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科 Taxaceae 红豆杉属 Taxus
保护级别 国家Ⅰ级;IUCN濒危;CITES附录Ⅱ(2013,2023)。
主管部门 林草部门。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树皮红褐色,有浅裂纹。小枝互生,基部有宿存芽鳞,一年生枝绿色,秋后呈淡红褐色,二、三年生枝呈红褐色或黄褐色。冬芽芽鳞背面有纵脊。叶螺旋状着生,呈不规则两列,与小枝约成呈45°角斜展,有短柄,中脉隆起,下面有两条较边带宽两倍的气孔带,中脉带上无角质乳头状突起点。雌雄异株,球花单生叶腋。种子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或坛状的假种皮中,熟时紫褐色,上部具3~4钝脊,顶端有小钝尖头。
物 候 期 花期5—6月,种子9—10月成熟。
生 境 生于海拔500~1200 m针阔混交林中,喜湿冷气候、酸性土地带。
地理分布 黑龙江 哈尔滨(巴彦、尚志、通河、五常、延寿、依兰)、鸡西(鸡东)、牡丹江(东宁、海林、林口、穆棱、宁安)、绥化(绥棱)、伊春(铁力); 吉林 白山(长白、抚松、江源、靖宇、临江)、吉林(丰满)、通化(辉南、集安、柳河、梅河口)、延边(安图、敦化、和龙、珲春、龙井、图们、汪清、延吉); 辽宁 鞍山(岫岩)、本溪(本溪、桓仁)、大连(沙河口)、丹东(凤城、宽甸)、抚顺(清原、新宾); 山东 青岛; 山西 太原(娄烦); 甘肃 天水(吴榜华 等,1995;檀丽萍 等,2006;司磊,2009;李玺,2012;高博,2016;张琳琳,2017;张强 等,2017;刘丹 等,2020;李海燕,2021)。
华东(赣、闽、沪、台)。
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宋佳,2017)。
应用价值 用材树种,心材可提取红色染料;能提取紫杉素,治疗糖尿病;种子可榨油,假种皮味甜可食;亦可作东北及华北地区观赏、绿化树种。
濒危原因 种群极小,自然地域分布范围狭窄(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区域,以及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东部和辽宁东部)(王鑫 等,2012),自然结实率低,易败育,种子生理后熟,幼苗抗逆性差,老龄个体稀少;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坏,人为直接破坏(陈杰,2019)。
东北红豆杉
Taxus cuspidata Siebold & Zucc.
1. 常绿乔木,树皮红褐色,有浅裂纹;2. 球花单生叶腋;3. 叶螺旋状着生,呈不规则两列;4. 种子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或坛状的假种皮中,熟时紫褐色,顶端有小钝尖头。
(图1孙启武;图2~4张淑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