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也正在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大模型技术开始迅速应用于各个行业,并深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得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大幅拓展;多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为越来越多人所知所用,所引发的相关争议也说明了其极具冲击性的影响力。人工智能的背后是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而吴文俊先生正是数学机械化的开创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由此可见他的重要地位。
吴文俊先生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1940届数学系的杰出校友。他和交大的缘分很深,开始得也很早。他的父亲就毕业于南洋公学(交大前身),所以他从小就对交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1936年,吴文俊以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交大,老师点燃了他的数学热情,引领他走上了数学道路。毕业后,上海被日军占领,找工作很难,交大的郑太朴教授专程赶到他的家里,劝他去报考教育部的“中法交换生”,希望他继续深造,最后他成功被录取;他在交大结识的好友赵孟养把自己在交大上海临时大学的助教职位让给了他,自己赋闲在家,还把他介绍给了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他于是得以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吴文俊后来说:“如果没有交大郑太朴教授和大学同学赵孟养的指引和热心推荐,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每每回想起这一切,我就会想到母校,想到我的恩师和我的同学。”
吴文俊先生对我校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庆的时候,他专程回到母校看望了老师,与同学们举行了“科学观与人生观”座谈会;2000年,他回来参加了数学系1940届毕业60周年联谊会;2001年,他又从百忙中回母校作学术报告。吴文俊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可以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情况。”
能拥有吴文俊先生这样的校友,交大感到非常荣幸,多年来也一直以吴文俊为豪,希望同学们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为学界、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从2019年开始实施“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计划,该计划以探索人工智能拔尖博士生培养模式,打造顶级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学生大部分来自985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班等精英班级。我们闵行校区还有以吴文俊命名的文俊路,希望他的精神能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
吴文俊先生身上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的探究精神、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更有一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他曾说:“外国人搞的我就不搞,外国人不搞的我就搞,这是我的基本原则。”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此后,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走出了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开拓的新的数学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科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创新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动力,也是我们曾经最缺少、现在仍需高度重视的一种精神。现在,我国在科研方面虽然取得了许多世界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众多从前不敢想象的创举,但在许多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差距,独创性成果还不够多,需要更多像吴文俊院士一样的国之栋梁。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可以让读者跟随吴文俊先生一生的轨迹,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乃至教育者、研究者的爱国之情,从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推荐大家都读一读。
丁奎岭
202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