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油墨的细度
油墨的细度表示油墨中颜料、填料颗粒大小及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油墨的细度与颜料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直接的关系。细度越好,油墨的性质越稳定,印出来的产品网点饱满有力。反之在印刷中易出现印版的耐印力低,堆墨、网点空虚、扩展及网点不光洁等弊病。
(2)油墨的浓度
油墨的浓度是颜料含量的指标,颜料一般占油墨总量的20%左右。在印刷时油墨浓度大,印刷品的色就浓。反之,印刷品的色就淡。油墨浓度大,在印刷中用墨量少,则墨层薄,相对干燥就快。尤其是印刷大面积实地时,油墨的浓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使用高浓度油墨印刷时印品墨层薄,固着速度快,可以减少印品粘脏,各色的色平衡也容易调整。
油墨行业通过检测着色力来判断油墨浓度的大小。着色力决定于油墨中颜料对光线吸收与反射的能力,表明了油墨显示颜色能力的强弱。通常用白墨对油墨进行冲淡的方法来测定,所以又称作冲淡强度或冲淡浓度。
(3)油墨的黏度
油墨的黏度是指阻止流体物质流动的一种性质,是流体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阻碍其分子间相对运动能力的量度,即流体流动的阻力。油墨的黏度与印刷过程中油墨的转移、纸张的性质及结构有重要的关系,油墨的黏度过大,流动性就低,印刷过程中油墨的转移不易均匀,并发生对纸张拉毛的现象,使得版面发花;黏度过小,流动性过大,油墨容易乳化、起脏,影响油墨干燥固化和印刷质量。
(4)油墨的黏性
油墨的黏性是印刷中一个重要指标,它是用油墨黏性仪测试。油墨黏性值的大小是指使黏性仪两个辊子之间油墨膜分离的力的大小。油墨的黏性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印刷的质量。当油墨黏性过大时容易造成传墨不良、转印性差、拉纸毛、套印性差等故障。若黏性过小,则容易造成传墨量过大、网点增大、油墨乳化、浮脏等故障。
在一定温度下,印刷机速度快时选择油墨的黏性不要太大,反之亦然。另外还要根据印刷顺序选择各色油墨的相对黏性大小。正常的条件下,是不需调整油墨黏性的,如需调整可根据其黏性、稠度情况选择助剂。一般黏性大,稠度合适时可用降黏不降稠的助剂进行调整。若黏性大,稠度也大时可用既降黏又降稠的助剂。
(1)油墨的乳化性
油墨乳化是印刷过程中油墨吸收润湿液的现象,缺点是印品表面图文色相偏淡。众所周知,在胶印印刷的过程,油墨的乳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乳化,是一种液体被分散到另一种与之不相溶液体中的现象,完全不乳化的油墨是没有的,但是绝对不乳化也是不可以的,没有适度的乳化就不能实现胶印良好的油墨转移过程,但油墨过度乳化给印刷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印刷机在停机时,我们可看到墨辊的表面堆积着厚厚一层就如同网状的凹凸不平带毛刺的虚状油墨,这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非常明显的油墨过度乳化现象。那么乳化过度的油墨会给印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油墨过度乳化会造成印品表面图文色相偏淡,颜色不鲜艳,印品无光泽,网点发虚变形严重,网点带毛刺,周围不光洁,印迹发虚,干燥缓慢,印品背面粘脏,塌印严重,造成大批印品墨色深浅浓淡前后不一致、带脏、花版、瞎版、文字笔画不秀丽、印版不上墨等。
(2)油墨的溶解性
不同的油墨采用了不同的树脂,不同的溶剂对不同树脂的溶解性也不同,所以不同的油墨应使用不同的溶剂。油墨的耐化学性较强,在酸、碱等物质的作用下,颜色和油墨的性质不易发生变化。油墨的耐化学性是由颜料和连结料的种类及性能决定的,并与颜料和连结料结合的状态有关,也与油墨的稳定性有关。油墨的溶解性难易关系到印刷过程中的印版、橡皮布清洗工艺,对油墨环保性要求的提高,希望印刷油墨能够采用非挥发性溶剂清洗,减少洗车过程对生产环境的污染和对人员的伤害。
(1)油墨颜色
颜色的印象是个人的体验,颜色的感觉是由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油墨颜色是指油墨表面对入射白光反射(透射)和吸收的能力。油墨表面对入射的白光中红、绿、蓝三原色光进行了选择性的、不同比例的反射(透射)和吸收,便产生了不同的油墨颜色。
油墨的颜色用不同的色相名称来表示。在实际工作中,油墨的颜色通常用刮样鉴定,也可以使用反射密度计测定。
油墨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所用颜料的颜色,但也受到连结料的颜色及其性能的影响,并与填充料的用量有关。此外,油墨的颜色还与油墨的配方及油墨的制造工艺等因素有关。
