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一件包装中很大的成败因素,除了要维持品牌形象,还要维持品名的清晰度,而这些最基本的限制,往往就是在考量一位设计师的美学功底。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一些品牌形象的限制,到了有经验的设计师手上,就会变成视觉资产,而包装上的视觉设计除了我们已知的色彩、字体、信息整合、影像处理等外形主观元素,还有一些偏向策略思考的客观元素,这部分大致上可以从“形、色、质”三个方面来论述。
在“形”这一方面通常比较偏向用理性功能(Function)来论述,泛指包装的造型、结构、尺寸,这些都是属于客观的元素,如设计师采用了圆形的设计,别人看到的也是圆形。商品在货架上,尺寸是大就是大,也不会随设计师说小而在别人的眼里就变小,这些客观的认知正好可以用于包装设计上,设计师或企业不用再花时间去教育消费者对于形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已经累积了很多固有的体验,而设计者只要顺着这个体验的潜规则,用普遍性的客观条件去规划包装设计基础元素,就能与消费者达成共识。
关于“形”的认知,从以往的商品发展过程中,可以窥知一二,在这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商品的品类调性,为何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包装形式,是随着工业技术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来的,也就是供需双方的互动而成。
设计师算是社会的科学家,不断地在创造生活所需,不断地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认知,早已被企业接受,而为了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全力地提供好的商品期望能被消费者接受,这也是笔者常主张的,一位设计师要过一般人的生活,要走入人群中去做设计,而不是一直抱拥设计人“独傲”的性格,因为大众商业设计品,不同于个人艺术创作品,商业包装的设计更讲究与目标消费者共生的部分。
“色”是比较偏向从感性诉求(Emotion)的大方向来谈包装的策略面,色彩的辨识度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观的一个元素,色彩可以传达情感,也能表现食欲,在消费者的记忆中,可建立固不可破的印象,在饮料品类中看到红色,百分之七八十我们会联想到可口可乐,如再加上一条白色的曲线,那百分之百指的就是可口可乐,所以在品牌形象的规划中,品牌色彩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品牌资产。
色彩也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而色彩更是节庆的代表,在大量的推广及被教育下,我们看到红配绿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圣诞节,而在各地民俗节庆中,都会有着长期来惯用的色彩,这些属于文化面的色彩,任谁也不能改变,只能从中找到色彩组合新元素。
如果一个包装在某方面无法用文字说明,可让色彩发挥它的功能,色彩能给予我们的各种情感、情绪及情欲,应用延伸到一个包装设计上,除了个人主观的色感,还可以用它来讲述一些品牌故事,例如,有些主张环保的企业,就爱用属于自然界的绿来说故事,当然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定需要有图有文才能生动,由此也说明了色彩的重要性,在包装设计策略上,色彩是属于感性面的,不单只是我目光所及的红色或绿色的色相层次。
一个包装的设计条件,除了上述“形式与色彩”有策略性的经营外,还可以发挥的就是“质”这个元素,在质的方面,我们谈的都是比较客观的“材质”,如果说“形式与色彩”是一个包装设计的大原则,那“质”就是一个包装设计的细节,有时一个好创意的包装设计,选错了材质,会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
包装材料是最容易解决的设计元素,它依附于包装和材料工业,设计师个人是无法去撼动这个系统的,虽如此,但只要是成为一个系统,我们就有机会去学习去了解,慢慢地就会应用它了。
目前销售的包装材料的质感,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原材料的质感或是原肌理来做为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另一类是包装材料成型后,再透过后期的印刷加工或是加上一些复合材料而成,不论是原材料还是后加工的质感,都是要依设计所需而应用,除非是原创的材料,不然“质”的表现往往都是附属的选项。
比起前面的“形式与色彩”,质的处理相对容易得多,无论怎么设计应用,它展现出来的都会有“质感”效力,消费者对于质感会有一定的客观认知,与设计要表达的相距不远,虽然厂商提供的包装材料大同小异,但通过质材的统调性或是质感的差异性,互相的应用便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