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质组织来源肿瘤,尽管在全球范围发病率为1~2/1万,属于罕见病,但我国发病率(1.4~2.2/10万)略高于国际水平,每年有2万~3万人新发,超过10万人正在接受治疗。胃肠间质瘤作为独立命名的疾病,其实从2000年开始才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肿瘤分类中确立。200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表第1版针对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实践指南,200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发表了第1版胃肠间质瘤共识意见。我国几乎在同期开展了胃肠间质瘤相关临床基础研究,在2006年成立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疗专家组,201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胃肠间质瘤学术组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近二十年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联合国内顶尖诊治专家,先后出版了4部中文专家共识,2部英文专家共识,更是在2020年发布了中国首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并每年更新至今。
胃肠间质瘤诊治进展的二十年,也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殚精竭虑普及推广疾病规范化、标准化诊疗模式的二十年。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精准医学和多学科诊疗(MDT)的身影,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从经典病理学到分子病理学;影像学检查从传统CT到功能显像( 68 Ga-FAPI)PET/CT;手术切除从开放切除到腹腔镜微创切除,甚至内镜联合腹腔镜切除等;药物治疗从传统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到新上市的阿伐替尼、瑞派替尼……上述医学科技的进步,让广大胃肠间质瘤患者获益,很多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仍然可以获得10年以上的生存期。
自2020年第1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发布以来,我们发现很多基层医生在遵循指南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在2022年编写了《胃肠间质瘤诊治实用手册》,面向胃肠间质瘤诊疗医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考虑到患者在阅读和理解《胃肠间质瘤诊治实用手册》上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同年启动了面向患者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手册——胃肠间质瘤》编写工作,编者均是国内奋斗在临床诊疗一线的知名中青年专家,共同针对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
2022年,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发起,将每年7月13日作为中国胃肠间质瘤关注日。2023年,在专家委员会委员们的努力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委共同发布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将胃肠间质瘤纳入其中。相信每一位长期生存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都将拥有一位全病程管理的专业医生陪伴余生,希望这本凝结了国内顶尖胃肠间质瘤诊疗专家心血的科普作品能随时随地陪伴在患者朋友身边。
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前辈、同道乃至患者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书中难免会有纰漏,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叶颖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沈 琳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