油墨在承印材料的表面干燥后,墨膜所表现的颜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5种因素。
①光源的色温和照射光强度
同一种颜色的印刷品在不同色温或不同强度的光源下,由于入射光本身的光谱成分或照度不同,经印刷品反射所表现的颜色也就不同。
②承印物的表面性质
对油墨颜色的影响主要是承印物的平滑度与颜色。一般来说,油墨在平滑度高的承印物上印刷后反射光线的能力强,所以表现出来的颜色强度高。不同的承印物,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也不同,如果在其表面印刷同一种油墨后,当光线透过油墨的膜层照射到承印物上时,其表面对光线进行了不同的吸收和反射,这样使油墨最终在承印物上显示的颜色产生了差异。
③印刷墨层的厚度
同一种颜色的油墨,当印刷过程中用墨量大小发生改变时,在印刷品上就会形成厚度不等的墨膜,对光线的反射率也会有所不同,这时所表现出的颜色就有一定的区别。
④底色油墨
同颜色的油墨进行叠印时,表层油墨的颜色一定会受到底色油墨颜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在油墨的透明度较高时特别明显。
⑤油墨的干燥程度
印刷品上墨膜干燥的程度不同,对入射光线吸收、反射或透射的比例也不同,因而墨膜所表现出的颜色也就不同。例如,印刷品在湿态、固着状态和干燥状态下所显示的颜色各有所异。
印刷品色相的准确程度和鲜艳程度都是由油墨的颜色所决定的。所以,油墨的颜色关系到印刷复制品的颜色和色调层次是否符合原稿的要求,是否能够达到质量标准。
(2)油墨的光泽度
油墨的光泽度是油墨印样在特定光源、一定角度照射下,正反射的光量与标准板正反射光量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印刷品的光亮程度给人以直接感观印象。一般来说,光泽度感觉越高印刷效果越好。虽然印刷品的光泽度与印刷所用的润湿液、纸张的吸收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由油墨决定的。油墨的这种性质又主要取决于其中的连结料和颜料。油墨中的连结料和颜料要有很好的印刷适性,另外,树脂本身光泽高,这样的油墨印到纸上的图文光泽度才高。光泽好的油墨往往初干会稍慢一点。在单色机上套印时光泽度好的油墨一定要控制好套印时间,否则容易出现油墨晶化的现象。
(3)油墨着色力
如前所述,着色力是指着色的能力。在这里,着色力是指油墨颜色的强度,或称油墨的色浓度。着色力表明了油墨显示颜色能力的强弱,通常用白墨对油墨进行冲淡的方法来测定,所以又称作冲淡强度或冲淡浓度。着色力强的油墨被白墨冲淡后仍能表现出一定的颜色。着色力用油墨被冲淡到一定程度后所用的白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着色力取决于油墨中颜料对光线吸收与反射的能力、在油墨中应用的比例以及在连结料中的分散程度。一般地,颜料表现颜色的能力强以及在油墨中应用的比例大,分散度好,那么油墨的着色力就强。
(4)油墨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油墨对入射光线产生折射(透射)的程度。印刷中透明度是指油墨均匀涂布成薄膜状时,能使承印物的底色显现的程度。油墨的透明度低,不能使底色完全显现时,便会一定程度地将底色遮盖,所以油墨的这种性能又称为遮盖力或不透明度。油墨的透明度与遮盖力成反比。
透明度取决于油墨中颜料与连结料折射率的差值,并与颜料的分散度有关。颜料与连结料的折射率差值越小,在连结料中的分散度就越好,则油墨的透明度就越高。
印刷对油墨透明度要求是不一致的,一般专色实地遮盖力要强,而网线套色要求透明度高,否则将影响三原色油墨叠印后的减色效果及色彩的表现。
(1)油墨的干燥性
胶印油墨在纸上的干燥过程就是油墨从流动性较大的非极性胶状体变成固态的过程。一般衡量胶印油墨有两个指标:
①油墨固着。油墨固着是指油墨从自然流动状态变成半固态。也就是说印品叠加到一定的厚度时不粘脏,印刷工艺中称为初干。油墨的初干是由设计中所选用的树脂结构所决定的。初干时间很短,但未完全干燥。
②油墨干燥。印刷工艺中称为彻干,干燥时间较长,一般大于8小时。油墨的彻干是由干燥剂的种类和用量来决定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调整的。
目前胶印油墨都是树脂型,固着速度较快。从理论上讲,初干越快越好,但初干过快会影响印刷品的光泽。胶印机操作者希望油墨印在纸上很快就干燥,而在墨斗里不干,这是不可能的。一般地,80%左右的油墨结膜干燥时间为16~30小时。如结膜干燥时间太短,容易造成在机器上结皮后抱辊。一般印刷铜版纸或长版活,可以选择结膜干燥时间较长的油墨。而对于高级铜版纸、卡纸或短版活,则可选取彻干较快的油墨。
(2)油墨的拉丝性
油墨的拉丝性通常用墨刀挑起油墨,观察其拉丝的长短。拉丝较长,说明油墨质量较好,反之则差。在正常印刷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还可判断油墨的乳化程度。
