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达蒙古王集团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实现了“三生”良性循环

夏日
(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呼和浩特 010010)

一、干旱、贫穷、荒漠化是世界性难题

荒漠化是一大世界性难题。荒漠化直接减少了地球表面陆地上的耕地和草场,使能够为人类提供永续不断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资源匮乏,并且造成自然环境恶化。加之,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形成了世界性“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造成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贫困化,也加大了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

根据各种计算,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占陆地面积19%~22%的荒漠半荒漠化土地,约为2900~314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于亚非、拉美和澳洲。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是干燥气候条件下土壤退化的一种类型。根据2005年进行的“千年之交生态体系评价”,10%的干旱地区易发生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土地退化。有专家指出,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35%地方正处于这一退化的进程中。根据评估,每年有1200万公顷土壤因人类活动而沙化,世界1/4的农业用地已严重退化,有些是不可恢复的。

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苏丹萨赫勒(撒哈拉)地区的持续干旱和1968-1973年的饥饿,1000万头大牲畜死亡,而当地居民为寻找食物和水源而进行的大迁徙导致约3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关注荒漠化这一全球现象,荒漠化成了全球性环境和发展问题之一。国际社会开始承认荒漠化是世界很多国家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1977年联合国举行了防治荒漠化问题会议。会议通过了1978年至2000年《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经50个国家批准后于1996年生效。公约开辟了防治荒漠化的新阶段,并且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远未扭转生态继续恶化、土地继续退化的趋势。

贫困既是荒漠化的结果,也是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干旱、贫穷、荒漠化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还有人口增加、资源(主要是耕地和水)减少,进一步加重了恶性循环的程度。根据专家最新分析,干旱地区消除贫困的速度极其缓慢,这不仅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消极影响,还会阻碍已退化土地恢复措施的实施,而且按照目前显示的气候变化趋势,将会有更多新的地区遭受干旱影响,在受影响地区更易发生土地退化。到时候,干旱更频繁,影响程度更大。2012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我们憧憬的未来”中强调指出:“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这是全球范围的问题,仍在严重威胁着所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沙漠、沙地主要分布于东经75~125度、北纬35~50度之间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形成一条东西长达约4590千米、南北宽约690千米的断续弧形沙带,集中分布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根据20世纪90年代全国第二次普查数据,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2%。据测算,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700亿元。进入21世纪,开始进行大规模防沙治沙行动。到目前荒漠化土地比90年代减少0.73%,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0.78%。

内蒙古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除有国家级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外,区内又独立形成沙漠沙地各一个。据1999-2000年监测结果显示,全区沙化土地面积为42.08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35.60%,2014年监测结果显示,沙漠化土地面积40.79万平方千米,比1999年减少1.29万平方千米,减少了1.12个百分点。

更主要的是:沙化土地类型和沙化程度向好变化明显。流动沙漠(丘)减少86.76万公顷,固地沙地增加144.37万公顷,轻度沙化面积增加了67.26万公顷,中度沙化面积增加42.19万公顷,重度沙化面积减少86.81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6.96万公顷。其中,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显著。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487.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1.03%、森林蓄积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与1976年比,面积增加1312.97万公顷,蓄积量增加66544万立方米,覆盖率提升了11.10个百分点。特别是人工林保存面积648万公顷,比1976年增加了8.7倍,草原退化态势趋缓。据2009-2010年草原资源调查显示:全区天然草原面积11.38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3.84%,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9.58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84.15%;比2000年“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草地减少2889.4万亩,草场的产量及覆盖率均有提高。

二、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将改变世界

由于人类的贫穷和无知,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向大自然索取生产生活资料,最后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出现了包括沙漠化在内的荒漠化,最后造成干旱-贫穷-荒漠化(沙漠化)三者的恶性循环。要想切断恶性循环链条,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必须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武装人类的头脑,用科学技术规范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用科学技术解决人们在适应大自然情况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用科学技术改造已经出现的恶性循环和不平衡。

