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有形与无形的价值,建立在消费者的主、客观认知中,这个认知与商品包装设计息息相关,在此将详述几个与包装设计有关的重要定义。
商业设计无论用何种形式呈现,都不应建立在设计者个人的主观意愿之下。设计的背后需要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观点支撑,而不应只停留在“创作”上。创作是天马行空的,若没有合适的设计理念切入,如何在众多的灵感来源中,找到正确的元素加以运用呢?理性客观地观察市场才是最适合不过的。同样地,做包装设计也是依循着这样的逻辑,不宜主观行事,设计过程中要思考到位,让每个步骤的存在都是“必须的”,每个创意也都要“有意义”。
从现有消费市场来谈包装功能,可二分为“实用功能”需求及“传递信息功能”需求。
在“实用功能”的部分它必须具备:产品“储存”及“可携带”的功能。存储的目的是在一个特定空间内保存产品,这样产品的概念才能形成,这就是营销4P中的第一个P“Product(产品)”。包装要能保护产品,使其不受气候、季节的影响,进而延长产品的保存寿命,这个步骤尤为重要,因为它主导产品的定量(内容物的容量),方能明确地反映出定价,这也就是营销4P中的第二个P“Price(售价)”。解决保护商品的方法后,就可以安全且方便地传递或运送商品到各地的卖场及渠道,这便是营销4P中的第三个P“Place(渠道或通路)”。
包装的“传递信息功能”则扮演着商业展销的角色,包含了“告知”“沟通”“促销”。告知的目的是传达企业文化及延伸品牌形象,包含商品的质量及价值;沟通在信息的互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提供消费信息、介绍产品及提升商品的附价值。促销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设计,让商品在货架上实现自我销售,所以包装又可称为“无声的销售员”,这就是营销4P中的第四个P“Promotion(促销)”。
包装设计创作过程,可从“主观”的喜爱与“客观”的认同两方面来谈;品牌概念及品牌形象是包装创作的审核依据,也是检核设计过程中方向是否正确的重点。
设计合作过程会有许多人参与,层层关卡都会产生“主观”上的认知落差。而“版式架构(Template)”的建立,就能让参与人员较“客观”地去评判设计的效果,让问题回归到概念认同或不认同上,而非“主观”的喜好或对错。关于版式架构可以分别从“色彩”及“格式”谈起。
A.包装版式架构上的“色彩”
包装上的图文信息必定伴随色彩,即使是黑白,是所谓的无彩色。普遍来说消费者无法完整记得包装上的图形细节,但上面的色彩却往往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说到红茶,就让人联想到立顿(Lipton)这个品牌及包装上鲜明的“黄色”印象。
色彩带给人的刺激是直接而迅速的,因此色彩具有极高的辨识性,能够在包装上起以下作用:
●区分不同的商品。
●贴近消费者的喜好。
色彩由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组合而成,要想能被很快地辨识出来,只要从无数的色彩当中,挑选一个与常见色彩差异较大、又符合商品概念的“异色”
,拿来作为包装的颜色即可。
商品包装设计不能仅依靠色彩既定的象征意象来进行色彩运用,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注意等约定俗成的色彩认知。想要让某种“色彩”成为自己公司商品的独特意象,需要将大量的商品包装陈列到货架上,透过商品营销与广告宣传等手法,让消费者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不自觉地印象深刻。直到看见黄色就会想起立顿红茶,红色则联想到可口可乐,这时色彩意象才能从基本的“区别”功能,转变为有“识别性”(图1-1)。
图1-1 上图为立顿红茶的经典包装,延伸到下图的包装上,个个都承袭经典
