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呼声富有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这种没有歌词且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2 原始诗歌

(1)原始诗歌的形式

①简单的、表意的和有节奏的呼声或叹声。

②诗乐舞一体。

(2)原始诗歌的内容

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渔猎、畜牧和耕种等生活内容,同时还有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3 原始散文

(1)产生时间

散文的产生要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

(2)特点

简短、精炼,便于记诵,富于节奏和韵调,有诗的味道。韵语部分,语言旋律最自然、音乐性最强烈、词意最精粹。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1 商朝时期

周代以前,中国文化具有浓烈的原始宗教气氛,各种文艺形式主要是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而出现的。

(1)商代最伟大的文化发明是甲骨文字。甲骨文字是基本规范化了的汉字的初期代表,从现存的甲骨文来看,其不但有记事文字,也有韵语,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

(2)商周之际出现的《易》卦爻辞,便产生于巫官的占卜活动中,其中也有不少韵语。

(3)民间的巫术祭祀活动普遍采取歌舞音乐的形式,其中就诞生和传承了不少歌谣和神话传说。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葛天氏之乐”。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形态。

(4)直接从事甲骨文字载录工作的人是最早的史官。其掌握了文字的知识,逐渐开始记录、编纂典册,形成了历史。

2 西周至春秋时期

(1)从西周时开始,史官逐渐开始记录社会事件。

(2)春秋时期,大部分诸侯国都有专责记事的史官,甚至一些大夫还有自己的家史。

①现存的《春秋》一书就是在鲁国史官载录的基础上删削编订的。

②《左传》《国语》等书的原始材料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③史官在春秋时期已发展了多种史录系统,以应对不同的文化需要。

④史官的载录越来越理性化,主要以批判社会和“立言”的方式参与到新的理性文化建设之中来。

(3)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官学之外,私学开始发展、兴盛。

3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接连不断的战争中疲于奔命,因而特别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之风大盛,士的地位也空前提高。

(1)一些有学识、有理想的人通过招徒授学和切磋讨论,成一家之说。中国文化史进入了诸子时代。

(2)很多学派都有经典文献流传于世,如儒家之《孟子》、道家之《庄子》、墨家之《墨子》、纵横家之《战国策》等,都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一些士人聚集在有权势的贵族门下,共同著书立说,如信陵君之门人编《魏公子兵法》、吕不韦之门人编《吕氏春秋》等。

(4)策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在各种险恶诡秘的政治环境中,策士们发展了游说技巧,从而促进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创造出极富文采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人著述的发展,士人成了文化创造、传承的主角,这对文化的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 夏商时代

(1)公元前21世纪,具有国家性质的夏王朝在大禹联合各部落治理洪水后诞生。夏禹传位其子启,昭示着家天下一统国家的开启。治水为各部落联盟的集中带来了契机,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生产力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对夏代国家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

(2)公元前17世纪殷商取代夏,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甲骨系统文字的形成即是一个标志。此外,较之夏,商代已是相当成熟的青铜时代,国家机器进一步强化和完备。

(3)作为初期王权统治,无论夏商,都还带有从原始部落向集权社会过渡的痕迹。夏商文化正是在这从原始向文明过渡的时段展开。一方面,其文字除了记录占卜,也开始用来记录文诰训命。另一方面,时人仍被神灵观念所支配,随着地上王权的集中和提升,神灵世界也出现了祖帝一元神——帝,并成了顶礼膜拜的对象。这是一个巫风盛行的时代,隆祭祀,重占卜,歌舞娱神。“巫”作为人神之间的媒介,担当的正是取悦神灵、探知神意的职责,近代大量出土的卜甲卜骨更是其信奉神意的见证。

(4)此时的文学即与祭歌巫舞和卜筮占断相伴共存。《诗经》中《商颂》6篇,多属祭祀乐章,其对先王的拜祀,以歌舞崇事神灵的文化,尚武尚威的精神,仍留有当年殷商乐舞的印记。巫祝文学留下书面文本的主要作品,是殷商时书于甲骨的占卜记录和刻于礼器的铜器铭文。此外,《周易》中的卦爻辞虽属周人创制和使用,但它们中的主要部分是产生在先周时期和殷周之交,作为占筮之辞,仍属巫祝文学的范畴。

2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1)礼乐文化

公元前11世纪,周人取代殷商入主中原,建立了周王朝。在这“小邦周”征服“大邦殷”的历史变故中,周人对神人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如何统领和维系包括殷商遗民在内的四方之众的思考中,周人也渐趋成熟。于是,宗教、政治、文化的改革在入周之后的数十年间全面展开。

①宗教方面,周人用天命观改造了殷人的祖帝崇拜,迈出了从神治走向人治的第一步。

②政治方面,周人以殷亡为鉴戒,以“蕃屏”周室、维系四方为旨归,通过大举分封,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体系,其中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世袭制和余子分封的分封制,由此确立了大宗小宗的关系和区别。确立宗主地位,维持好亲疏尊卑的伦理关系,对于周王朝的稳定至为关键和重要。

