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科 Taxaceae 红豆杉属 Taxus
保护级别 国家Ⅰ级;IUCN濒危;CITES附录Ⅱ(2013,2023)。
主管部门 林草部门。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雌雄异株,异花授粉。多年生枝淡褐色或红褐色。叶条形,排成彼此重叠的不规则两列,质地较厚,通常直,上下几等宽或上端微渐窄,先端有刺状尖头,基部两侧对称,上表面光滑,绿色,下表面沿中脉带两侧各有一条淡黄色气孔带,中脉带与气孔带均密生细小角质乳突,乳突常与气孔带同色。球花单生叶腋,种子生于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柱状矩圆形,上下等宽或上部较宽、微扁,成熟时假种皮红色。
物 候 期 花期3—4月,种子9—10月熟。
生 境 生于海拔2500~3000 m的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开阔地带的灌丛中。
地理分布 山西 晋城(阳城); 陕西 。
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多有分布(薛凯 等,2022)。
菲律宾、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越南等。
应用价值 树皮中含有制备抗癌药物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濒危原因 生境破坏、非法采集和过度利用。
西藏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Zucc.
1.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2. 种子生于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柱状矩圆形,成熟时假种皮红色;3、4. 叶条形,排成彼此重叠的不规则两列,球花单生叶腋。
(图1孙启武;图2~4朱鑫鑫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