识别除了有基础的区隔功能,还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性。例如法国国旗(三色旗)利用纵向的蓝、白、红条纹来和其他国家国旗做区别,沿用至今,对法国国旗有认知的人看到设计中蓝白红同时出现时,便能意识到国家色彩。色彩除了供人区别、识别和象征外,还可直接作用在感觉上,引发好恶之情,这种情感如“一样米养百样人”般复杂。除了个人的差异,色彩情感也会随地域、国度、文化的不同而有主观认知上的不同。
由于信息全球化的脚步日趋频繁,人们对色彩的观念和感觉也开始有了改变,各种商品营销手法与广告活动,各式各样的视觉宣传使得人们对色彩的禁忌逐渐被解放。
早期的色彩教育认为红配绿,这两种颜色很不搭配;黑色是没有食欲感的颜色,不宜使用到食品包装的配色中的说法,也随着各类商品视觉大胆推出获得不错回响而被推翻。陈旧的色彩搭配标准已不适用于这个时代,随特定目的去研究消费者色彩心理与偏好,取代了传统的依据习惯或约定俗成的配色标准(图1-2)。目前市面上包装的色彩版式架构可分成下列两种:
●异化——个体的区别化、识别化。
●同化——种类的区别化、识别化。
图1-2 消费者对果菜汁的包装印象,就是一堆蔬果、菠萝、芹菜等,每家的包装都用这些元素(同化),而为求种类的区别化,波蜜更新版的果菜汁包装,长期经营下来,自己树立了个体的区别化及识别化(异化)印象。
采用哪一种版式架构,完全看市场战略而定。以新开发的商品来看,多采用同化的方式,来带出与同类商品相乘的效果,强化新概念的灌输。不过,也有些商品在概念确立后追求异化,借由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来强化识别。待策略方向成功后,随每阶段营销目的的不同,选择同化或异化的色彩来推出商品。以果汁包装为例,分析其色彩运用,一般都以水果或果汁原色作为物品识别色,各家公司都依循同化的版式架构。这时使用同化,有助于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种类。在色彩必然同化的商品上谋求异化时,就必须采取色彩以外的技巧(图1-3)。
图1-3 果汁包装色系大部分已被同化,除了主色系的定调外,可用一些辅助色系来求取异化的独特风格。
B.包装版式架构上的“格式”
平面设计的版式架构(Template)定义为:在平面设计物上所规范出的制式样版,意指每个包装上的必备元素皆有明确的相对位置及比例尺寸,可供同品种系列发展设计时依循。运用在包装设计上,其实就是将平面设计(2D)的设计面转换成立体(3D)的构成。基础设计学发展已过百年,经过漫长的时空变迁,也历经工业、商业的变革,设计一词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很多基础美学都是相通的。包装设计是延续平面设计而来,在谈“格式”的概念时,本书会在平面设计学的基础上加以论述。诚如上述平面设计对“模块”“形态”“版式”的说明,用在包装设计策略上也是相通的。
从企业角度看包装,各家企业都希望自家商品能推陈出新、建立良好鲜明的形象,强化记忆点与促使人们选购。从消费者角度看包装,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希望能快速地从货架上找到平常惯用的商品,除了节省购物时间外,也会有安心的感受。在商业包装设计策略上,若能善用“格式”的视觉管理手法,可以很清楚地为包装设计工作分类,尤其是在系列性的商品规划上。
不过包装设计与平面设计由于目的不同,包装设计在“材质及结构”的设计策略上会有更多的考量,这也是包装设计更多元灵活的特点。
版式架构的建立能为品牌带来收益。当一个品牌长期在包装上投入专属的版式架构,这将会为该商品带来识别性,在消费者认识之后成为该品牌的资产。但对色彩而言就较难有如此的价值,因为现在可视的色彩,我们很难再去创新,大都是在应用或是重组,无法达到颜色的象征性对应到商品的独特性,所以国际上众多品牌,都在大举创造属于自己品牌特色的“包装版式架构”。如可口可乐的曲线瓶,一再地应用视觉营销,有些非玻璃瓶的罐装商品,除了可口可乐的品牌标志外,也大量地使用“曲线瓶”的视觉造型,这些都是为了延续其品牌资产与消费者的认同(图1-4)。另一案例是苹果的产品包装,也是在创造苹果的独特包装版式架构,它采取的不是在“版式架构”上的造型感的创新,而是追求“极简”及“开启仪式” [1] 上的创新,让消费者通过打开新产品包装当下的感受,来延续对苹果的品牌认同感(图1-5)。
图1-4 成功品牌的包装印象,被延伸到任何包装形式上,都能被消费者接受。
