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企业经营倚重东方智慧

企业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商业管理的规律外,还应该找到一种根本的哲学依据。只有这种从人类文明长期沉淀中提取出来的深层次智慧,才能够作为企业在风雨变迁中的长期指引。而讲求仁义至善、中庸平衡的东方智慧,看似不张扬夺目,却能够给予企业细水长流的智慧滋养。

阿诺德·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经被誉为“近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观察历史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并以 12 册的皇皇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民族的兴起与衰落,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推崇。就是这样一位研究了全球历史的大学者,却对中华文明十分看重,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大加赞赏,还认为中国的智慧能够在世界未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汤因比预言》这本书中,开篇即写道:直到 1973 年,时已暮年的汤因比依旧没有停止对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探索。在不断出版新作的同时,汤因比与当时日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两年的漫谈式对话,主题是人类在 21 世纪的未来。汤因比和池田,一个是西方人,一个是东方人,他们互相抛开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狭隘和隔阂,在精神自由的海洋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未来学式的全景探索。在这场漫谈中,汤因比透露了对 21 世纪中华文明的无限期望。作为当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的转型和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汤因比也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

在汤因比的分析中,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有很多论述,我在这里选取三点分享给大家。他认为,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着人类社会中最可贵的天下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时代中都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着自己的文明。

什么是天下主义精神?我认为,这是一种破除人性上的自私与狭隘,实现所有人共同美好愿望的追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如水一般柔软的善良。这样一种能够兼容天下的善意,难道不应该成为一家居于其中的企业的根本追求吗?

中国的仁善智慧在先秦时代就早已奠定了基础。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与人为善方可称为“圣人”。

“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标志,恻隐之心、仁爱之心等都是儒家的提法。在中医中,“手足痿痹”叫作“不仁”,我们常说的“麻木不仁”在中医中的原意,是指在肢体麻痹的情况下,人就感受不到肢体是自己的一部分,身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不能贯通相感。因此,“仁”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意识的一种境界和状态,意识到整个宇宙、整个社会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宇宙、整个社会中有一份应尽的责任。

墨家更是主张无差别的“兼爱”,认为人们应该“兼相爱,交相利”,即广泛地爱自己和他人,与人交往要彼此互利。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意思是,爱他人的人,人们一定也会跟随着爱他;给予他人利益的人,人们一定也会跟随着给予他利益。墨子不再承认爱有亲疏厚薄之分,爱人应当“远施周遍”。

这种对于人类社会美好至善的追求在东方智慧中一直存在和发展着。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现代化的企业很多都发源于西方国家,所以不只是其他国家的人,甚至是很多中国人自己都在怀疑中国能不能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与进步,能不能在新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没有建立优秀的世界级企业的潜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华大地催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形态,打破了制度藩篱的限制,涌现了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企业。或许,在起步之初,我们的企业还是在亦步亦趋地向世界上其他同行学习,但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这种在“术”上的学习已经渐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个时候,竞争已经不停留在表面的“术”上了,而是开始了“道”的比较。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的一家老字号中药店,创建于 1669 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动荡,但这家药店的名声却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扎实。“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之所以有这样的坚守,是因为这家药店始终能够认识到医药行业是关乎人的性命的行业,是必须要对病人负责的行业。目前,同仁堂的连锁门店、各地分店已经遍布各大商场,共有 600 余家,还建立了很多海外合资公司和门店,产品行销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这样一家由中国本土诞生的中医药企业,在西医林立的医药企业中,依然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不仅屹立不倒,且声誉日隆,靠的就是源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慈善之心,将治病救人当作是最大的善意,不敢有丝毫懈怠,这就是一家企业找到了自己立足的“道”。

什么是一家企业发展的“道”?简单来说,就是这家企业所认同和贯彻的哲学理念,是一家企业行事的根本宗旨、奉行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哲学里有一段很多小孩子都能流利背诵的话,叫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物其弃于地而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对于天下大同的追求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伟大的。

企业不是孤独地存在于社会里的,必然要和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发生关系,在这个里面是“我”重要还是“大家”重要,就是企业第一个要明确的哲学问题。如果是“我”重要,那么企业的所有选择、决策都是从“我”出发,都是以我的利益为主要考量,这一点是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相违背的。中国人提倡“天下大同”,提倡所有人共同走向至善至美的生活,也就是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所关联到的所有人、所有事,不论是自己的员工还是顾客,不论是服务的社区还是合作伙伴,不论是生产新的产品还是处理可能发生的危机,不论是进行设计研发还是铺设销售渠道,所有一切的考量必须是综合的,是平衡的,这里面企业可以是最不突出的那一个,可以是看上去中庸的那一个,但不能是不负责任、谋一己私利的那一个。因为只有当为所有人考虑的时候,才能够让大家都处在一个舒服的状态里,才能够获得其他人的认同,才能够为自己赢得口碑,为社会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东方智慧里的“全面周到”的意味,这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基奠。 a6XS0cBQZ5QxuulfS+s/EiK+WK9uFdxL2bpGf41v6DocC1gyvX20acgNU4ZOFV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