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大地上,泥土不仅是孕育万物的根基,更承载着悠久的文化记忆。本书《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背景,深度探究泥咕咕的传统工艺、文化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结合设计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本书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实物考察等方式,梳理泥咕咕的历史脉络,并展现其在新时代的活力与挑战。

泥咕咕,作为一种起源于河南浚县的民间泥塑,最初是乡村庙会上的儿童玩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俗色彩。它的制作技艺在杨玘屯村世代相传,融入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年,“泥塑——浚县泥咕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手工艺受到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泥咕咕的制作技艺正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希望通过田野调研的全面呈现,揭示泥咕咕不仅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一种植根于乡土、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表达。

泥咕咕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的技艺不仅仅属于个别工匠,而是在今天仍然连接着整个杨玘屯村的文化生态系统。无论是胶泥的选择标准、手工塑形的技艺,还是庙会期间的销售、民间信仰的连接,这门手艺都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本书采用设计文化学的方法,探寻泥咕咕体现的生活文化,强调“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生产、使用、交易、象征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泥咕咕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基于实地调查,我们对泥咕咕的原材料、制作流程、社会流通、市场生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录,并通过历史文献和视觉资料,对泥咕咕的形态演变进行溯源。

本研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成书期间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法国数字时尚联合实验室的支持。本书是在笔者王宁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河南省杨玘屯传统工艺泥咕咕所体现的地域特质——以资源循环型造物传承为目标》(中国河南省楊玘屯における伝統的工芸「泥咕咕」にみられる地域の特質:資源循環型ものづくりの継承を目指して)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重新撰写而成,删去土壤检测实验、传承人作品数据分析、学位审查资料等,更新了2018年至今的调研情况,增加了对今昔变化的解读,使全书更具可读性。博士论文由千叶大学植田宪教授悉心指导。全书由王宁博士总执笔,刘丽娴教授在第三章和第五章的工艺美术理论部分有主要贡献,研究生王刚负责了文稿的翻译初稿、图表绘制以及封面和内页的设计等工作。本书成书之际,恰逢《非遗学原理》出版,笔者有幸拜读冯骥才先生对于“非遗学”的思考与言论,深有同感:“在一个学科的初创时期,学术需要探索、凿空、开拓、讨论;需要不揣浅陋,不惧失败,投砾引珠……”虽然本书尚有许多浅陋与稚嫩之处,但是希望以此“砾石”与广大关心非遗学、投身田野实践的同路人共享,为非遗和传承人的记录、保存提供启发和思考。

愿这片泥土的故事,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笔者
2025年2月 11cJ+9Mfa+SDBMNEcemN/hP84yi+BgIEeZQKjAOuMaJH3LLN+E9dsdopjYd2Pi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