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兴未艾,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一百多年前“民俗学”概念的兴起,到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越来越多的维度有了更为细致的理念探究和精神追求,这说明我们的文化瑰宝如银河繁星般璀璨,我们的发掘、保护、研究任重道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提出“泥咕咕”的研究,为何是泥咕咕呢?
泥咕咕是河南一种民间泥玩具的总称,是浚县杨玘屯村乡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品,对着泥玩具上的小孔吹气它会发出“咕咕”的声音,而当地对斑鸠等鸟类俗称“咕咕”,暗合了泥咕咕最常见的斑鸠和小燕造型。当地人以务农为生,休耕期每家每户会聚在一起制作泥咕咕,等到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时候带到集市上售卖。
以泥咕咕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其广泛的代表性。泥咕咕在2006年与其他225个项目一同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的研究历程体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整体性保护,再到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转变,在此期间还被纳入了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对泥咕咕的研究实际上有助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需要具体化,这依赖于对每个项目详尽、精细和深刻的了解——考察其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的原貌,追溯至百年前民俗学兴起之初学术界对其的认知与诠释,剖析它现今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媒体报道中的形象、旅游景区的纪念品、民俗节日的标志、社区文化的象征以及乡村历史的活态见证等。通过深入探讨泥咕咕的真实全貌,不仅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方向提供指导,而且能清晰地展现泥咕咕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其他类似的文化遗产提供宝贵的参考。
其次,是其独特性。《“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新增了“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的表述,在相继提出“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后,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工作依托于比个体更为广泛的“群体”。泥咕咕作为一项“活”着的文化遗产,几乎没有比它更适合作为研究对象的例子了。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泥咕咕成为了河南省浚县杨玘屯村独有的手工艺。35年前,村里大约900户家庭中超过90%都在从事泥咕咕的制作,至今仍有70多户家庭坚守着这项技艺。尽管村庄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泥咕咕依然在杨玘屯村延续着,这一点足以证明,通过研究泥咕咕可以窥见黄河流域文化生态的独特风貌。在这项技艺背后,是一群在城市化浪潮中寻找出路的村民及其家庭成员,无论是80多岁的耄耋老者还是仅5岁的稚嫩小童,都能随手捏制出一个泥咕咕。泥咕咕不仅拥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大师,也有许多默默无闻、未被列入任何保护名录的普通村民。它所用的原料——胶泥,全部来源于这片土地;其用途和象征意义也紧密关联着距离村庄仅1公里,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参观的正月古庙会。这些共同构成了泥咕咕作为一个生动、鲜活研究对象的要素,提示我们应当抓住这一“保质期”,尽快深入其中、记录下来,以便从过往的历史中探寻其未来的生存之道。
再次,不可否认的是,笔者的选题也受到了日本“传统工艺品”相关研究的影响。日本的传统工艺品认定制度由经济产业省主导,自1974年颁布《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
以来,该工程已经实施了半个世纪,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举全国之力保护弘扬自身的传统文化,产品创新的成果有目共睹,成功推动了传统工艺产业换代升级。日本的传统工艺品认定条件自颁布以来,除了个别条例有所补充说明外,大体框架未发生变化,一共有5个层面的界定:
(1)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物品;
(2)其制造过程的主要部分采用手工制作;
(3)使用传统技术和方法进行制造;
(4)主要原材料为传统上一直使用的材料;
(5)在特定地区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其制造工作。