③文化方面,周人通过制礼作乐来更好地维系大小宗式的分封制。周人所制之“礼”,不同于前代事神之“礼”的根本即在于将其仪式化,等级化,且必有“乐”与之配合,不但所祀对象因身份而别,对于祭祀中的用牲、用器、用乐等等,也都规定琐细;更进一步,周人之“礼”又由祭祀之仪扩展为各种活动、交往的礼仪和日常服御,从而建立起周人所特有的礼制规范。

(2)西周春秋文学

礼乐文化决定了与歌乐舞蹈相伴的音乐文学的发达,《诗经》就是它的产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本身就是礼乐之乐。王朝及列国对于歌诗的采集,仪式歌诗以抒情的设置,陈诗以观风的制度,诵诗以言志的风习,习诗以冶性的教化,乃至最终300篇的编定,既是礼乐文化的需要,也是它的结果。

3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1)百家争鸣

①诸子百家的兴盛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宗法政治和礼乐文化是周人创造的文明奇迹,但终究经不住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关系变动对它的瓦解。由春秋到战国,由邦国到私家,土地买卖业已出现,“王土”实际上已为列国甚至私人所有。春秋间打着“保王”“尊王攘夷”旗号的征伐之役,实际上是诸侯间扩疆辟土的争霸之战,于是生出“春秋五霸”。与此同时,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内部也屡屡发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僭越和忤逆。

②进入战国后,周天子的一统已名存实亡,各列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更加激烈,取得政权的新兴势力在国内纷纷实行变法图强,终至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胜的战国格局。固有礼法被打破,列国竞争中选贤授能所带来的“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因此,战国是一个理性精神空前张扬的时代,也是一个创造思想体系的时代,此时已经相对独立的“学士”担当了它的“主角”。起源于春秋后期、兴盛于战国时代的讲学授徒之风,为人们知古察今、揣摩道术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当时希望进身仕途、有为社会者,几乎无不始于投奔师门。私学师门之多,师承来源之异,个人趣尚之别,形成家门学派的不同。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九流”“十家”,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老、庄、列,法家的申、慎、韩,还有墨家的墨子,名家的邓析、尹文、公孙龙和惠子,纵横家的苏子和张子,此外还有兵家的孙子等,可谓流派纷呈,思想家荟萃,共同营造出春秋战国学术的辉煌。

(2)影响

百家争鸣,带来了文籍著述的空前丰收和散文艺术的全面成熟。春秋末期即开始有私家著述之举,《老子》《孙子》的雏形或已问世或流传,而自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孔子言论行事以成《论语》,其后各家诸子更是大兴著书立说之风,于是诸子之书遍天下。经秦火后由汉人所收集、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尚有100种以上。作为借著述以阐明推广学说的自觉行为,这些散文有意加强文字的润色和说理技巧,也就大大提高了表达水平,其中著名的如《老子》《孙子》《墨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就颇具文学色彩。这些散文大多凸显自家风格,从而创造了战国诸子丰富多彩的盛大景观。

四、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各家学派也开始理性地审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并在各自的学术框架内提出了不同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其中儒家和道家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最大。

1 儒家文学思想

(1)兴观群怨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①孔子认为,通过诗歌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最终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这就是“兴”。

②诗歌还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就是“观”。

③诗歌还反映了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精神,从而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这就是“群”。

④人们可以利用诗歌对统治者的败德和恶政进行讽刺,这就是“怨”。

孔子的“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文学纲领,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

(2)温柔敦厚

①善的思想倾向在儒家看来非常重要,如孔子在论述《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认为《诗经》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思想情感倾向。

②文学风格上,儒家提倡“温柔敦厚”,不赞成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情感,而是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③儒家推崇温润和谐、端庄朴素的文风,尤其是在讽谏时,常常自觉采用一种委婉的文学手法,或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中和之美”。

2 道家文学思想

(1)自然

①道家学派以自然为人类理想的极致,认为天地自然不但隐含着至上的真理,同时也显现了“大美”。文艺的目的就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万物之理”的体认和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②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认为只有真性情才有价值。在其影响下,肯定人的自然性情,反对矫饰、做作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2)平淡

道家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

①《老子》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庄子·刻意》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只有平平淡淡,才能接近“道”的本体——“无”。

②认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③文学形式的平淡是以语言的平易为特征的。庄子认为语言是文学的手段,不是文学的目的。为了克服语言对传情达意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尽量淡化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显现程度。用最平淡最自然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则能容纳更为丰富的意蕴。

3 总结

儒家文学思想和道家文学思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1)儒家鼓励文学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文学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推崇端庄雅正、温柔敦厚的风格,讲求规矩法度。

(2)道家主张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在宇宙自然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其内容主要表达由领悟自然而得到的欣喜。在形式上,道家文学既能表现为冲淡清幽的意境,又能表现为恣意放达的兴味。

正是在儒、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文学才显得意蕴丰厚、摇曳多姿。 BBrWgVHHknn1nvKx2Vhv1ZknD/W/Ol1bZJ2kEwOUkZHTyZYMpWxKF0u6dvBGRI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