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本研究借鉴民俗学领域典型的民族志方法,综合设计学的分析手段,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参与观察法、个体访谈和问卷调查设计研究框架(见图1-1)。研究初始不提出假设;结论的得出通过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参与,历时较长,研究集中于个案,调研人员带着问题获取一手资料,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包括现场感性认识的文字资料,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进行资料分析。具体而言,采用以下步骤:

1. 文献调查

广泛调研泥咕咕的书籍和文章,总结泥咕咕的起源、制作工艺和种类,并通过调研史料《尚书》 《浚县志》 《浚县土地志》 等历史文献,对浚县和杨玘屯的地理和历史沿革得出大致的了解。同时,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对提及这些传承人的书籍、文献做集中梳理,总结泥咕咕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并提炼其特点。

2. 实地调查、参与观察、个体访谈

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先后10次前往杨玘屯进行实地调研,共走访45户制作泥咕咕的农户,观察并记录泥咕咕的制作,集中跟踪记录其中三户家庭的日常生活与泥咕咕的实际制作情况。此外,还对包括上述45户在内的共50户在正月古庙会摆摊的农户进行访谈,当地居民接受了采访,整理泥咕咕的造型特点和它在民俗节令中扮演的角色特点。

3. 样本收集

在调查过程中,共收集泥咕咕实物198个,并以照片、录像方式收录村民收藏的泥咕咕数量412个,从书籍文献等资料中采集泥咕咕样本1 769个。围绕上述共计2 379个泥咕咕样本进行造型特征和艺术特质的考察分析。

4. 整理分析生活方式、手工艺品和泥咕咕的关系

在前述步骤的基础上,整理并明确杨玘屯泥土的分布状况和当地人与泥土有关的生活方式,进而分析土壤分布与手工艺种类分布的特点,并考察这些手工艺与泥咕咕之间的关系。

5. 问卷调查

2018年2月至3月,走访调查居住在杨玘屯和在浚县庙会赶会的村镇居民,有一直在坚持做泥咕咕的人,有曾经做过泥咕咕的人,还包括去古庙会摆摊售卖泥咕咕的人,问卷对象覆盖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年龄段。

6. 建立资料整理编码体系

基于以上所有步骤,建立资料整理编码体系,转译口述信息,将体验观察收集的资料转化为设计文化学语言,描述杨玘屯的泥咕咕制作技艺、传承人生活方式和泥土文化特性,明确该地区的地域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针对传承人困境和原材料保护利用,探讨未来的保护方向。

根据2016年2月至今的实地调查,目前实际生产泥咕咕的有76户。其中,有50户家庭会在正月古庙会摆摊,26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级别的代表性传承人(见表1-7、表1-8)。

表1-7 在正月古庙会摆摊的手艺人姓名和出生年份

表1-8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姓名和出生年份

表1-7列出的50户家庭在秋收后的农闲期集中制作泥咕咕,于正月古庙会时出售。表1-8列出的26户家庭常年制作和销售泥咕咕,正月古庙会期间,这26户农户会在浚县县城专设的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销会上摆摊销售。两种类型的泥咕咕在造型、题材、大小和价格上都有差异。

图1-1 研究框架 Uhxemr2ca8tC2N2VUVLUbe7tnEDYFcnzBSPYS30m4KIH0CtxAvwlw3z4fcvhGO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