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段锦通过多方位的柔和拉伸,可使筋膜系统、全身关节、肌肉、骨骼得到充分锻炼。练习八段锦不需要借助任何器具,只要认真学习、细心体会、坚持不懈,就能够强健体魄、祛病延年。八段锦对于场地要求不高,仅要“卧牛之地”,即现“乾坤世界”,方便大众练习。
“八段”是指该功法具有八节动作(未包括起势和收势);“锦”为“织锦”之意,在此意指该功法的精美与珍贵。“八段锦”即指由八节动作构成的一套精致如织锦的养生功法。
八段锦始于宋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不同时期众多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非一人所得。八段锦可分为坐式八段锦与立式八段锦,其中最早出现的是坐式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见于梁朝,梁朝养生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有如下描述。
“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
“……先啄齿二七,闭目握固……”
“……次则以舌搅漱口中津液,满口咽之,三过止……”
“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
上述“叩齿”“握固”“咽津”“摩身”动作与后来南宋出现的坐式八段锦中描述的“叩齿三十六”“握固静思神”“赤龙搅水津”“闭气搓手热”几乎相同。虽然陶弘景并未将其叙述的动作命名为八段锦,但其描述的这种功法可谓坐式八段锦的雏形。
“八段锦”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夷坚志》中记载的“八段锦”一词,为现存文献中对“八段锦”的最早记述。
元朝初年《修真十书》中描述的“钟离八段锦”,是以五言诗的形式、歌诀化描述八段锦动作,因习练者均取坐式,因此又名“坐式八段锦”,因其易学易记,在元、明、清(初)时期广为流传。《修真十书》中首次详细描述了坐式八段锦的功法名称。
·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释义: 冥,潜心,专心之意。
动作要领: 轻闭双目,盘膝而坐,双手握婴儿拳(拇指抵住环指的指根部,四指抱握住拇指,以“闭关却邪”),置于膝上,以“镇惊守魄,疏肝理气”。要求忘却心中杂念,以“心气归一”。
功效: 可防治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晕、乏力。
·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释义: 昆仑,原指山中之主,此处指人体之主,即头部。
动作要领: 轻叩牙齿三十六次,两手十指交叉,置于头部后项处。
功效: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即牙齿与筋骨关系密切。叩齿,既可坚固牙齿、防治牙疾,又可强肾固精。
·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释义: “天鼓”即天神所击之鼓,“鸣天鼓”即击探天鼓。
动作要领: 双掌掌心分别贴于双耳,拇指置于风池穴,中指置于玉枕穴,示指置于中指上并击打中指。
功效: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鸣天鼓通过掩耳和叩击对耳产生刺激,有强本固肾之效。肾藏精,为元气之海,肾气足,则可延年益寿。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气足,则髓海足,故鸣天鼓还可提神醒脑、聪耳明目,能防治头晕、耳鸣、健忘等。
· 微摆撼天柱。
释义: 天柱,指颈椎。
动作要领: 分别向左、向右转头,同时转腰、转肩,眼向左右侧视。
功效: 撼天柱可刺激天柱穴,调节阳经和督脉,可防治后头痛及颈、肩、腰部疾病。
· 赤龙搅水浑,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释义: 赤龙,即舌;神水,即津液(唾液)。
动作要领: 舌先顶上腭,然后在口腔内上、下、两旁搅动,使津液自然产生。鼓漱三十六次,将津液分三次咽下,须汩汩有声,用意念将津液送至脐下丹田,即所谓“玉液还丹”。
功效: 液为龙,气为虎,该式可使血(液)气旺盛,犹如龙行虎奔。
·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释义: 精门,即后腰两侧柔软处,肾俞穴所在部位。
动作要领: 以鼻吸气,吸气后屏住,使全身之气不向外散,同时两手用力相搓至发热,迅速将两掌放置于后腰精门处并按摩,再以鼻徐徐呼气,共搓摩三十六次。
功效: 肾乃先天之本,藏精之脏,该式可强肾固气、温通经络,有防治腰痛、阳痿、月经紊乱、不孕、痛经的功效。
·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释义: 烧,温暖之意;脐轮,下丹田,即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动作要领: 以鼻吸气,缓缓送入下丹田,屏气片刻,感知肚脐、下丹田温热。然后缓缓以鼻呼气,全身放松。如此吸气、屏气、呼气,共做九次。
功效: 该式可令丹田之气充足,有培补元气、调气会阳之功,可治男性遗精、阳痿、早泄,可治女性内分泌失调、性冷淡、不孕等。该式还可养气安神,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绪与睡眠。