内蒙古在防沙治沙的事业中,从1950年的“保护牧场、禁止开荒”,到乌兰夫副总理1958年在内蒙古召开全国第一次治沙工作会并制定了第一个防沙治沙规划开始,出现了不少治沙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了不少新经验、新模式、新科技、新方法、新品种(植物品种),诸如鄂尔多斯的“三种五小”(种树种草种柠条、小流域治理、小草库伦、小农机具、小经济林、小水利),“禁牧舍饲”(草场禁牧、休牧、轮牧、限牧、牲畜舍饲半舍饲),乌兰察布的“退三还二进一”,还有“圈封转移”(把沙漠沙地封闭起来,把农牧民迁移出去,切断人畜破坏源,依靠自然恢复植被加必要的人工干预),封飞造结合、带网月结合、乔灌草结合、治与用结合,樟子松治沙、梭梭治沙、沙棘治沙、柠条治沙、沙柳治沙、文冠果治沙、沙地桑治沙等,配合国家实施的“六大工种”“退耕还林”等政策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内蒙古最大的贡献是实践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成功和必将产生的试验示范作用。中国战略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和“沙产业草产业之父”钱学森院士,在内蒙古观察、调研、思考,提出了沙产业、草产业的概念、设想和理论。内蒙古人自豪地称:内蒙古是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乃至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孕育、提出、践行、推广之地。

钱学森院士很早就提出:“中国百年必将遇到的‘三个怎么办’的问题。”“常规能源用完怎么办?18亿亩耕地红线突破了怎么办?中国人口发展到30亿、要丰衣足食怎么办?”钱学森带着这三个“怎么办”,进行了长期的考察研究。首先是观察研究沙漠。他利用60年代初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进行火箭、导弹发射试验的机会,对沙漠戈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思考和研究。他发现:沙漠戈壁不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长,极干旱不长植物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沙漠戈壁还是有些降水,有植物生长。有的动植物很多,还长不少多年生小植物,而且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动、植物。比如,梭梭树、甘草、名贵药材肉苁蓉等。人们常挖梭梭做燃料烧火,挖甘草、肉苁蓉,老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钱学森在这里受到了启发。他还发现,沙漠戈壁有充足的阳光,风力资源也很大,可以直接用来发电,沙粒作为矿石也有用途。

钱学森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沙漠戈壁并非不长植物、并非不毛之地、并非无可作为。大部分沙漠戈壁还是有些降水。关键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经营。沙漠戈壁也可人工种植、永续利用,可以种植油料作物,成为沙漠植物油田;可以为人类提供粮、糖、油、肉、蛋、奶和螺旋藻,为人类创造财富。沙漠戈壁的优势是阳光充足,光照条件好,温差大。阳光是生物的必需的能源条件。劣势是干旱少水,水是生物必有的水分条件,水少就会限制生物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阳光能源优势?克服干旱少水的限制因素?钱学森知道,人类已经发明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有能力继续不断地研究更好地加以解决。

钱学森在提出对沙漠戈壁新认识、新观点之后,又研究了以色列利用沙漠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所以钱学森的新沙漠观是理论化了的沙漠观。钱学森的新沙漠观,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沙漠戈壁的传统观念和消极的看法,也为他创立包括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在内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农业产业革命打下基础。认识改变了,就会带来行为的改变。这是一个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的改变。这将改变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和“干旱、贫穷、荒漠化”恶性循环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困扰局面。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钱学森在1991年中国林学会召开的沙产业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讲道:“到了1984年初,读到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问题的材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从建国以来平均每亩年产值不到人民币一元钱,这给我震动很大。所以在1984年就写了一篇文章,讲草原的开发、提出草产业这个概念。什么叫草产业?当时想,农业要发展,农业发展的潜力也很大,农业是什么特点?基本上是靠太阳照在地面上的能量,我们要利用这个能量。怎么利用呢?通过生物来利用。草原也是如此,通过生物利用后,后面的工作就可以大大发展,而且可以种草养畜。种草为什么不可以运用科学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完全可以嘛!所以根据这一概念,将现代科学技术全部用到草原上来发展草原的产业:这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运用系统工程的综合利用产业,所以叫草产业。”“我国还有沙漠戈壁,面积大约有16亿亩(当时大约数字),跟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所以提出沙产业。”跟农田面积差不多的沙漠戈壁到底有多少产值啊?所以,这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假使我们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能不能让这16亿亩的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几千亿元的产值呢?有没有这个可能,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我在1984年冬天提出来的(实际上钱老的文章《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早在1984年7月27日内蒙古党委《调研通讯》上内部刊发),叫作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当时作为全部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即首先是通过生物利用太阳能的产业。我提了五项: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是以其主要生产活动来定的,可叫作五大产业:农业产业、林业产业、草业产业、海业产业和沙业产业。“我的概念是通过利用全部科学技术的系统工程,综合利用(包括产后加工利用)。假如这五个产业都实现了,我认为这又是一次产业革命,它的出现可能是在21世纪。我们要想一想21世纪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可不可能搞又一次产业革命,即第六次产业革命呢?”

