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特定先天因素、遗传因素 和 环境因素 的人,更容易患特应性皮炎。
当表皮蛋白的基因出现问题(突变),就会造成表皮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外界变应原和感染原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产生红斑和瘙痒等症状。
有过敏家族史是特应性皮炎最强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父母等家族成员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孩子患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比无过敏家族史的孩子高。
居住在城市
城市儿童患病率为6%,高于农村儿童(患病率为4%)。
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儿童患病率为7%,高于母乳喂养儿童(患病率为4%)。
被动吸烟
被动吸烟儿童患病率为11%,高于未被动吸烟儿童(患病率为9%)。
特应性皮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免疫功能失调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这两点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父母等家族成员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是特应性皮炎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遗传因素还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聚丝蛋白减少或缺失)和免疫平衡(2型炎症反应过度活化),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洗浴方式、感染病原体和变应原刺激,都可能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成为特应性皮炎的“导火索”。
最终,免疫功能失调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环境物质,如变应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又反过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炎症诱发的“瘙痒-搔抓”恶性循环也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产生持续性炎症,这时特应性皮炎就发生了。
你可能还想知道
目前关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医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假说。无论何种假说,都认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卫生假说:
认为儿童早期过于卫生的生活环境会导致微生物抗原缺乏,使免疫系统缺乏感染的刺激而发育异常,机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风险升高。
●皮肤屏障功能失常假说:
认为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外源性变应原更易进入表皮,最终导致系统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功能紊乱假说:
认为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某些特异性细胞因子通路被激活,诱发了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
通常来说, 过敏体质比较难改变。
一方面, 过敏体质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这种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过敏体质,很难通过后天努力完全消除。
另一方面, 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变态反应是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的过度反应。 当人体暴露在不同环境或动植物变应原中时,体内就可能形成2型炎症反应,进而可能累及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引发2型炎症性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变应性哮喘、变应性鼻炎和食物过敏等。
即使通过一些方法暂时缓解了过敏症状, 但一旦再次接触变应原,免疫记忆被激活,2型炎症反应将快速发生或加重,过敏症状可能再次出现。
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早发型特应性皮炎可能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小时候的过敏体质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
●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岁内发病的特应性皮炎患者有70.6%在平均60个月内完全缓解。
●意大利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0.5~3岁内被诊断的特应性皮炎患者有60.5%的可能性在之后完全好转。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希望未来有可能改变过敏体质。
你可能还想知道
特应性皮炎的核心发病机制是2型炎症, 与遗传和环境 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等家族成员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是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可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平衡。尽管如此, 并不是所有特应性皮炎患者均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 。
国内一项研究调查了3 91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结果显示,2 778例(71%)的患者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可见仍有29%的患者无阳性家族史。
因此,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虽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许多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家人并不是过敏体质。
不是,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是因为机体的 免疫平衡 出现了问题。
免疫异常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与2型免疫过强有关,并引发炎症反应。