笔者的博士课题研究阶段,师从宫崎清教授师门——设计文化计划研究室,受植田宪教授指导。这是日本最早一批开始关注并动身实践传统工艺振兴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研究团队。被誉为日本“造町运动”先驱的宫崎清,作为日本经济产业省传统工艺品审查会委员,参与制定日本传统工艺品振兴相关的政策法令法规。他与植田宪主导的设计实践成功帮助福岛县三岛町、千叶县木更津等地区实现传统工艺的换代升级,这些案例日后又成为台湾社区营造运动的参照标本。受到传统工艺研究方法和地域振兴课题的启发,笔者尝试以日本的经典研究方法和视角来审视、考察国内的传统工艺:
(1)泥咕咕是杨玘屯日常劳作之余的产物,它的制作、用途、流通都和浚县的节令、习俗息息相关;
(2)迄今为止,泥咕咕的大部分环节需要全手工制作完成,这一制作方法已经延续了至少百年的历史;
(3)制作泥咕咕所用的黏土采自村落自有耕地的泥土,百年间从未发生过变化;
(4)全村有70多户家庭直接从事泥咕咕的制作,还有更多家庭从事与之相关的手工艺。
以上文化特质会在接下来的整本书籍中进行详细阐述,泥咕咕的这些特点与日本研究传统工艺品的视角高度契合,对它的调查和解读为对比日本的经验和未来开展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保护的比较研究都能提供有益的参照。
最后一个因素是泥咕咕的研究空白。在我国第一批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泥塑当中,浚县泥咕咕和淮阳泥泥狗具有相近地理属性和相似文化特质,而后者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例如在民俗民艺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汉声》杂志曾编撰出版《淮阳泥泥狗》专刊,
对于它的研究论述也更为普遍。
现代对泥咕咕最早的研究是1999年左汉中撰写的《绝活儿·浚县泥咕咕》一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专文介绍泥咕咕的著作,从民间美术和民间玩具的角度,以田野采风、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泥咕咕的人文生态环境、造型、基本制作工艺和代表性手艺人。该书首次将咕咕泥定义为浚县的代表性工艺,并配有大量当时拍摄的照片,在民间美术尚未受到广泛关注的20世纪90年代,这些彩色照片及制作技艺的详细展示,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当地人对当年制作的泥咕咕几乎没有留存的习惯,为考察泥咕咕制作技艺和造型特点的变化提供了不可复原的参照。
2006年以后,也就是泥咕咕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国内外开始涌现出众多学者进行泥咕咕的研究,例如左汉中著《浚县泥咕咕·王学峰世家》
,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学峰为对象,对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以图文的方式进行呈现。时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倡导抢救性保护的时期,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中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进行调查与整理。该书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系列之一,是第一部较为完备地展现泥咕咕制作文化样态的作品,表达了民间学者对于传承人亟待保护与记录的恳切态度。冯骥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地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此外,2006年至今,陆续有与“泥咕咕”主题相关的论文193篇发表,
有12本泥咕咕相关的书籍出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浚县泥咕咕卷》
,该书首次较为全面地对泥咕咕的图案、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民谣、现状等进行总结整理。
上述著作对泥咕咕的起源、图案、制作技艺、现状等都有整体的体现,但对泥咕咕的传统制作技艺,尤其是原材料的来源、采集和工具、模具的制作,以及与泥咕咕唯一的产地杨玘屯的关系所体现出的地域特质,对泥咕咕作为根植于杨玘屯的活态文化的调研记录和研究却不多。在既往研究中,很少有学者涉及技艺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泥咕咕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展开探究。
相比较而言,日本在传统工艺品的传承方面,尤其重视对于原材料的保全与保护,文化厅每年会发布传统工艺品原材料的调查研究报告,会细致到对某一类传统工艺在制作环节中所需的原材料的资源现状和变化跟踪。可以说,原材料和技艺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根本,有关泥咕咕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尚属空白。
在此背景下,本书以泥咕咕作为研究对象,从传统工艺、民间玩具、民俗节令用品、传统泥塑、杨玘屯传统手工艺、民间美术等诸多身份去解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设计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的视角,其实是以设计文化学的考察方法,走进黄河流域文明下泥咕咕汲取养分的乡土生活,去重现它的传统技艺,追溯它原材料的源头和每条脉络上生活的乡民,探讨他们在创作泥咕咕的生活中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以期获取未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