钱学森把沙产业作为全部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五大产业之一叫作“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产业,这是完全可能的。国际上以色列比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更恶劣,但他们在沙漠上开发了现代农业,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们在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沙漠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这就是我提出沙产业的指导思想。”“我提出的林产业、沙产业和草产业,都强调是知识密集型的。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并注意综合利用。这种高技术产业化的农业,实际上已和工业及贸易、服务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了。所以可以做到对农业生产实行工厂化管理。由此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已大大缩小了工农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差距。”(钱学森2003年3月28日致江泽民总书记的信)“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能行吗?近年来,甘肃人民在省领导和地区领导的带领下,不是创造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中国沙产业吗?这一成就启示我们,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也就是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绩,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在外国,以色列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要用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搞上去,超过他们!再次用行动证明我们中国人是了不起的!”总之,沙产业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载体是沙漠、戈壁,基础是种植养殖,关键是知识密集,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特征是种养加科工贸一条龙,尽量多增方圈中间环节,综合利用、循环开发,无废弃物;保障是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管理、工业化转化、市场化运作;运用系统工程的知识、技术方法和进行管理。把“市场化、可持续、长链条、无废弃”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三、东达蒙古王集团的实践证明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内蒙古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使多年来提倡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变为了现实。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用实践证明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钱学森院士于2001年5月30日给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和时任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郝诚之两同志的信中说:“您二位2001年5月20日给我的信和《关于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实施沙柳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的材料我都看了,非常感谢!看了你们的材料,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并预祝你们今后取得更大成就!”赵永亮领导的东达蒙古王集团没有辜负钱老的厚望,16年来始终遵循钱老的教导,践行着沙产业理论。东达蒙古王集团的实践完全证明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正确与伟大。

赵永亮董事长,于1993年辞去大连的中外合资企业总经理职务,回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市,地处库布其沙漠和十大孔兑水土流失区达拉特旗家乡创业,当年6月,注册400万元组建东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

羊绒制品产业,既是可以拉动农牧民养羊、生产饲料、带动群众致富,又是赵永亮本行专业。赵永亮1958年出生,13岁读完初中,因贫困中断休学,同年在本乡供销社当临时工,做赶猪送羊工作;21岁被评为“自治区绒毛专业技术标兵”“全国新长征突击手”,31岁出版中国第一部《山羊绒毛学》专著。1992年6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1999年41岁的他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技术专家;2006年被内蒙古大学MBA教育中心聘为客座教授,并任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前身的(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副厂长。中外合资企业的总经理。

他于1996年整合10多家小企业,组建东达蒙古王集团,1998年收购达拉特旗造纸厂,组建纸业公司、东达生态公司、库布其沙漠研究所、高产羊绒育种研究所、生态研究建设基地。开始了以山羊绒制品、造纸产业为龙头,拉动沙柳治沙、发展沙产业、产业扶贫、“让家乡人民富裕起来”的二次创业之路。

(1)从1998年开始,在福源泉、中和西乡开辟了3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筹资4.05亿元,在黄河一级支流,10条孔兑(河沟)水土流失区,建立了32个库布其沙漠沙柳综合治理区和50多个舍饲绒山羊养殖基地,带动农户种植沙柳近300万亩。10万吨沙柳制浆面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预计辐射带动了1000万亩的沙柳种植,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产值3.2亿元。

(2)种植是沙产业的基础。东达集团首先在沙漠上主要种植沙柳。沙柳是当地优质灌木树种,具有防风固沙、增加沙漠有机质、耐干旱、易生长、须平茬的特点。沙柳的叶子和20%的嫩枝条与农作物秸秆、苜蓿等草本植物配置成优质饲料,圈养绒山羊。80%的枝条是优质木质化粗纤维,可加工成木浆造纸,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种沙柳的同时,选一些低洼处在滴灌条件下,适当种植以松柏树、杨柳树、竹柳、旱柳等为主的乔木;以垂柳、垂榆、紫槐、金银木、火炬、丁香、玫瑰、连翘等灌木、半灌木为主的药用林;以苹果、梨、桃、葡萄、文冠果、桑树、山杏、卫茅、珍珠梅等为主花果木。逐步把部分残次林地改造成人工草地,种苜蓿、沙打旺、杨柴等优质牧草,进一步改造土壤,然后转为草田轮作的耕地,种植饲料粮,现在已有近两万亩饲料粮耕地。

(3)养殖是种植的资源延伸,是形成沙产业加工链条资源的基础。东达集团为尽快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曾由企业贷款垫资给农民买奶牛,没坚持下来,企业亏损数亿元,目前已建成可存栏3000头奶牛的有机牧场。养绒山羊是东达集团拉动沙柳种植,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多家产业,现在仍然是主产业之一。