当机体免疫系统过强的时候,会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你可能还想知道
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遗传倾向,目前研究发现,父母一方患有特应性皮炎,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会随之增加。
父母双方均患有特应性皮炎,子女患病风险相较父母一方患有特应性皮炎者进一步增加。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遗传只是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因素之一,并不会绝对遗传给下一代。
首先,聚丝蛋白(FLG)基因突变是特应性皮炎重要的已知危险因素,这可能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增加特应性皮炎发病风险。
其次,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的异常活化是引发2型炎症的核心驱动因素,通过调控免疫反应影响炎症活性,进而促使特应性皮炎发生。
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质,可能传递给下一代,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预警信号,有家族史的人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如果遇到以下 环境因素 ,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皮疹、瘙痒。
气温/湿度:
室温过高、气温剧变、环境干燥。
吸入性变应原:
较为常见的是尘螨、灰尘、花粉等。
化学刺激物:
如杀虫剂、防腐剂、清洁剂、香烟、甲醛。
衣物穿着:
穿着含有羊毛或粗纤维的织品,穿着过热或过紧的衣物。
长期户外活动:
如长时间接受过强的日光照射,将导致出汗过多。
皮肤表面定植病原微生物: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
你可能还想知道
相比普通人群,特应性皮炎患者更容易发生接触性过敏,原因如下。
特应性皮炎患者往往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变应原更易渗透进皮肤中。
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可能性,病原微生物更容易在皮肤中定植。
内源性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E,也就是免疫球蛋白E)更多,皮肤自带的免疫系统更容易“大惊小怪”,增加过敏和发炎的可能性。
特应性皮炎患者由于长期使用保湿润肤剂和抗炎药,有更高频率接触外用产品中的致敏成分,容易过敏。
建议特应性皮炎患者平时留意观察并尽量避免接触以下过敏风险高的物质:部分金属(如镍)、部分香料(如胡椒、辣椒)、花粉、防腐剂(如氯己定)、部分保湿润肤剂(如羊毛脂)、部分外用药(如新霉素、糖皮质激素)、表面活性剂以及橡胶等。
特应性皮炎往往表现为皮肤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有三个机制会让人感到瘙痒。
感受瘙痒的神经过敏或敏化, 敏化后的神经 容易受到“外敌”的刺激,从而产生瘙痒感。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更容易感到瘙痒。
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瘙痒”堪称头号症状。
瘙痒会引起搔抓反射,搔抓又会加重瘙痒,如此循环往复,患者自然会反复挠痒痒,就像上瘾了一样,无论如何都停不下来。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痒”,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免疫反应被激活,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和瘙痒。
●皮肤干燥带来的瘙痒。
●敏化后的神经容易受到“外敌”刺激,从而产生瘙痒感。
因为这些剧烈的瘙痒,特应性皮炎患者会本能地搔抓,而搔抓会损伤皮肤屏障并刺激皮肤释放细胞因子,激活2型炎症反应,这会进一步刺激瘙痒细胞因子释放。同时瘙痒细胞因子与感觉神经结合,让患者想继续搔抓,形成“越挠越痒,越痒越挠”的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特应性皮炎患者看到或者听到关于“痒”的信息,也可能感到瘙痒。
这几重因素叠加起来,难免会让患者出现反复瘙痒、搔抓的表现,搔抓甚至成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固定动作。
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因为瘙痒而睡不好觉,往往前半夜钻心地痒,让人难以入睡。
夜间瘙痒感明显的可能原因如下。
●如白介素-2和瘙痒特异性Th2细胞因子白介素-31,可能受到昼夜节律调控,加重夜间瘙痒。
●皮质醇夜间分泌量较白天低。
●夜间皮肤温度升高。
●神经肽诱发的敏感性在夜间增加。
●夜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导致经表皮失水增加。
●夜间皮肤接触细菌代谢产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刺激物、变应原。
总之,特应性皮炎患者夜间痒得厉害,和人体生理节律性失调密切相关。
瘙痒是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标志,也是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几乎每一位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标配”。
国内指南指出,特应性皮炎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
实际上,瘙痒是2型炎症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如皮肤瘙痒(特应性皮炎)引起反复搔抓皮肤,鼻腔瘙痒(变应性鼻炎)引起打喷嚏,气管瘙痒(变应性哮喘)引起咳嗽,眼睛瘙痒(变应性结膜炎)引起揉搓眼睛。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素能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因此,回避这些因素是预防瘙痒的重要措施。
如含有羊毛、粗纤维成分的织品。建议衣物选择以柔软的全棉、丝质材质为主;避免穿着过热、过紧的衣物,减少出汗。
如果患者重复出现进食某种食物后的过敏症状,则应尽量避免摄入。
最常见的是尘螨,多聚集在床品、窗帘、沙发靠垫、地毯等织物上,平时要加强对这些物品的清洁。
会使患者出汗增加,加重瘙痒。透气和凉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缓解瘙痒感,改善病情;环境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
会导致患者体温升高和出汗,使瘙痒加重。因此运动强度可以缓慢、逐渐加大,直至皮肤能够耐受,运动后患者应及时做好皮肤护理,包括清洗和润肤。
长时间过强的日光照射可能加重瘙痒,故应避免在日照强烈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则应做好防晒。
如果患者不想再陷入“痒痒痒、挠挠挠”的恶性循环,就要记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开上述因素哦!
