积上油墨网点所占的比例)变化改变颜色,如胶版印刷。网点面积率高则饱和度高、颜色浓,也就是对其补色光吸收充分;反之,网点面积率低则饱和度低、颜色淡、吸收弱。b.墨层厚度有变化,墨层越厚颜色越浓,同时也有网点面积率的变化,如凹版印刷。
基于色料减色法,通过印刷网点重叠共可产生8种颜色:纸张白色(W);黄(Y)、品红(M)、青(C)三种原色,又称一次色;红(R)、绿(G)、蓝(B)这三种间色,又称二次色;黑色(BK),称为复色,又称三次色,如图2-7所示。由于印刷网点很小且距离很近,在正常视距下网点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均小于1°,所以并列网点的呈色属于加色法呈色,如图2-8所示。
图2-7 油墨呈色的减色过程
图2-8 并列网点的呈色
由于分色系统误差、油墨与纸张性能不理想、印刷套印不准等原因,三色印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导致图像模糊、饱和度降低。尤其是黄、品红、青三色叠印产生的中性灰色容易出现色偏,使图像的暗调部分黑度不够,密度太低,往往使本应偏冷的暗调出现偏暖的情况,因此,印刷中需要增加黑版。采用黑版的目的是用来替代黄、品红、青三色叠印非彩色成分,这种替代可以是完全替代,也可以是部分替代,在印刷工艺上分别称作非彩色结构和底色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