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平版印刷常涉及的网点有调频网点(FM点)、调幅网点(AM点)及混合网点。
调频网点是利用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的配合下形成的。网点在空间的分布没有规律,即随机分布(图2-1)。每个网点的面积保持不变,依靠改变网点密集的程度,也就是改变网点在空间分布的频率,使原稿上图像的明暗层次在印刷品上得到再现。
(1)调频网点的主要优点
· 由于调频网点是无规则排列,因此,从理论上彻底消除了龟纹现象(调频加网没有网角的概念)。
· 由于调频加网不靠网点大小变化调节油墨量,因此可以使用很少几个,甚至一个激光光点来构成网点,网点可以做得很小,使印刷品比较精细。
· 调频网点在印刷中很少发生增大突变。
· 容易实现高保真印刷,由于不受印刷网角的限制,可以采用多于四色的印刷,加大颜色复制范围。
尽管调频加网有以上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而且有些缺点还是目前印刷条件所难以克服的,限制了调频加网的使用。
(2)调频网点的缺点
· 网点丢失严重。由于加网网点小,几乎达到了制版和印刷的极限,所以印刷过程中很容易丢失网点,造成图像层次损失。
· 对印刷条件要求苛刻。由于网点小,对印刷机的精度要求高,水墨平衡的条件不易掌握。
· 印刷质量控制难度加大。由于调频加网是一种新的加网方法,需要比传统网点更细致的工艺控制和检测。
· 在高光部分和25%左右的阶调处网点具有颗粒感。
调幅网点是根据印刷材料与原稿状况来确定的。通常,加网线数在80~120 l/cm的调幅网点可称为精细网点。调幅网点是通过网点发生器用激光来进行电子加网形成的网点(图2-2)。目前,由于受操作人员能力、工艺条件的限制,胶印制版仍大量使用调幅网点。
图2-1 调频网点
图2-2 调幅网点
(1)调幅网点的优点
· 网点大小比较容易控制。
· 可根据原稿的内容确定网点形状种类。
· 根据原稿的内容可定加网角度。
· 印刷适应性强。
(2)调幅网点的缺点
· 如果网点角度控制不当,容易产生龟纹。
· 印刷色数受到限制,一般最多不超过四色。
(1)加网
调幅网点油墨叠印角度小于30°时,会产生可察觉的龟纹图案,这个特点限制了在任何区域的加网颜色数目不能超过四种。所以,调幅加网只能局限于用C M Y K四色再现色彩。调频网点不存在角度,不会产生龟纹。所以,使用调频网点可叠印任意数目的颜色,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
(2)叠印率
调频网点与调幅网点相比能够转移更多的油墨,使印刷的图像干净、漂亮,适合动态范围大的高质量彩色印刷。
(3)网点增大
理论上,调频加网的细小网点和中间调网点增大情况比较严重。但在制版时由于调频网点具有较好的网点增大补偿曲线,如果在印刷准备中正确使用了补偿,就不需要做印刷机调整。假如增加了油墨密度,能得到较大的色调范围,但不会产生网点增大。
(4)油墨消耗
同一印刷品调频网点油墨消耗较少。
(5)油墨密度
调幅网点可能印刷C、M、Y、K的密度分别为1.30、1.35、1.00和1.80。而调频网点可能印刷出的密度分别接近1.60、1.65、1.25和2.20,而且能保持图像锐度和对比度。
由于可以在RIP加网过程中对图像数据进行修改,使CTP印版得到所需的阶调值,所以CTP在成像方面有常规制版所不能达到的灵活性。
不同的RIP软件有不同的线性化和校正方法,为了得到用于控制稳定性的基本参考数据,应该独立完成图像转移到印版上的线性化操作,然后借助特性曲线获得所需印版上的阶调值。所以,使用CTP设备时进行校准是非常必要的。校准可以保证CTP版材上的网点正确还原。无论热敏、光敏还是喷墨版CTP设备,接收的信息都是前端数据,这些数据要准确地传递到版材上,工艺参数曝光量、显影时间、温度和药水补充量,都直接影响到输出版材的网点质量。输出设备的线性化数据,一般都是通过测量并反馈到流程软件中对CTP设备进行校准。
对于正式印刷,通过对测控条上每个阶调的外观网点面积进行测量,可以确定实际的阶调转移特性(使用线性化成像印版)。这样,可以建立达到参考条件阶调转移印刷所必需的校正曲线。具体步骤如下:
(1)绘制数据定义参考条件所需曲线。
(2)绘制线性化成像印版上偏离印刷测试到的实际数据曲线。
(3)确定印版校正曲线。
把起始点选择在所需曲线与垂直栅格线的相交处,从此点开始,沿与横轴平行的方向移动直到与实际曲线相交,然后沿纵轴方向移动,直到与标准线(结角线)相交,再从与对角线相交的点开始,水平移动直到与开始的垂直栅格线相交。这样,得到校正曲线上的一个点,在其他阶调范围处重复这一步骤,得到多个点,再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校正曲线。印版成像时,在RIP中使用此曲线上相应的数据,由此可以制作得到印版在印刷时能够达到所需的特性曲线。
在校准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不同的CTP版材时,因为光的灵敏度不一致,CTP需要对激光功率进行调整;使用不同的输出分辨率时,激光功率也需要进行调整。CTP工艺中,显影条件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对于药水补充量要合理控制。对显影液浓度的检查,可以通过CTP印版的着墨区和非着墨区的反射密度或检查数字式测控条,来判断显影液自动或手动补充的稳定性。
软打样是将数字页面直接通过显示器输出显示,仿真地模拟出印刷输出效果的打样方式。它是相对数字硬拷贝打样而言,软打样也称为数字预打样,或屏幕打样,具有“看得见、摸不着”的特点。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无纸打样或虚拟打样。