很多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出汗就痒,有可能是汗液里一些“看不见的小东西”在作怪。
蛋白酶、组胺、盐分、抗菌肽LL-37
有研究显示,汗液内所含的上述物质,可以通过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表皮或汗腺渗透进入组织,诱发瘙痒症状。
皮表抗原(如马拉色菌抗原)
有可能是导致“汗液过敏”的罪魁祸首。出汗使其他皮表抗原更容易进入皮肤,并已经证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抗马拉色菌IgE抗体。
汗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
有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急性加重时汗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会妨碍受损的皮肤屏障功能恢复,从而加重瘙痒。
慢性瘙痒是特应性皮炎的一个标志性症状。患者控制不住地想要搔抓皮肤。这种情况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调节异常、神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有关。
由于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调节异常,以及神经变得敏感或者神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等因素,通过神经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患者就会产生瘙痒感。
但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瘙痒不一样,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别容易陷入 “瘙痒-搔抓” 的恶性循环。对于病情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他们的脊髓和大脑中和神经有关的通路会出现结构和功能性改变, 这会让中枢神经变得过度敏感,结果就表现为总是忍不住搔抓的情况。 有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甚至只是看到或者听到一些和“痒”有关的内容,就可能引发瘙痒的感觉和搔抓的动作,这就是所谓的“传染性”瘙痒。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 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主要特点就是反复发作。
目前认为特应性皮炎发病有3大重要环节,即
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
三者会互相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使变应原、微生物等外环境物质容易侵入表皮,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引起疾病复发。
皮肤菌群紊乱
菌群多样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增加,导致人体代谢等功能异常,使皮肤炎症进展,从而引起疾病复发。
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刺激和疾病相关因素,都可能导致特应性皮炎复发,具体情况如下。
●洗浴习惯:
水温偏高、洗浴频率过高或过低、使用的洁肤用品刺激性过强等。
●保湿习惯:
选用不合适的保湿润肤剂、使用频率低。
●日常习惯:
机械刺激,如经常搔抓、摩擦皮肤;化学物质刺激,如毛织物、漂白剂刺激皮肤。
●饮食习惯:
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等。
●其他因素:
劳累、焦虑等。
●温度和湿度:
如过度干燥、高温。
●致敏物:
环境致敏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接触致敏物,如镍、新霉素、香料、甲醛、防腐剂、羊毛脂、橡胶。
●不正确的治疗方式:
如未遵医嘱用药、过早停药或减药过快。
●感染:
如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可加重瘙痒。
想判断特应性皮炎是否复发,可以从以下3个维度考量。
如果接触某些变应原、刺激性物质,或者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干燥、寒冷天气),皮肤再次感到瘙痒,出现湿疹样皮损,如红斑、丘疹表现,可能意味着特应性皮炎复发。
由于瘙痒和皮肤症状加重,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易怒。睡眠质量下降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特别是儿童患者,可能表现出较日常更加明显的哭闹、不安,也意味着病情复发。
医生临床上常用研究者整体评估(IGA)、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EASI)、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特应性皮炎控制工具(ADCT)等来评估病情,其中ADCT简短且通俗易懂、使用方便。如果量表评分出现变化,可能意味着病情复发。
你可能还想知道
自身的内源性因素和外部的外源性因素均可诱发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
不同的触发因素交叉组合,会影响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的强度和频率,导致特应性皮炎频频暴发。
皮肤菌群改变。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2型免疫反应失衡。
应激性心理,如压力或惊吓。
激素改变,如月经期、妊娠期。
接触变应原:
如进食鸡蛋、牛奶,穿含羊毛等刺激性成分的衣物。
出汗:
如运动、体力活动导致出汗。
特殊环境:
如过热或潮湿的环境、干燥和寒冷的环境。
暴晒
。
你可能还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