东达集团最典型的是特色养殖产业,以獭兔养殖为主形成年出栏獭兔223万只,貂、貉5万只,狐狸2万只,狼、狗100条。獭兔的部分下脚料喂貂,貂的下脚料喂貉,貉的下脚料喂狐狸,狐狸的下脚料喂狼和狗。狼、狗的内脏制药(狼产业目前未成规模,但已开始引进鳄鱼,处理腐烂食物)。獭兔、貂、貉子狐狸的皮制衣,并开发出与山羊绒配合生产的绒毛皮革复合服饰,现在年产各种皮草衣服30万件。低脂肪的有机獭兔肉,做成的白条兔肉、肉干、香肠、肉酱等制品,部分内脏制生物药。貂、貉子、狐狸用不完的下脚料和粪便生产沼气,沼气用于生活,沼气液、渣作有机肥料。獭兔粪和木材加工的废料做成菌棒生产蘑菇,草腐菌(废菌棒)做肥料。养殖棚的棚顶发展光伏发电。

(4)养殖食用菌。利用生产沙柳刨花板产生的碎木屑和树木枝条作菌棒生产香菇,利用獭兔粪、农作物秸秆和当地的优质黏土作菌被生产双孢菇。计划用3600亩沙地,投资10亿元建设食用菌养殖加工项目,已建菌棚500个,年产12500吨食用菌。

(5)在种养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拉动链条,综合利用资源是沙产业“高效益”的重要环节。用沙柳生产沙柳刨花板,取代了耗水多、有污染的造纸项目,是全国首家购进德国迪芬巴赫生产线,以沙柳为原料生产科技环保的高密度沙柳刨花板10万立方米,再用刨花板制成家具。年使用沙柳13万~15万吨,收购半径250~300千米,可带动10万户农牧民增加收入。

(6)用獭兔粪、沼气渣等,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120万吨有机肥料厂,一期40万吨已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带动改造周围100多万亩因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恶化的农田为有机农业。利用沙柳嫩枝条及叶子,沙生草本植物、玉米、豆类,加工獭兔有机饲料120万吨(包括4万吨糠醛项目),其中20万吨已投产。已建成獭兔皮肉加工厂、水饺加工车间以及储藏运输设施,还新开发了年产30万件的羊绒皮草复合服装厂。

(7)利用沙漠光热充足的优势,发展光电产业。已建成占地260亩的8 MWP光伏电场并为纤维板厂供电,正在建设占地1800亩的60 MWP光伏电场,全部投产后为园区及周边农村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可节约27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1911吨、二氧化碳6800吨。

(8)建设各类饮食、商品市场,产品展销等设施,开展各种影视、文化、体育、竞技、旅游活动,现在已见雏形。

(9)由于产业的集聚,人口越来越多,2006年以獭兔为主的产业链试点基本可行之后,经过反复论证、详细规划设计,开始在沙产业园区内兴建风水梁聚居区,2016年底正式批准成立“风水梁镇”。现有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厂、服装厂、肉食加工厂、菌棒厂、新型保温材料厂、刨花板厂、食用菌研发中心、食用菌养殖基地、獭兔研究院、光伏电场等产业机构和精品移民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居民区和事业单位。移民入住人口3103户,常住人口10000多人,其中养殖户6000多人。将来,随着种养加科工贸“一条龙”产业链的扩大和文、教、水、电、路、运、游、迅、居、银等服务性行业的完善,预计人口达12万。

东达蒙古王集团的沙产业实践效果不仅佐证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科学,也为沙产业理论提供了具体模式和运作经验。

理论的科学与否,要看该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否成功。

我们看看东达蒙古王集团的实践。

(1)在库布其沙漠的30万亩沙地上用节水灌溉方式,先种沙柳及耐干旱的杨树樟子松等乔木,逐步改造土壤再种草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灌木、半灌木花果树,最后改造出两万亩种粮食的耕地,使沙漠变成沃土;形成牛羊、獭兔、貂貉、狐狸、狼等养殖系列;进一步形成肉、奶、菌食品、服装、木材加工产业体系。产业人口集聚形成小城镇,再进一步拉动形成科、工、贸、路、运、水、电、迅、文、教、游、居、食、市、银等服务性行业;在种养加科工贸等产业链和各类行业里就业12万人,农牧民脱贫致富36万人。近20年向政府缴纳税收达40多亿元,仅风水梁镇2015年就纳税2亿多元;公司直接经营的30万亩沙漠就创造碳汇225600多吨。实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政府增税(财政收入)、碳汇增量“六增”成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和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良性循环。