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色彩复制,许多印刷企业越来越注重并实施了全流程的色彩管理,系统对图像从扫描分色、显示、输出到印刷的整个流程进行数据化控制。数码打样对印前和印后工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衔接作用,提高了成功率。而数字预打样是屏幕上的预显效果,灵活方便,对纸张打样也是一个补充,在可预见性、可重复性以及时效性上有一定的改善。
软打样能够得以成功应用,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色彩管理技术,二是显示器技术。色彩管理技术的成熟与完善,让色彩复制变得简单容易,对整个数字化工作流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高品质显示器的出现,则让数字预打样拥有了可靠的、稳定的呈现数字页面的载体。
(1)色彩管理技术
色彩管理系统的结构就是以操作系统为中心,用与设备无关的CIE Lab或XYZ作为中央属性连接空间,在目标设备ICC特征文件和源设备ICC特征文件之间进行色空间的映射转化。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色彩信息的获取和色空间转换两个方面。色彩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所涉及的色彩信息都是与设备相关的,会因设备的不同而变化。色空间的转换就是两个不同的色空间之间的映射,如不同的RGB之间、RGB与CMYK之间等,将与设备相关的两个色彩空间相连接的是中央属性连接空间,用PCS表示,一般采取与设备无关的色空间表示:CIE Lab或XYZ。
色彩管理系统将色彩管理、控制技术和相应的软硬件成熟地结合起来,大大简化了彩色复制的难度,让技术不高或经验不足的使用者更容易、更准确、更迅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色彩匹配。对数字预打样而言,还需涉及显示器的硬件条件和状态设置。
(2)显示器硬件条件
彩色显示技术有许多种,在出版及印刷领域中通常采用CRT(阴极射线管)型和LCD(液晶体)型。LCD(液晶体)显色衰减性相对要慢些,这些年随着技术的长足发展,在各项硬件指标以及其他物理指标上已明显优于CRT显示器,逐步成为数字预打样采用的主流显示器。我们仅对LCD显示器个性性能做一些分析,主要涉及显示器的稳定性、色域、对比度、分辨率、屏幕显示的均匀性和可视角度等。
①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显示器从开启到稳定显示所需要的一段预热时间。做数字预打样时,一定要遵循显示器生产厂商的预热规范,只有稳定下来的显示效果做颜色评价才有意义。
②色域。设备能够再现的颜色光谱范围称为设备的色域,显示器的色域就是它能够显示颜色空间的大小。在工业上通常用颜色标准来规范显示器的色域,AdobeRGB1998具有较为宽广的色域,基本包括了当前所有的印刷颜色。
③对比度。对比度是指显示器能够显示的最亮点(白点)和最暗点(黑点)的亮度之比,因此白色越亮、黑色越暗,对比度就越高。在合理的亮度下,对比度越高,其能显示的色彩层次越丰富。目前,高档显示器的对比度一般在350∶1到600∶1之间。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器受环境亮度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进行数字预打样时,最好给显示器加上遮光罩,尽量减少环境光线的影响。
④分辨率。分辨率是显示器分辨和再现细节的能力,也是显示器显示精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LCD的每一个像素都是独立的,像素间距也是固定的,它的最佳分辨率也叫最大分辨率。在该分辨率下,液晶显示器才能显现最佳影像。当屏幕面积发生变化时,分辨率也随之变化。液晶屏幕上的每一个点即是一个像素,都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三个子像素分别做出不同的明暗度控制,实现画面色彩的变化,中间明暗度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以8bit的模板为例,它能表现出256个(2 8 =256)亮度层次,显示器中的每一个像素都具有256阶的阶调再现能力,与印刷调幅网屏的网点相对应。
⑤屏幕显示均匀性。屏幕显示均匀性指整个屏幕在亮度与颜色上的均匀一致性,即图片颜色在屏幕的不同位置要给人眼带来一致的色彩效果。造成液晶屏幕的不均匀性往往是由显示屏背投光源的光谱辐照度自身的不均匀分布和滤色片的不均匀性等原因引起的。补偿的原理是使屏幕所有位置的伽马值完全一致。这种均匀性的补偿一般是由高档的液晶显示器的硬件微处理器来完成。
⑥可视角度。屏幕显示均匀性涉及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随观察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于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的限制,垂直于屏幕观察或以一定角度观察,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亮度和色度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很难做到全视角(180°)的同等显示。作为数字预打样使用的液晶屏,进行严格的色彩评价时,建议还是要在垂直屏幕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3)显示器状态以及环境条件