图1-5 一个好的包装能给这个品牌加分,苹果的包装让消费者有很好的开启体验。
下图案例(图1-6)前面的两瓶是脸部保养的“日霜及晚霜”,将瓶盖用镀银及镀金的方式来区分日、晚霜,为了具有整体感再设计一个黑色的底座,来放置这两瓶保养霜,瓶上透明盖的目的是防尘及防止接触到空气,提高产品的质量,另附小勺棒是避免手指直接碰触到保养霜,这一过程从掀起透明盖子,打开瓶盖,拿起小勺棒,挖出保养霜,涂抹保养完,再放回去的过程,至少也要来个五分钟吧!这就是仪式与价值的关系。
图1-6 包装结构版式架构设计,可增加使用过程的仪式价值。
C.包装识别的定义及范畴
识别(Identity)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之中,负责“身份、特性、个性”。当一个品牌拟定好定位策略后,规划出的视觉识别,会为品牌建立形象资产,然后延伸到其他应用范围。
策划一款包装,原则上必须将上述品牌形象的“识别”概念考虑进去。包装识别的建立,必须通过具有一定数量的商品包装系列群体与长时间且持续的推广,才能建立“识别度”。
然而一次性或是特殊项目营销性质的商品包装,在设计执行中却较少讨论到长期的视觉策略课题,大多是为了符合单一营销目的或传达商品特性、特殊需求去做表现。
说到包装识别(Package Identity)的规划目的,就是要使商品和其他同质性的商品有所区别,赋予产品最佳的识别性。随着商业营销发展日趋激烈,同质性的商品越来越多,就造成了激烈竞争的情况,企业纷纷借助包装设计,透过视觉表现手法强化商品的识别性,系统化地建立品牌身份、特性及个性。
包装是与商品连结最强的设计范畴,也是品牌价值传递的最终载体,包装与消费者的关系,已是品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包装识别中,除了品牌形象外,包装形式、包装材质、包装结构、包装色彩等,都是包装识别的要素与特有资产,所以国际性的品牌,才会不断地创造及追求“品牌包装识别”。
大型食品或化妆品厂商旗下若有多种产品类型,一般会根据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进行等级分类,为每个大分类建立一个品牌(商标),品牌旗下的就是系列商品,例如资生堂旗下除了常见的专柜彩妆,也包括开架式的恋爱魔镜、专门防晒的安耐晒、发妆品牌玛宣妮、男性洗护保养UNO等品类。这类品牌商品包装,其设计的重点会依照品牌价值识别,而非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VI)。
利用商品品牌作为识别的方式,称为企业行为识别(Brand Identity,BI)。强调BI的商品包装,VI往往成为出厂的说明,微妙地退居于后;相对地,如果商品品类之间的主从关系很明确,则一般主要商品多以VI强调,从属商品则以BI强调。以可口可乐(Coca Cola)为例,身为该企业主要的商品,便是以企业的文字商标作为强调,至于旗下其他商品,如雪碧汽水(Sprite),企业VI,则仅出现在说明的部分。
[1] “开启仪式”指的是开启产品包装时,所产生的心理价值。案例:有些商品是“越贵越有效”,化妆品行业就流行这一招,对于美的追求当然是无价的,基于心理层面的因素,十个人有十一种说法,而又不能用设计说明白什么。
心理的事任谁都说不明白,但当看到心悦的事物,就认定是它,任谁也拦不住,而这心悦之物,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就拿化妆品的包装模块及质感来说,如果将相同成分的脸部保养霜,放在不同的瓶子中,一份是放入很精致有质感的瓶内,并印有国际知名品牌标志,另一份放在一般的玻璃瓶内,送你免费试用,等同于省2000元,但你敢拿来往脸上涂吗?
这就是靠包装及包装材料才能产生的价值,从心理层面来看包装及包装材料的价值就出现了,但背后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就是“仪式”的过程产生了认同,进而增加了价值,有很多高价奢侈品其包装版式架构,就是要让消费者在启用时,翻开层层包装,宛如在进行一场盛大的仪式,目的是将被动的消费者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