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秋冬季节,不少人被呼吸道疾病和致病菌击中,全国各地医院都会出现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本质上属于细菌中的一种独特类型,与普通细菌有所区别。肺炎支原体可以从上呼吸道感染开始,进一步发展到下呼吸道,引起肺炎。医学上常将其归为非典型病原体,与2003年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不同,其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
支原体感染后,病原体既可随呼吸吸入,也可通过呼吸排出。因此,在学校、老年护理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感染后一般有1~3天的潜伏期,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随后才出现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典型表现。早期感染时传染性较强,而在感染约5天后,其传染能力则相对减弱。因此,在症状初期,应尽量自我隔离或佩戴口罩,同时避免接触周围易感人群。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干咳和咽喉部不适。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发热,但该发热症状通常不如大叶性肺炎或流感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若症状加重,则可能出现胸闷、气喘等情况,需警惕病情进展为肺炎。
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易感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其发生重症肺炎的概率较高。此外,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孕妇以及肥胖者均属于高危人群,这些人群更容易感染并进展为重症,因此应重点保护。
检测方面,目前大部分医院均具备快速检测能力,可采集血液或呼吸道样本,通过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抗原抗体检测等手段,明确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还是流感甚至是新冠病毒感染,从而将经验性治疗转为针对性治疗。对于流感患者,建议在起病48小时内尽早使用抗流感药物,以迅速控制病情,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下呼吸道。
在治疗上,对于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患者,积极就诊非常关键。儿童因表达能力较弱,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避免将其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与此同时,合理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感染同样重要。建议出门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均衡的饮食,多喝水、适当补充营养,以及在冬季注意保暖。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还应规范治疗原有疾病,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流感药物,以减少因致病菌感染导致基础疾病急性加重的风险。
总之,合理的生活习惯、及时有效的检测与治疗对预防和控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遵循上述措施,减少感染风险,保持健康。
扫描二维码
观看科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