要实现准确的颜色显示,还必须对显示器的工作状态、环境条件等进行合理设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显示器颜色影响最明显的是色温,其次是伽马值和亮度。
①色温。色温是标准光源最主要的条件,不同的色温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显示效果,色温越高,画面整体越偏冷色调。显示器色温的选择等同于设定参照白点,相当于印刷品无油墨处纸白的视觉效果。常用的标准色温有D 50 和D 65 光源,D 50 比D 65 要暖一些,也有资料建议使用D 60 光源,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显示效果。
②伽马值。伽马值代表图像输出值与输入值关系的斜线,显示器的伽马值确定了显示器亮度与阶调值之间的关系,一般在1~2.4之间取值。伽马值越大则曲线偏离线性向下弯曲程度越大,亮度值越降低,图像整体偏暗。如果RGB三个基本色通道的伽马值没有匹配,图像会出现偏色现象,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三个基本色通道的伽马值,才能确保画面整体的灰平衡。
③亮度。显示器的出厂默认亮度通常都非常高,需要适当降低。亮度设置不但会影响显示效果,还会影响观察者的舒适度,如果使用校准软件调试,则会给出合适的亮度值。数字预打样需近距离观察,亮度不宜过高,否则容易造成视神经疲劳,影响颜色的评价结果。
④环境与照明。一个很重要又很容易疏忽的一点,就是显示器的放置环境和照明光线,这是非常必要的基本条件。在软打样时,原则上要求显示器放置在中性灰的环境中,而且没有直射光,周边不要放置有高亮度和高彩度的物品,操作人员最好穿颜色为中性色的服装,如黑色或灰色,避免这些物体颜色反射到屏幕上干扰颜色的准确显示。环境照明应该采用规定的标准照明体D 50 或D 65 光源,而且照度控制在屏幕亮度的10%以内。
(4)屏幕校正的方式
要实现软打样,首先需要对显示器屏幕进行校正。屏幕校正是指对屏幕显示状态进行优化调整,并在确保屏幕最佳显示状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软硬件创建其Profi le特性文件。屏幕的校正工作要定期进行,每个月至少2~3次。校正方法通常有两种,软硬件结合和纯软件方法。
①软硬件结合方法。主要靠改变计算机显示卡内的Look up Table来产生希望得到的颜色,使用屏幕色度计以及与之配套的屏幕校正软件将屏幕调整到理想状态,并建立起相应的特性文件。
②纯软件方法。将显示器的色彩设置为32位真彩色,同时关掉所有桌面图案,将显示器的背景色设为中性灰颜色,通过Adobe Gamma实用程序校准显示器的对比度、亮度、灰度系数、色彩平衡和白场,以消除显示器色偏,使显示器的灰色尽可能接近中性灰色,灰度梯级过渡均匀。
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软打样,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使用获SWOP认证的显示器。能够获得SWOP认证的显示器,比较符合SWOP制定的印刷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2)高品质的显示器要配上较好的显卡,能够最大限度显示画面质量。
(3)用支持AdobeRGB1998色域的显示器最为理想。AdobeRGB1998完全覆盖当前的印刷色域,对色彩还原有利。如果仅用支持SRGB色域的显示器,对再现青绿色和亮红色不一定准。
(4)LCD最好使用DVI数字接口。
(5)开机后要给显示器预热。一定要遵循显示器生产厂商发布的预热规范。
(6)保持屏幕显示的稳定性,定期进行校正。为了能经常校正显示器,最好自备一套校色仪器。
(7)为显示屏安装遮光罩,尽量避免干扰光源的产生,周围不要放置高亮度和高彩度的物体,建议操作人员穿中性色的服装,如黑色或灰色。
(8)保持显示器屏幕的整洁与干净。
(9)保持适当的环境照明。合理的环境布置和照明光线是应用软打样的基本条件,要在同一个照明条件下对印刷样张和屏幕软打样进行评价。
软打样技术的优点与缺点见表2-1。
表2-1 软打样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色彩管理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以及高品质显示器的出现,使得准确再现印刷颜色成为现实,“所见即所得”的版式已升华为“所见即所得”的颜色。作为新兴技术,软打样技术将会逐渐融入当前印刷全流程的色彩管理中去,预先浏览的方便性和时效性使其可以作为纸张打样的一种补充。
但是,由于软打样无法脱离屏幕,不能像纸张一样随意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印刷行业的推广使用。随着技术进步,基于显示器的软打样将会经历从辅助到常用的演变,并逐渐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和数码打样一起,成为印刷数字时代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