(2)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西部沙区来讲,焦点是农牧民脱贫致富,重点是生态建设,难点是沙漠化防治。东达集团打破传统的扶贫观念和模式,遵循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沙产业的新路径、新模式,真正做到了变沙漠为良田。在广阔的荒漠上,充分运用新科技,利用阳光,节约用水,把农林牧、种养加、科工贸有机结合,提高了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一个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多层循环的系统,为西部荒漠化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3)东达集团以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为指导,在西部沙区发展沙产业实现了“三治”“三生”“六增”的良好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治理荒漠、治理贫穷、治理雾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吸收二氧化碳,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找到了新的方向。目前,沙产业仍是我们利用沙漠空间发展基础产业的一块短板。从东达集团的沙产业效益、效果看,是有效投资的巨大空间,也是一项高效、多效、长效的新型产业,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有效合作的新领域。

(4)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是其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沙产业发展模式就是第六次农业产业革命模式的具体雏形。创建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实行企业主导、政府扶持、专项投入“三结合”方针,就会产生倍增效益。东达集团兴建的风水梁集镇作为产业集聚的结果,已经初步形成一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产业化城镇的新模式。我们在东达集团的沙产业模式中,看到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雏形。其可以作为国家级研究孵化基地,建成可带动、能复制的试验示范基地,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致富”,研究试验农业现代化道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沙产业在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发展沿边经济带、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扩大内需、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基础和载体作用。

(6)钱学森指出,21世纪是科学利用沙漠的世纪,要换个角度看沙漠。治理沙漠,还要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把沙漠戈壁变为新的财源宝地,是发展林沙草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沙漠戈壁不仅可以发展农业型沙产业,也可以发展非农业型的清洁能源建筑材料,填充剂及文化旅游等多沙产业。沙漠不是“地球的癌症”,而是人类的生存空间。我国沙漠的边缘和腹地都有大面积的宜林、宜草地,有一定的水资源。在这些沙地上选择适地、适种、适药品种发展沙产业,解决制油、制酒、制药、作饲料的原料问题,或者用大棚改变植物生长环境,种植水果蔬菜等,还可以适度发展特色养殖业,可以替代20%~30%耕地。在沙漠戈壁发展沙产业,是一个开辟新的生产领域、生活空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创新特色产业,能为人类生产出纯净的绿色有机食品、油品、饮品、药品和用品,创造无尽的财富。由于沙地和沙漠是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合理、科学地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产业开发要符合土地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要以水为先,以水为限。注重保护沙地的生态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问题。实践和延伸钱学森理论,不但要有新思路、新突破,而且必须持之以恒探索研究与大胆实践。

(7)东达集团的创始人赵永亮董事长是一位家乡情结很强烈、很有爱心的人。他总觉得自己富了,家乡父老还过得是穷日子,自己没面子、心不安。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回村慰问村民,送衣送钱送吃的;碰到有困难或找上门来的穷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予以救助。这二三十年,他救济过的贫困户数不清,财物过亿。

他发展的基础产业,首选的是公益性强、能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受益的项目,把产业发展很好地与公益、扶贫结合起来。东达集团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心、敢担当的企业。让利给老百姓,不惜企业亏本。2002年,组建东达乳业公司后,投资6亿多元,在准格尔旗柴登村至杭锦旗巴拉贡镇(跨越3个旗)480千米的黄河沿线建起70个标准化养牛园区,12000多头奶牛,吸收养牛工人280多人。在银行的支持下,采取“托牛所式、公司十农户、工厂化园区养殖”产业模式,组织实施了20万头奶牛富民工程,推出多项让利农牧民养殖户的贷款购牛方案:农户自筹30%资金,公司匹配70%;在养殖户原有奶牛数的基础上,公司再给配置等量奶牛;没有购牛的农民,公司提供贷款担保。2004年奶牛价格大跌,饲草料价格上涨,乳制品产业一落千丈,百姓无力还贷,公司低价出售3座煤矿,替农民还贷,而且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养殖户牛奶,再按市场价统一出售,公司损失了几十个亿。现在风水梁集镇养殖户的住房兔舍和树林召镇的大型农贸市场摊位都是免费的。赵永亮以及他的东达集团,在创建沙产业及扶贫新模式的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因为是开创性的事业,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根据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为沙区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致富”做出更大贡献。 FZyq/4gLisndTftWx1/rC2zlIZM1Jgro5Jf+5TPery9avWDPGdZR+PgIeFc6F3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