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正始”之始

难忘的数学零分

1930年,吴文俊上初中。

他的初中一年级是在铁华中学念的。这是一所私立中学,学费昂贵,但教学质量却糟糕透了。老师像走马灯一样,隔三岔五就要换一批。原来这个学校的校长只想赚钱,应聘的老师试用期一过,校长就找个借口不予聘用。吴文俊现在想来还很义愤填膺,不过,他自己却因一场大病,离开了这所学校。

病愈后,吴文俊插班到民智初级中学上初二,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两年愉快的时光。

1932年1月28日,日军对上海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为了躲避轰炸,吴文俊全家躲到朱家角外祖父家里待了四五个月。重返学校时,已经快期末了,其他课程还好说,数学却跟不上了。听不懂,干脆不听。吴文俊就在下面偷偷看小说,结果到期终考试的时候得了个零分,这个零分让他终生难忘。

民智中学为这些躲轰炸落下功课的学生们安排了暑期补习班。不料,补数学课的老师,却让吴文俊感受到了几何的魅力:

暑假补课时,这位几何老师很严格,教法也不一般。除了补讲落下的课程内容外,他还经常要叫我“吊黑板”,就是他出题目,要你到黑板前面去,让你在上面证明。我当然会有许多错误,老师就指出来到底错在什么地方、错误的原因在哪里等等,一点一点地指正。这种教法与通常的“我讲你听”的教法效果当然大不一样,有些像现在带研究生的做法。这样一来,我对几何上的认识、思考和方法就学到家了。

这位老师可以说是吴文俊的数学启蒙老师。

现在看来,初二的数学零分也许使他“因祸得福”:“零分”要补课,补课被“吊黑板”,而正是这“吊黑板”,“吊”出了吴文俊与几何的不解之缘。

正始中学

1933年秋,吴文俊上高中,上的是正始中学。或许是应了这所中学的校名,吴文俊对数学的兴趣,从正始中学“正式开始”。

正始中学是杜月笙(1888—1951)出钱办的。杜月笙很有钱,因此学校的学费比较低,每学期只要5块大洋,比一般的市立或省立的学校还要低些。正始中学的校长是国民党元老陈群(1890—1945)。抗战时期陈群在汪伪政府里当了个官,成了汉奸,不过说到办学校,陈群还是很认真的,办得很出色。正始中学课程设置比较正规,聘任的老师大都学有所长,一些重要科目的教师是专门从交通大学聘请来的。

吴文俊后来回忆道:

如果说初中我大都凭兴趣,基本上是什么都喜欢也没什么是特别喜欢的,那么高中三年是我真正开始学业的三年,特别是数学和英文。

正始中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对学生很宽松。不论哪门课程,考试时,学生只要能在试卷上答上一二,偶尔甚至什么都没写出来,也会给60分,算及格,这大概是现在的孩子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学生们过得都很高兴。也就是说,学校配备最好的教师,给最宽松的环境,剩下的能不能学得好,就全在学生自己了。

吴文俊在正始中学又遇到了一位在数学上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这位老师教学十分认真,却不大受学生欢迎,因为大家很难听懂他的福建口音。这位老师发现了吴文俊的数学潜能,就把吴文俊抓住了,额外给吴文俊加课,找很多奇奇怪怪的题给吴文俊做。这些“怪题”是这位老师多年积累下来的,他还教给了吴文俊很多解题“花招”。

吴文俊很是得意:

当然我学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规定的范围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几何的难题我做起来很熟练的了,题目一拿来,我看两眼就知道怎么做。我中学的时候,几何的底子打得特别好,几何本领大得很。

高中时期的吴文俊兴趣广泛,喜欢看话剧、读话剧剧本、看小说,特别是看了很多大仲马的英文版小说。

相较于数学,吴文俊更喜欢物理:

我希望能学物理,最想到清华大学去念物理,或者到交通大学念物理也好,反正我兴趣在物理。不过我的兴趣偏重于理论方面,比如力学,对操作性强的比如电学则不大有兴趣。我做过大量的力学习题,力学迷人之处在于,从几条简明易懂的定律出发,推导出那么丰富的内容,实在是美妙,妙不可言。很多年以后我写了一本小册子《力学在几何中的一些应用》,据说还挺有影响的。

吴文俊《力学在几何中的一些应用》

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永川教授的一段回忆,讲述了吴文俊这本“小册子”的重要意义:

吴先生在大学里成绩很好,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有独到的见解,他用力学方法证明了Pascal定理。赵孟养为了把吴先生的证明送到在浙江大学任教的苏步青先生手里,可是动了一番脑筋。吴先生记得当时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是位女士。赵孟养则是把信寄给了这位系主任并请她转交苏步青。结果苏步青对吴先生的工作印象很深,多次大加赞赏。后来,吴先生写了一本科普读物《力学在几何中的一些应用》。林群先生曾和华罗庚先生谈起这本小册子,没想到华罗庚的评价是:“这本书比十篇文章都好!”

被物理老师送进数学系

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是被他的物理老师唤醒的。

赵贻镜

这位物理老师叫赵贻镜,是陈群从交通大学请来的。赵老师讲课非常出色,吴文俊听得如痴如醉。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物理的兴趣,赵老师还常常布置几道难题作为课外作业。当然,要解这些难题,光靠高中课本里学到的数学是做不出来的。于是,吴文俊开始自学数学,对赵老师每次留的课外难题都不会轻易放过,有股子“不获全胜,誓不罢休”的劲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吴文俊成了班级里的“数理王子”。

吴文俊清楚地记得物理老师对他的夸奖:

高中三年级时,一次物理测试,我得了满分。在教室的过道上,我偶然听到赵老师跟数学老师讲考试的事,数学老师也是交大的,说着说着就提到了我,“这次考试,其中有两道题非常难,有个学生吴文俊做出来了,还是满分,说明他的数学基础已经非常扎实了,这个学生在数学上的潜能无穷。”我听到老师的评价,非常高兴,因为平时教师是从不轻易表扬我们的。

从初二时的数学零分,到高三的物理满分,少年吴文俊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跨越,但没想到,这次跨越,让他跨进了交通大学数学系。

为了鼓励学生们发奋学习、选拔优才,正始中学设有奖学金,对考上国立大学和日本大学的学生给予资助。吴文俊对物理有兴趣,很想去念物理系。可是教物理的赵老师跟校长说,吴文俊的物理考得特别好,是因为他数学基础好,非常深奥的难题他也能够做出来。就这样,校长指定吴文俊报考交通大学数学系。

正始中学出的奖学金是100块大洋,这笔钱在那个时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交通大学的学费是三十几块大洋,当时吴文俊的父亲是拿不出来的。

吴文俊对此似乎“耿耿于怀”:

让你报考数学系是指定的,不考数学系就没有这笔钱,我就只能考数学系了。所以说决定我命运念数学的是物理老师,他说的一句话把我送到了数学系。

但是,中国数学却要感谢这位教物理的赵贻镜老师! FZyq/4gLisndTftWx1/rC2zlIZM1Jgro5Jf+5TPery9avWDPGdZR+PgIeFc6F3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