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孕育了伟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将其提升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营造了浓厚的中华文明传承氛围。例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制定《“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保护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以传统文化研究新成果来增强中华文明的历史信度,生动讲述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历史。“非遗热”“文博热”不断升温,文旅打卡、收集国潮文创成为新风尚,在新时代、新技术的推动下,人们正以更为可触、可及、可感的文化形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更加呼唤有深度、有记忆、有共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乡村振兴。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农村,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与乡村发展血脉相连。 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工艺的高质量传承发展,关系着传统文化产业的培育,而这个文化土壤来自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愿景依托于乡村振兴的逐步实现。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来,伴随经济的腾飞,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截至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近十年间,累计有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大量农民离开了乡村生活,迅速融入城市的生活节奏中,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20.04%,占全国七成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严峻的存续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见证者,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接载体,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 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将其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民风民俗相融合,才能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助力乡村走出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 它们是依据多样材料,采用各种独特手法精心制作的具有创造性的手工艺品,拥有工业化生产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振兴计划强调的基本原则是,深度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与民族传统,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手工艺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该计划的核心目标包括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范围,将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的重点领域,以及全面保障那些以传统手工艺为生命线的村镇的文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热烈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统工艺的传承,这股浪潮愈演愈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工艺远不仅仅是提升生产力的产物,而是根植于共同的生活方式之中,通过当地人对生活的观察、研究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创造和塑造出来的。换言之,基于对地区整体生活方式和文化的重申与重新评价,全面考量制造业的各个维度,并最大化地发扬地方特色,激励当地居民主动维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xon46X7XxDLOhwcSmGtdWzDNHFbHYIsezwPjJeGA+tHe23LzF9s2spW3zkZCwV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