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回国历程研究,主要研究钱学森1950年回国受阻到1955年成功回国之间的历史。这五年是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归国路的辛酸史,也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的最集中体现。这五年在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钱学森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转折。从目前研究看,不论其回国的过程,还是细节,仍存在很多盲点、疑点以及被误解的地方,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研究的必要,也是我们当下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海外留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虽然自钱学森回国起,有关其回国的报道就不断见诸各大报端,但由于相关档案资料的保密性,人们对这一过程的了解也只是一鳞半爪。关于钱学森回国的研究也呈现肤浅泛化,甚至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教育效果。
本文将用新近解密的多国档案(主要是美国、菲律宾、中国等)全面还原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重构钱学森回国的曲折历程、艰难经历以及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回国的人生轨迹等。因此,对钱学森回国历程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从钱学森回国后,有关钱学森回国的报道和文章从未间断过。最初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内容简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表了相关文章,但基本上是框架式的,或者说是概要式的陈述,最多也只有数千字而已。一些细节描述,例如,钱学森为什么执意回国?行李是怎样被查扣的?钱学森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美国当局又是怎样对钱学森行李进行检查的?美国当局就驱逐钱学森召开的听证会是怎样的?钱学森在听证会上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同美国移民局进行斗争的?美国当局是怎样决定释放钱学森的?钱学森回国与日内瓦会谈以及中美大使级会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涉猎较少,论述寥寥无几。另外,仔细分析一下有关钱学森回国的文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炒剩饭,我抄你的,你抄我的。
虽然近些年就钱学森回国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但对一些细节的描述,很多情况下是想当然或者臆造,甚至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例如,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那封信,所有文章几乎千篇一律地认为:陈叔通收到那封信后直接交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这一论断看似很合理,因为陈叔通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有机会也有条件可以将信交给周总理。但是根据新近解密的档案,我们发现,陈叔通收到信后,是直接转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然后由竺可桢转交另一副院长张稼夫,最后由张稼夫呈送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陈毅再指示外交部争取努力援救钱学森回国。另一个事件更是几乎全国一个声音,那就是在日内瓦会议上,中方代表王炳南拿着钱学森写来的那封信,利用那封信与美国代表约翰逊进行斗争,在“铁证”面前,美方代表无言应对,随后报告国务院,美国政府不得不释放钱学森回国。这种分析看上去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逻辑,一方面这封信的确存在,另一方面,外交部的确授意中方谈判代表以此信与美方交涉。但是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资料显示,这一论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美方签署释放钱学森的正式文件是在1955年8月4日。但是,根据中国外交部档案馆2006年公开的资料以及美国公布《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有关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内容,中国外交部指示王炳南以钱学森那封信与美方交涉以及中方代表切实亮出了钱学森案例,则是在8月8日的中美大使级第四次会谈。为了弄清钱学森回国与中美大使级会谈之间的关系,笔者查阅了很多档案资料,研究发现,研究钱学森回国,应该将其放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争取留学生归国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应放在50年代中美侨民回国所展开的一系列谈判中进行审视,这样才能得出公允的结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澄清不仅纠正了当前社会上的普遍认识,而且折射了钱学森在美国的分量以及美国释放钱学森的一些考量等。
钱学森回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冷战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更是加紧了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一时,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钱学森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遭到了怀疑。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美国对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控制,不允许包括钱学森在内的留学生离开美国,特别是对那些有航天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更是明令禁止出境。美国害怕苏联和中国从钱学森等那里获得美国的航天机密。但是,朝鲜战争也给中国获得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俘虏了一批美国的军事人员,为中美非正式谈判的开启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中国留学生归国谈判和美国军事人员遣返谈判始终是中美日内瓦会谈和大使级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并且这两个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最后经过双方的积极努力和让步,谈判获得重要进展,钱学森也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归国夙愿。因此说,钱学森回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人才短缺,积极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的一个典范。
钱学森回国是一部吸引海外学子归国实现“中国梦”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活教材,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负笈游学赤子情,科学报国中国梦”的博大胸襟。受中美双方资料的限制,特别是美国档案尚未公开,人们在写有关钱学森回国文章的时候,不可能对过程以及细节作深度描述。另外,钱学森是被行动的对象,也就是美国政府采取决策后对其采取控制或者驱逐的命令,但对美国政府决策的过程以及部门之间又是怎样沟通和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钱学森也不得而知。只是在当下,这些档案解密、大白于天下后,人们才能从这些文献的字里行间解读那段难忘的历史,而这些细节恰恰是钱学森情系祖国、顽强斗争的真实写照,折射出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智慧人生。这些资料恰恰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
钱学森回国是对海外学子回国报效的催化剂。钱学森回国的事迹在社会上有相当知晓度,但长期以来,因资料的张冠李戴以及细节的以讹传讹,影响了钱学森爱国举动的可信度和号召力。因此,只有对细节的精心描述和深刻揭示,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动和思想的启迪,就是那些生动而鲜活的细节才切实起到了教育作用。钱学森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其言谈举止的教育作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钱学森回国时对一名菲律宾华侨所说的“你是做好这个蛋糕的基础,我只是蛋糕上的糖衣”,对这名华侨一生影响深远。
钱学森不仅志愿回国,而且动员以及影响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服务。追往抚今,见微知著,正是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学生的回国,使新中国在百废待举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大大提升了战略影响力,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都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的坚决回国有相当大的关系,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针对广大海外怀揣梦想的留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