· 余歌诀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记载的“八段锦导引法图”中“钟离”二字被省去,只称其为“八段锦”,并在钟离八段锦的基础上就功法要领做了进一步阐述,更便于习练者理解与掌握。
坐式八段锦是一种以按摩导引为主,需要配合呼吸的养生功法,它汇集了“叩齿”“鸣天鼓”“咽津”等古代传统养生动作,有存神、意守之要求,能畅通气血。由于其动作轻柔、幅度小,作用较局限(主要对腰部以上的组织器官起到保健作用),后逐渐被立式八段锦取代。
站着习练的八段锦被称为“立式八段锦”,动作雏形始见于西汉马王堆导引图,基本定型于南宋,明清时期曾有“引导诀”“许真君引道诀”“吕真人安乐歌”等多名、多型共存。清光绪初年,确立了现行的立式八段锦。
· 立式八段锦雏形(西汉): 西汉马王堆导引图中记录的“挽弓”“单举”“提踵”“攀足”“托天”等动作均与目前的立式八段锦类似。现行的立式八段锦在此基础上又加三式,即“后瞧”“摇头摆尾”“攒拳”。
·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南宋): 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中的六式动作,包括顺序在内,均与现行的立式八段锦高度一致。
现行的立式八段锦仅在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式动作,即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和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第一式“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即现行立式八段锦的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第二式“左肝右肺,如射雕焉”,即现行立式八段锦的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第三式“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即现行立式八段锦的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第四式“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即现行立式八段锦的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第五式“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即现行立式八段锦的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曾慥版立式八段锦的第六式“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即现行立式八段锦的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 梁世昌版立式八段锦(清): 清光绪初年,梁世昌所著《易筋经外经图说》中的“八段锦图”,内容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其文字表达形式为七言律诗,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多为中医术语;其动作自成一体、流畅舒展,能锻炼颈部、上肢、腰部、躯干、下肢等全身的肌肉骨骼,可疏通全身经络,明显提升心、肝、脾(胃)、肺、肾等脏器功能。
因立式八段锦与西方体育运动方式更接近,故自梁世昌版立式八段锦起,立式八段锦在近代得以迅速流传、广泛推广,逐渐取代了坐式八段锦,成为现行八段锦的范本。
立式八段锦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动作柔和,故称为“文八段锦”,北派动作略显刚劲,故称为“武八段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段锦编写小组于1957年编写了第一部《八段锦》,以立式八段锦为主,对八段锦进行了系统讲解。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即为现行的立式八段锦版本。健身气功·八段锦并不是一套重新创造的八段锦,但它规范了八段锦的歌诀,且有简要的功理说明,简便易学,为立式八段锦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健身气功·八段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对养生保健越来越急切的需求,健身气功·八段锦于2003年问世。这套八段锦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创编,虽然与梁世昌版立式八段锦基本相同,但却进行了合理调整,养生功效更加明显。
健身气功·八段锦包括起势、八式动作、收势,共计10套动作。
1.起势 入静,进入习练内家功法的特殊状态。
2.两手托天理三焦 初步调和气血。
3.左右开弓似射雕 主要强化肺功能。
4.调理脾胃须单举 主要调节脾胃功能。
5.五劳七伤往后瞧 主要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6.摇头摆尾去心火 去除心火,令人不烦不躁。
7.两手攀足固肾腰 主要改善腰和肾功能。
8.攒拳怒目增气力 主要加强习练者的力量,尤其是下肢力量。
9.背后七颠百病消 主要提高习练者的平衡能力。
10.收势 帮助习练者保持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