(3)触变性
所谓触变性是指油墨在外力和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下,油墨变稀或变稠,流动性改变的一种现象。
油墨触变性是印刷材料适性之一,它对印刷产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对印刷工艺来说,稳定的产品印刷质量要求油墨应保持适度而又稳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油墨本身固有因素和印刷条件的限制,印刷过程中的油墨不可避免会出现“触变”现象,影响到印品质量的稳定。所以,正确认识油墨的触变性,从工艺、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克服和弥补,减少油墨印刷中触变的程度,才能更好地保证产品的印刷质量。
在生产工艺实践中,黏稠油墨都具有一定的触变性,其主要表现为油墨一经搅动、摩擦后即变得稀薄,流动性增大;而把它静放一段时间后,油墨又会恢复到原来比较稠的状态。如黏度较大的油墨,在外力的搅动下,其凝固状态遭到破坏,就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静止状态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其凝固状态渐渐增强。所以,当停机一段时间后重新开机时,墨斗中油墨的正常流动受限,甚至出现油墨不能传递转移现象。另外,油墨在印刷机墨斗和胶辊上经过转动摩擦,给予油墨外力作用,于是流动性、延展性也随之增强,直至转移到印张上后,由于外力消失,其流动性、延展性减弱,随之由稀变稠,从而迅速干燥,保证印刷墨色的清晰度。
(1)细度。按检验方法将油墨稀释后,以刮板细度仪测定其颗粒研细程度及分散状况,以微米表示。
(2)黏度。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油墨的黏度。
(3)流动度。以一定体积的油墨样品在规定压力下,经一定时间所扩展成圆柱体直径的大小(毫米)来表示油墨流动度。
(4)颜色。将试样与标样以并列刮样的方法对比,检视试样颜色是否符合标样。
(5)着色力。以定量标准白墨将试样和标样分别冲淡后,对比冲淡后油墨的浓度,以质量分数表示。
(6)黏性及增值。用油墨黏性仪测试油墨薄层分离或被扯开的阻力的大小,以数字表示油墨黏性。延长油墨黏性的测定时间,观察油墨黏性值的变化情况,以数字表示油墨黏性增值。
(7)稳定性。对油墨进行一定时间的冷冻和加热试验,观察油墨是否有胶化情况或反粗现象。
(8)飞墨。油墨飞墨是观察油墨在印刷时,油墨脱离墨辊的离散情况,测定油墨飞墨是利用测定黏性时,观察油墨表横梁上白纸的粘墨情况。
(9)光泽。油墨光泽的测定是采用光电计进行的,在一定光源的照射下,试样与标准面反射光亮度之比,用来表达油墨的光亮度(以标准面的反射光亮度为100%)。
(10)干性。在加入定量白燥油的油墨刮样上,不使覆在刮样上面的硫酸纸粘色所需时间即为油墨之干燥时间,以小时表示,试验是在标样与试样对比条件下进行的。
(11)耐乙醇、酸、碱、水性:经干燥的油墨刮样,分别浸泡于规定浓度的酸、碱、醇及水中,经一定时间后取出刮样,根据刮样变化情况评级,并以之表示油墨耐酸、碱、醇及水的性能(浸泡法)。经干燥的油墨与规定浓度的酸、碱、醇及水溶液浸透的滤纸接触,在一定压力、一定时间后,根据油墨刮样变化的情况及渗透染色滤纸张数评级,并以之表示油墨耐酸、碱、醇及水的性能(滤纸渗浸法)。
(12)渗色性。将油墨置于滤纸上经一定时间后,观察滤纸吸收油墨渗出的油圈上是否带色,以检视油墨渗色情况。
(1)油墨颜色。将试样与刮样并列的方法对比,检视试样颜色是否符合标样。
(2)油墨着色力。以定量标准白墨将试样和标样分别冲淡,对比冲淡后油墨的浓度,以百分数表示。
(3)油墨光泽。油墨光泽的测定采用光电计进行,在规定光源的照射下,用试样与标准面反射光量度的比来表达试样油墨的光量度(以标准面的反射光量度为100%)。
(4)油墨黏性。用油墨黏性仪测试油墨薄层分离或被扯开的阻力的大小,以数字表示。
(5)油墨飞墨。飞墨是观察油墨在印刷时,油墨脱离墨辊的离散情况。测定油墨飞墨是利用测定黏性时,观察油墨表横梁上白纸的粘墨情况。
(6)油墨固着速度。油墨在纸张上初期干燥时间(可套印第二色之干燥程度),称之为该墨固着速度,单位为min。
(1)油墨颜色。采用调墨刀、刮片、玻璃板、刮样纸和玻璃纸。
(2)油墨着色力。采用调墨刀、刮片、刮样纸、标准白墨、标准黑墨、圆玻璃片和分析天平。
(3)油墨光泽。采用光电反光计。
(4)油墨黏性。采用油墨黏性仪、秒表。
(5)油墨飞墨。采用油墨黏性仪、秒表。
(6)油墨固着速度。采用印刷适性仪、调墨刀、胶水和裁纸刀。
示例: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油墨检验报告(黑色油墨),见表1-3。
表1-3 黑色油墨检验报告(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