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册编写说明

1. 编写意义与物种收录标准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现实意义。2021年9月,由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农业农村部共同制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最新版本的名录对旧名录进行了调整,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国境内的重要野生植物资源。随着该版名录的颁布,各省区市也紧锣密鼓地开展针对本地重要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的修订与调整工作。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更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旨在对中国的高等植物濒危现状开展全面评估,从而更好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举措为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实时的依据。

《保护植物册》主要收录中国北方地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分布于北方的极危等级及以上的物种。收录物种共计209种(含亚种、变种和天然杂种),隶属62科10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名录Ⅰ级保护植物9种,Ⅱ级保护植物180种,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等级及以上物种27种。收录的物种中野外灭绝种2个,极危物种26个,濒危物种36个,易危物种62个,近危物种23个,无危物种39个,数据缺乏3种。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指有重要保护意义和价值的物种,所以部分非濒危物种也涵盖其中。

2. 数据和资料来源

(1)主要参考书目。

除丛书的参考文献外,本册特别参考了《中国淡水藻志》(第9卷)、《中国苔藓志》(第5卷、第8卷)、《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3)、《中国濒危保护植物彩色图鉴》,还参考了大量北方地区各版本的地方植物志以及新出版、发布的其他地方性资料和详细名录,如《青海植物名录》《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和有关的文章。

(2)主要参考网络数据库。

除参考丛书数据库外,本册的编写还重点参考了全球植物(Global Plants)(https://plants.jstor.org/)、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https://www.plantplus.cn/bhzw/)、中国迁地保护植物大数据平台(https://espc.cubg.cn)、联盟图片(https://image.cubg.cn)、中国自然标本馆(https://www.cfh.ac.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https://www.iucnredlist.org)等。

(3)其他资料。

除查阅与收录物种相关的期刊文献外,对涉及的且研究更深入和成熟的类群还参考了相关的专著,如 Peonies of the world taxonomy and phytogeography (2010)、 A Monograph of Paris (Melanthiaceae) Morphology, Biology, Systematics and Taxonomy (2021)、《中国牡丹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卷一)》(2023)、《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2023)等。

3. 植物名称及分类处理

本书中植物物种学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和 Flora of China 确定,并参照《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和最新的与具体物种分类相关的文献对植物名称进行核实与更新。对有不同分类处理的物种,词条“备注”中将予以说明,如POWO将宽叶重楼与狭叶重楼这两个变种名称处理为异名,对应正名均为 Paris lancifolia ,而《中国植物志》、 Flora of China 和《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均将变种名视作接受名。本书中收录的物种若有重要别名,则列在粗体中文名后,以不加粗的字体与之区分。

4. 保护级别

按照国家保护级别、地方保护级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的IUCN评价等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依序对物种的保护级别进行标注。其中,地方保护名录涉及的物种若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资料中均有收录,则在地名后的括号内标明年份;若名录明确了保护级别则标明具体的保护等级,若没有写明保护等级则简写为“某地重点”。IUCN评价等级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CITES的评级标准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13年和2023年的两个版本为准,并在等级后的括号内注明年份。

5. 地理分布信息

本书中各物种的地理分布信息包含标本记录和植物志记载地理分布两部分。其中,物种的标本记录分布为目前可检索到的采集于北方有确切地理信息的记录,体现省级、地级、县级分布情况;省级地名用粗体表示,地级和县级不加粗,括号内为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地理分布自东向西按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河北、天津、北京、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先后次序进行排序,其中的市、县(区)按地名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列。此外,一些物种的标本分布信息中仅有分布山系名称、地域信息或保护区名称,对此采取如实记录的方式列于括号内,以便读者核查实际采集记录的名称。

6. 记载内容

每种植物的记载内容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版。文字介绍包括中文名(别名)、学名(异名)、科属、保护级别、主管部门、识别特征、物候期、生境、地理分布、应用价值、保护理由和濒危原因等关键信息,其他要另行说明的写于备注词条中。

图版分地理分布图和识别特征图。标本记录的地点按照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在地理分布图上进行标注。具体标注方式:县(区)、市分别用红色、黄色的不同大小的点进行标注,其中,县级为小点,省份以蓝色块整体填充;精确到县的仅标注县。识别特征图为物种生境及形态鉴别特征的照片,辅以简明扼要的图注进行说明。因保护植物的一些种类十分罕见,图片搜集受限,故少量物种采用模式标本图作为鉴别特征图。所有图片均标注了来源(提供人)。

7. 附录说明

附录汇集了本书所指的中国北方各省区市不同时期正式颁布的地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内容按照正式文件颁布时物种名称、保护级别、主管部门及备注等核心信息的原样进行记录,略去科名等分类学信息。鉴于植物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编写时以最新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采用的名称为标准对名录中物种的学名、中文名进行了校核,并对需修正的增加一列修订说明:对未检索到的物种,加注“无记录”;对物种学名有变化或错误的,均进行了说明与更正,以便于读者查阅。附录中的学名只保留属名和种加词,不标注定名人。附录的详细内容将以二维码中电子文件的形式收录于本书附录页。

8. 编写分工及致谢

《保护植物册》由崔娇鹏与王涛共同主持编写。感谢为本书出版提供照片的所有提供人,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本书顺利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归化植物研究”(项目批准号31872645)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nSIM8iuKVrOHJKekuq+L7kKVN9PDcWKjlzQOCQPv1NJ2s06XGLMyFoUvde3W3Z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