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发热咳嗽此起彼伏,抗菌药何时用?如何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秦晓华

发热咳嗽频发,抗菌药何时用?如何用?本文主要从病原分析、就医指征、检查手段、药物使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原分析

近期,大人小孩发热咳嗽症状普遍,主要由多种病原体引起。流感方面,根据疾控中心第43周的数据,南方流感病例占比55%,北方3.9%,均高于2020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同时,甲型流感H3N2型及偏肺病毒阳性率自8月份后小幅上升,11月中、下旬分别达到3.9%和3.1%。此外,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近期也有流行。

具体地看,1~5岁儿童中,除流感病毒外,鼻病毒较为常见,可引起鼻塞、流涕等症状,部分鼻病毒亚型还可能引起发热、喘息样咳嗽。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儿童中检出率升高,易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喘息样咳嗽,甚至影响睡眠。偏肺病毒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近期60岁以上老年人检出率也呈高发态势,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咳痰和喘息。腺病毒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热、咽痛咽红,在抵抗力下降时也可引起重症肺炎。副流感病毒则主要引起常规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少数可引起喘息、剧烈咳嗽等下呼吸道表现。

支原体方面,自7~8月份开始流行,其发现已有上百年历史,每5~15年会有一个流行高峰。支原体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颗粒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属于较小的原核生物,无细胞壁,因此常规针对细胞壁的抗菌药如头孢菌素、青霉素对其无效。支原体培养困难,诊断依赖核酸技术或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其症状包括高热、持续干咳,肺部听诊啰音不明显,有时甚至在肺部出现肺炎症状时,干、湿啰音也相对较少。此外,支原体还可能引起肺外表现,如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皮疹等。

肺炎链球菌是经典的大叶性肺炎主要病原菌,可引起高热、咳嗽咳痰,痰呈铁锈色,有时合并细菌性中耳炎。肺炎链球菌是鼻咽部正常定植菌,儿童携带率达14.3%,成人也有携带。当抵抗力下降时,可能下行至下呼吸道引起肺炎,甚至通过血液等途径进入中枢系统引起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与流感病毒等病毒常有混合感染,在大叶性肺炎病原检出中占比前1~2位,为15%~20%。与支原体不同,肺炎链球菌感染体征明显,可听到明显湿啰音。

二、就医指征

面对患儿发热咳嗽,家长往往纠结于是否就医。医院候诊时间长,担心交叉感染。应关注以下症状以判断是否就医。

1.发热:前3天是关键期。如发热38~39℃,患儿精神、胃口尚可,可先在家用退热药观察。若能退到正常或37℃维持4~5小时,体温再上升可继续观察。若高热持续40℃,退热药无效,或体温不升小于35℃,需尽快就医。

2.咳嗽:持续咳嗽可听咳嗽深浅。如为倾听嗓子咳嗽,可通过多喝水、民间小妙招如冰糖炖梨等保持呼吸道湿润,观察咳嗽是否缓解。若咳嗽深伴咳痰,严重影响睡眠(如半小时内无法入睡),或伴有大量不易咳出脓痰、痰中带血丝,需就医。

3.其他症状: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于90%或95%以下人已难受、吸气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明显塌陷)、高调犬吠样咳嗽、精神萎靡、持续头痛、关节肌肉剧烈酸痛、皮疹等肺外表现出现时,也需就医。

三、检查手段

就医后,医生可能会考虑以下检查手段以明确病原。

1.血常规及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可动态观察感染情况及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淀粉样蛋白A(SAA)等炎症指标可提示细菌感染可能。

2.抗体检测:针对支原体、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IgM抗体检测,有一定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需结合其他检测手段综合判断。

3.抗原检测:如甲乙流抗原检测,方便居家进行,但检出率较低,假阴性率较高。采样时推荐鼻咽部或口咽部合并采样以提高检出率。

4.核酸检测:整合多种病原的核酸检测面板可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结果准确但耗时较长。部分医院有快速核酸检测试剂盒,可缩短检测时间。

5.呼吸道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针对有痰或考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取呼吸道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并指导用药。

6.胸片及CT:胸片方便快捷,但可能受心脏等遮挡影响判断。CT分辨率更高,可更好地反映肺部细节,但放射性较强。现代CT多为高分辨率CT,放射量相对安全。

四、药物使用

1.抗病毒药:目前针对流感病毒有奥司他韦和马巴洛沙韦两种药物。奥司他韦阻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后的出芽过程,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疗程为5~7天。马巴洛沙韦直接抑制病毒RNA合成,目前中国批准用于12岁以上人群,疗程1剂。两者均对活病毒有抑制作用,使用前后需与流感活疫苗间隔一定时间。

2.抗菌药:

(1)青霉素类: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对肺炎链球菌有强大抗菌活性。需分次给药以发挥应有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速发性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进行青霉素皮试。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可隔一段时间后重新皮试以评估过敏性休克风险。

(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结构相似,也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分一、二、三、四代,各代对抗病原菌不同。需记清使用过的头孢菌素种类以避免交叉过敏。一般需分次给药。部分头孢菌素与钙盐有配伍禁忌,使用时需注意。

(3)大环内酯类:以阿奇霉素为代表,作用于细菌蛋白合成部件,对不典型病原菌有效。目前支原体指南一线推荐药物,但耐药率较高。基于支原体自限性、阿奇霉素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给药方便性等因素,仍被广泛使用。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可饭后服用或延长疗程至5~6天以减轻刺激。

(4)四环素类:阿奇霉素耐药后可选药物,抗菌谱广。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引起四环素牙风险较低,美国儿科协会指南推荐8岁以上儿童使用。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光敏感。

(5)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抗菌谱广,包括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但18岁以下儿童禁用,基于动物研究显示,可能影响关节软骨发育。成人使用需注意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光敏感等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面对病毒、细菌、支原体横行的当下,预防是关键。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睡眠、多到户外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公共场合需戴好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家中定期通风。高危人群如小孩、老年人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

扫描二维码
观看科普视频 1V3vnoMc/ZZ+jCxZMIDIw24YSDH/wgtKEni3o4uoB5JjaHBvLQx0fmSC65ofBW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