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三古七段

答: 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断代方法。它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①上古期包括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为先秦,第二段为秦汉;②中古期包括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为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为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为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③近古期包括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为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二、论述题

论“—代有一代之文学”。 [苏州大学2024年研]

答: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观点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该观点强调每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时代精神与文学风貌的文学样式。

(1)先秦时期

文学处于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诗歌与散文是主要文学形式。《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楚辞》则以独特的楚地文化特色开创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同时,先秦散文也颇具特色,《老子》《论语》《孟子》《庄子》以及《左传》则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与思想发展,为后世文学奠定基础。

(2)汉代

汉赋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结构宏大,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展现出大汉帝国的强盛与气魄。汉赋的兴盛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经济以及统治者对文学的喜爱密切相关。

(3)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脱离经史诸子之学而自成一家,文学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先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继之是游仙、玄言诗,到陶渊明开辟出田园之韵、谢灵运描摹出山水之美;再到声律和词藻并重的宫体诗的出现,为格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随着文学审美特性的张扬,辞赋转向抒情,朝更加骈体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诗化冲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美文样式——俳赋和骈文。

(4)唐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体裁丰富多样,古体诗、近体诗都达到很高水平。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从不同角度展现唐代社会生活与文人精神世界。诗歌成为唐代文人表达情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5)宋代

宋代词成为主流文学体裁。词在唐代已出现,但在宋代得到极大发展。晏殊、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词人也各有特色。宋代词的繁荣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以及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密切相关,词更能满足人们抒情与娱乐的需要,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性成就。

(6)元代

元代文学的代表是元杂剧,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说白等多种艺术手段,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是这类文学形式的代表。元杂剧的兴盛与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知识分子因地位低下而投身于戏曲创作有关。

(7)明清

这一时期小说蓬勃发展,长篇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及《儒林外史》纷纷涌现,《红楼梦》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短篇方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巅峰。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印刷技术进步等因素相关,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成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充分体现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学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灿烂宝库,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创造。 C65PVI++R62oyymg/dlNnzJQ0VYIHItRYN6M1QfMQ+3mtDPxzmDf+h1lTWXTE8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